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計軍 李大明
作者單位:014399 內蒙古 鄂爾多斯,內蒙古達拉特旗朝聚眼科醫(yī)院
隨著全球經濟的飛速發(fā)展,人們生活方式正逐漸發(fā)生改變,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 DM)的患病率呈現出顯著升高趨勢,進而DM常見眼部并發(fā)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iabetic retinopathy, DR)的患病率也逐漸升高,有報告稱其發(fā)病率高達40%~50%,是目前DM患者主要致盲疾病之一[1]。DR是以視網膜血管閉塞性循環(huán)障礙為主要病理改變的糖尿病眼部并發(fā)癥,早發(fā)現、早防治DR,對于預防DM患者致盲及提高其生活質量至關重要。本研究對達拉特旗地區(qū)某社區(qū)的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招募,對其進行眼底檢查,分析DR的危險因素,以期為有效防治DR提供理論依據?,F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2018年6—12月針對我院附近某社區(qū)居民發(fā)放通知,招募2型糖尿病患者在我院進行免費眼部檢查。診斷標準:DM的診斷依據199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糖尿病專家委員會制定的相關診斷標準;DR依據1984年全國第三屆眼科學術會議制定的分期標準,分為2型Ⅵ期。納入標準:符合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意識清晰,能夠正常進行言語表達。排除標準:①年齡<18歲;②合并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惡性腫瘤,或有其他眼底疾病者,因屈光間質渾濁無法看清眼底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1.2 研究方法采用問卷調查結合臨床眼部檢查結果進行數據分析。并將DM患者依據是否有DR分為DR組與NDR組進行比較分析。
1.2.1 調查問卷 調查問卷的設計包括患者一般資料和疾病資料兩部分: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等;疾病資料包括糖尿病病程等。
1.2.2 臨床檢查 包括身高、體重[計算體質量指數(BMI)]、收縮壓、舒張壓、空腹血糖、甘油三酯;裂隙燈顯微鏡檢查外眼、角膜、前房、瞳孔及晶狀體等(對于瞳孔小無法看清眼底者采用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點眼散瞳),測量眼壓,獲取45°后極部視網膜彩色圖像(免散通數碼眼底照相機)。
1.3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兩個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DR相關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DR患病情況共有351例2型DM患者接受檢查,其中發(fā)現89例DR患者,占25.4%。
2.2 兩組資料比較兩組一般資料中性別構成、年齡、BMI、吸煙和飲酒構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兩組疾病資料中甘油三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DM病程、血壓、空腹血糖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多因素分析將兩組資料比較有差異的結果納入回歸方程,以是否患DR為因變量,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收縮壓、舒張壓(連續(xù)變量賦值)為自變量,Logistic回歸分析表明DM病程、空腹血糖、收縮壓是該人群DR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而舒張壓與DR的發(fā)生無關。見表3。
表1 DR組與NDR組一般資料比較
表2 DR組與NDR組疾病資料比較
表3 DR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DR與白內障、青光眼、角膜病變并稱為全球四大致盲眼病,由于DM患者對DR的知曉率較低,因此DR患者往往得不到及時治療而導致失明。DR是DM微血管并發(fā)癥中最嚴重的表現,是導致有勞動能力DM患者視力障礙的首要原因[2]。86%的青少年DM患者失明原因為DR,成年DM患者30%的失明原因是DR[3]。高血糖水平、大量氧自由基形成、蛋白質非酶糖基化及人體血流動力學改變等均可能誘發(fā)DR。高血壓損害視網膜微血管自動調節(jié)功能,促使視網膜毛細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出現血管滲透性增加、視網膜水腫、新生血管形成等變化。目前,有關DR的危險因素尚存在很大爭議。研究顯示[4],血糖(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是DR發(fā)生的主要危險因素。而有研究表明,血壓與DR的發(fā)生密切相關,這可能是由于高血壓病與糖尿病常合并發(fā)生,互相影響[5-6],而經嚴格控制血壓后DR的發(fā)生率顯著降低[7]。
本研究結果顯示,該社區(qū)DM患者中DR所占比例較高;回歸分析結果顯示,DM病程、空腹血糖、收縮壓是DR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舒張壓與DR的發(fā)生無關。綜上,DM患者的病程、空腹血糖及收縮壓水平與DR的發(fā)生密切相關。因此,對于DM患者使血糖處于良好水平,如患者合并有高血壓時及早將血壓控制在合理水平也可以預防DR的發(fā)生,同時,建議DM患者定期進行眼底檢查,以盡早發(fā)現DR盡早進行干預,提高DM患者生存質量,避免不良結局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