摘自《波濤萬古痕-中國太湖水石藝術》
太湖水石最初被發(fā)現(xiàn)于太湖流域,且在蘇州三山島較為常見。……太湖水石通常體積較大,主要由化學成分為碳酸鈣的石灰?guī)r構成,可溶于稀鹽酸。太湖水石整體呈較完整的塊狀形態(tài),縱向上可見清晰的分層,是由多層厚度不同的、成層狀的石灰?guī)r相疊而成。
太湖水石表面呈魚鱗狀、波紋狀或網(wǎng)狀,整體呈灰白、淺灰或者深灰色,偶有呈現(xiàn)肉紅色。石頭硬度不大,但質地較脆,魚鱗狀表面光滑且時有玻璃光澤。部分太湖水石含有紅褐色、棕色等深色的硅質燧石條帶或塊狀結核,表面光滑且同樣富有光澤。這部分石頭質地堅硬,叩之聲如金玉,清脆悅耳。石灰?guī)r與燧石間或呈現(xiàn),層層疊疊,交相呼應。因此,太湖水石也被人們形象地叫做“花卷石”。
在蘇州三山島常見的太湖水石也屬于石灰?guī)r的一種。但其形成原因相較于傳統(tǒng)石灰?guī)r要復雜得多。太湖水石形成于晚二疊世長興組海相地層中,以其中含有豐富的燧石條帶或結核為顯著特征,局部夾雜著碎屑巖、火山巖。普遍含有古紡錘蟲,也含有拉且爾、歐姆貝、菊石等古生物。
在太湖水石形成的初期,其形成過程與傳統(tǒng)的太湖石差異不大,同樣為質地純厚的厚層石灰?guī)r。太湖水石與傳統(tǒng)太湖石的不同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太湖水石多含有褐色燧石條帶或結核,與石灰石間或出現(xiàn);另一方面是太湖水石少見傳統(tǒng)太湖石孔洞相連、瘦骨嶙峋的特征,大多敦厚大氣,表面常見有魚鱗狀波痕。
燧石俗稱火石,外觀與玉髓相似,由源自有機物或無機物的硅的微小晶體構成,常以條帶狀或結核狀分布于沉積巖里,例如太湖水石中的燧石即是以條帶狀、結核狀分布在石灰?guī)r中的。燧石石體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硅,含量在百分之八十以上,由玉髓、沉積石英和蛋白石組成。因此燧石致密、堅硬,敲擊起來聲音干凈清脆。同時多具灰色、褐色、黑色等顏色,若遇品質佳者,呈半透明狀,可作為低等寶石,如碧玉、玉髓、瑪瑙、黑燧石和均密石英巖。敲碎后具有貝殼狀斷口,貝殼狀斷口的斷裂面呈具有同心圓紋的規(guī)則曲面,狀似蚌殼的殼面。燧石中的硅質礦物可來自生物硅質骨骼、殼體或碎片,由于化學作用直接沉淀或交代作用產(chǎn)生。此外,燧石的形成與火山巖侵入有密切關系:熾熱的流體沿著石灰?guī)r地層的薄弱帶侵入,遇冷逐漸冷卻,流體中的二氧化硅也隨之沉積下來,多形成燧石條帶。燧石也可在硅質含量較高的石灰?guī)r中經(jīng)硅化作用而形成,這種成因的燧石多呈結核狀。而海水中的硅質富集往往與火山活動帶來的硅質有關。
在地質演化過程中,太湖水石中的石灰?guī)r和燧石共同接受各種地質作用,例如風化作用、剝蝕作用以及水的溶蝕作用等。由于燧石主要化學成分為二氧化硅,硬度大、抗風化侵蝕的能力強,而石灰?guī)r的主要化學成分是碳酸鈣,硬度小、抗風化侵蝕的能力弱,就會產(chǎn)生差異風化,即抗風化能力強的燧石會暴露出來,集中在一起形成一個富集區(qū)域,抗風化能力弱的石灰?guī)r就只能接受風化剝蝕,體積不斷變小。太湖水石中燧石較于石灰石明顯凸出、燧石條帶或結核與石灰石疊加出現(xiàn)、層次分明的景象就是這么形成的。而掉入太湖水中的太湖水石,由于湖水對石灰?guī)r的溶蝕作用以及沖刷作用更為強烈,致使太湖水石的縱向上的凹凸現(xiàn)象更加明顯。
摘自《波濤萬古痕-中國太湖水石藝術》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素愛太湖石,曾寫下《太湖石》詩二首,一曰:“遠望老嵯峨,近觀怪嵚崟。才高八九尺,勢若千萬尋。嵌空華陽洞,重疊匡山岑。邈矣仙掌迥,呀然劍門深。形質冠今古,氣色通晴陰。未秋已瑟瑟,欲雨先沈沈。天姿信為異,時用非所任。磨刀不如礪,搗帛不如砧。何乃主人意,重之如萬金。豈伊造物者。獨能知我心?!币辉唬骸盁煷淙锷?,波濤萬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斷碧云根。風氣通巖穴,苔文護洞門。三峰具體小,應是華山孫?!鼻罢邩O盡摹形之功力,后者則寥寥數(shù)語,道出太湖之石的形色氣質與風流底蘊。倘若一定要從詩中找出一句話來概括太湖之石的物質形態(tài)和精神內(nèi)涵,則非“波濤萬古痕”莫屬了。
所謂“太湖水石”,僅指產(chǎn)于洞庭西山周邊太湖水域中的太湖石,質地堅致硬朗,有的附著有浮雕狀的硅質巖結構。一般的太湖石往往瘦、皺、漏、透,靈巧精致,而這鮮為人知的太湖水石卻更為雄渾剛毅,氣韻綿延。它的石表大多帶有水浪、魚鱗紋的肌理,層層疊疊,使得太湖水石在形、質、色之外,多了一層紋的觀賞性。這些太湖水石也會有孔洞,但更多的是有著相對較為規(guī)則的條帶或團塊構造。這些布滿表面的魚鱗狀波痕以及夾雜著的層層疊疊硅質巖,使得太湖水石具有別樣奇特的美感。動如波濤,飛流直下;靜如磐石,巋然不移。
如果說傳統(tǒng)太湖石是個俊俏的南方女子,氤氳在江南的水墨中款款柔情、婀娜多姿,那太湖水石無疑兼具南方女子的柔情靈動和北方姑娘的大氣瀟灑,別有一番風情。說它柔情靈動,是因為它有水一般的觸感,那層層的魚鱗紋和彈子窩,連綿不盡,依然跳動著水的靈魂,講述著水的故事;說它大氣瀟灑,是因為它從體量上看絕非小巧,那大面積層疊的硅質巖帶給人深沉厚重的歷史感,沉甸甸的,仿佛訴說著千年的秘密。這不禁與端莊的唐代賞石有著相似之處。一面是精致溫雅的杏花春雨江南,一面是雄健剛毅的鐵馬秋風塞北??芍^南中有北韻,南北合于一。
南北文化的融合生發(fā)出了無數(shù)兼懷古直悲涼、纏綿悱惻、慷慨激昂的文學,也把質樸與綺麗、直尋與巧思、天然與雕琢、風骨與柔情、芙蓉出水與錯彩鏤金……烙印在人們的思維結構里?!扒橐晕锱d”“物以情觀”,情在詞外,壯溢目前。事可以出于沉思,義往往歸于翰藻。哪有那許多的紛爭?中國傳統(tǒng)本就強調融合與貫通,如果說,人為的美學追求尚需要自覺地調和南北,太湖水石作為造化神奇力量的催生物,卻天然地兼涵了南北的特質,無意中竟然契合了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真諦。
羅伯特·莫瑞在他的研究文章中指出了中國賞石與西方抽象藝術都“最終是欣賞它們的形狀、顏色和肌理之美”。若再以美之形態(tài)論之,太湖水石的風姿,實則涵括了美之兩種面向:一優(yōu)美、一壯美也。王國維說過:“美之為物有兩種,一曰優(yōu)美,一曰壯美?!泵缹W家柏克說,“優(yōu)美這個概念是屬于姿態(tài)和動作的?!薄皟?yōu)美的全部魔力就包含在這種姿勢和動作的悠閑自若、圓滿和嬌柔里。”因此在視覺造型上,優(yōu)美主要表現(xiàn)為線條的美——即曲線的自由性。它表現(xiàn)為一種流動美、飛動美。而在叔本華和康德的哲學里,壯美源于崇高,崇高對象往往有著奇特的形式,以其數(shù)量上和力量上的巨大引起人們的欽慕敬仰。康德說:“自然引起崇高的觀念,主要由于它的混茫,它的最粗野最無規(guī)則的雜亂和荒涼,只要它標志出體積和力量。”它不像優(yōu)美的事物,小巧、光滑、柔和、精細,而是突破形式美規(guī)律的粗糲與巨大的形態(tài),以此構成崇高之特性。這表現(xiàn)在藝術風格上,就是雄渾、豪放、粗獷、磅礴,是《二十四詩品》所言的“具備萬物,橫絕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長風”。
太湖水石的肌理蜿蜒起伏,那迭起的脈絡和巨大的空間占有構成了賞心悅目的美感。如果說太湖水石的靈動柔情是優(yōu)美,那它層層的厚重無疑是壯美了。
如果壯美和優(yōu)美互相滲透,則雄與雋統(tǒng)一,力與韻統(tǒng)一,剛健與婀娜統(tǒng)一。于是我們看到,這躍動又堅實的太湖水石既有含蓄的優(yōu)美,也有渾厚的壯美。一面帶給我們寧靜的享受,讓我們棲心于水,留連于石;一面又帶給我們廣闊雄厚的力量,讓我們仰觀天地、俯察人世。千年的流水汩汩激蕩,歷史沖刷出不盡的綿延。靜靜地撫摸它,聆聽它,我們既聽到了大地渾厚剛健的回響,也聽到了水波搖曳嫵媚的柔情?!皟?yōu)美”與“壯美”在這一方方的水石中合二為一。它不僅詮釋了南與北的不同精神氣韻,也凝聚了動與靜的完美交融,最終又呈現(xiàn)出剛與柔的巨大張力。
宇宙神奇的幻化,萬古波濤的沖擊,終于把水的靈魄留在了太湖水石流動的水浪魚鱗紋里,把地的精魂留在了附著其間的巨大而又厚重的巖石里。然而太湖水石的美又何止存在于其獨立的個體?它分明存在于歷史社會的洪流中。這洪流裹挾了人類的思想,塑造了神圣的記憶與自然的認知。它并非“看著好看”這么簡單,賞石之所以成為可能,實際上有著復雜的社會淵源和心理機制。
人類的思維和靈感與太湖石相互融合,被賦予生命和性靈,從而演變升華為新的賞石觀念和人生哲理。人們把情感、精神投射到賞石活動中,石頭的美與丑、奇與怪,都是人“隨物宛轉”“與心徘徊”的顯現(xiàn)。
在后世的詩文里,石審美的意義化已經(jīng)成為文化系統(tǒng)內(nèi)部的反應模式,文人對石頭的迷戀也常常各有各的內(nèi)涵。在規(guī)則秩序面前,個體受束縛已久,一切價值仿佛都執(zhí)著于外在的評判標準,但每一個體也從未放棄過對自由理想的追尋。一面對無法企及之高遠境界常懷有熱切之渴望;一面又對無常寂寞之平庸現(xiàn)實常懷有空虛之不滿。此時,一方方石頭已不僅具有物質形象的含義,它儼然成為了一種理想的隱喻。浩浩波濤去不回,茫茫宇宙生如戲。這種情感的寄托古今攸同,所以當太湖水石被發(fā)現(xiàn),被塑造,被觀賞的時刻,那千年歷史積淀出的情懷、語言、記憶一霎時都奔涌而來。這就是共情,古與今的情感體驗交匯于此,人與人的思維記憶各放異彩。這才是真正的波濤萬古痕!當我們穿梭在一方方寧靜又倔強的太湖水石中,那動與靜、南與北、剛與柔、古與今的審美維度交錯于一。再沉思片刻,卻原來“已見澄來連鏡底,兼知極處浸云根。波濤不起時方泰,舟楫徐行日易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