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運玲
爸爸媽媽愛我你就抱抱我
有一首非常經(jīng)典的兒歌,相信很多孩子和爸媽都能哼幾句,那就是《愛我你就抱抱我》。
歌詞道出了孩子的心聲——“爸爸媽媽,如果你們愛我,就多陪陪我;如果你們愛我,就多抱抱我?!?/p>
正如歌詞里提到的,雖然爸爸媽媽整天對孩子說最愛他,但對于孩子來說,愛這種抽象的概念,無法從語言上更深刻地理解。
那怎么辦呢?在兒歌里,孩子已經(jīng)告訴我們:“愛我你就抱抱我,愛我你就親親我?!薄叭绻娴膼畚遥陀H親我;如果真的愛我,就抱抱我?!?/p>
就這么簡單。多抱抱孩子,多親親孩子,就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滿滿的愛意。
記得有一次,我對女兒說:“寶貝,媽媽愛你哦!”
女兒用稚嫩的童聲問我:“媽媽,愛是什么?”
我一時被問住了,是啊,愛是什么呢?我想了想告訴她:“愛就是喜歡啊,很喜歡很喜歡?!?/p>
女兒還是不明白:“那喜歡是什么?”
我絞盡腦汁地想怎么繼續(xù)解釋,卻想不出更容易理解的說辭。突然靈機一動,我抱了抱女兒,親了親女兒,說:“這就是喜歡,這就是愛。因為我愛你,所以一看到你,我就很想親親你,抱抱你。如果換作我不喜歡的人,我可不想親親他抱抱他?!?/p>
這一下,女兒明白了。她給了我一個小小的擁抱,又接連親了我?guī)卓?,說:“我也愛媽媽。所以我也喜歡抱媽媽,喜歡親媽媽?!?/p>
看,我用語言向女兒解釋愛的含義,她聽不明白;而當我把愛用抱抱和親親的肢體行為演示出來時,女兒一下子就懂了。
給孩子再多的親親抱抱都不為過
美國接觸研究機構的菲爾德提到一個概念:人都有一定程度的“皮膚饑渴癥”。人體的肌膚和胃一樣,胃需要進食以減除饑餓感,而皮膚進食的方式便是愛撫和觸摸。
對孩子來說,這種“皮膚饑渴癥”似乎更甚。爸爸媽媽的抱抱和親親,就是愛的最好表達。通過這種親密的接觸,孩子會體會到被愛的溫暖。
著名主持人朱丹,自從當了媽媽,儼然成了一名育兒專家。有一次,朱丹分享了她和女兒小小丹的一個睡前親昵游戲。
每晚睡前,朱丹都會在小小丹的額頭上親一下,道聲晚安再睡。有時親了額頭,又忍不住親女兒的小臉蛋。小小丹還不滿足,指著自己的小鼻頭讓媽媽親。結果一發(fā)不可收拾,小小丹會索要更多的親親。
到后來越親越多,小小丹指自己身體的哪個部位,媽媽就得親哪個部位,像眼睛、眉毛、額頭、下巴、胸口、腳丫、大腿,甚至小屁屁,都得親一遍才算完。
如今,這個親親游戲的吸引力,已經(jīng)快取代睡前故事了。只要一躺下,小小丹就開始指著自己的鼻子,意思是告訴媽媽“我要親親”。
朱丹將女兒親一遍,再說聲“媽媽愛你”,小小丹就會滿足地睡去,很快就睡著了。
真是被朱丹感動了。難怪有網(wǎng)友留言:“認知世界從媽媽的吻開始。”“天呀,看完好想轉(zhuǎn)過身親親我兒子?!?/p>
親親抱抱也是會“傳染”的。你會發(fā)現(xiàn),當我們親親抱抱孩子的時候,孩子也會回應我們親親抱抱。當我們對孩子說“媽媽愛你”的時候,孩子也會回應我們“我也愛媽媽”。雨果曾說:“慈母的胳膊是慈愛構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
爸爸媽媽的抱抱和親親,飽含著慈愛與疼愛,這無不向孩子傳遞著濃濃的愛意。孩子應該是被抱大和親大的。在幼兒時期,給孩子再多的抱抱和親親都不為過。
親親抱抱有著強大的育兒功能
★幫孩子建立幼年安全感
馬伊琍在大女兒愛馬周歲時,為了讓她睡整夜覺,采取冷漠的“哭聲免疫訓練”。任女兒半夜怎么哭著求抱抱都不理,生生地讓她哭了兩個晚上,不理不抱不親不哄,“成功”迫使她睡整夜覺。
但是半年后,這種情況又反復了,愛馬又夜里醒來鬧人。馬伊琍這才后悔不已,讓愛馬睡回自己身邊。夜里愛馬醒來哭,她就拍拍哄哄、抱抱親親,愛馬又踏實地睡了。
等她有了小女兒,因為有愛馬的前車之鑒,馬伊琍就不那樣做了,不再用任何冷漠的所謂育兒訓練法訓練小女兒。相反,小女兒哭了她就抱,睡覺也摟著,反而小女兒滿一歲就自己睡覺也不哭鬧。
馬伊琍從中得出一個深刻的育兒體會,她說:“越是滿足其依賴感,越是從嬰兒時期就得到充分情感回應的孩子,長大才越有安全感,才能真正獨立!在孩童時期,父母給了孩子愛的滿足,會讓孩子很有安全感。”
媽媽的抱抱,媽媽的親親,媽媽的愛撫,媽媽摟著睡覺,本應是每個幼兒應該得到的疼愛。對于尚在襁褓中的嬰幼兒,最需要父母肢體上的愛撫。
從心理學上說,0~3歲是嬰幼兒構建安全感的重要時期。這個階段,若父母能給孩子足夠的身體撫觸,像親親抱抱,就等于給了孩子充足的心理營養(yǎng)。幼兒的安全感,會影響到孩子長大后。
一個童年就擁有超足安全感的孩子,長大后就不會盲目向外界和他人尋求安全感,也會有比較強大的內(nèi)心,能很快適應分離,有更強的獨立意識,以及抗挫折能力。所以說,不要忽略這小小的親親和抱抱的巨大影響力。
安撫孩子的情緒
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當孩子不小心摔倒或者遇到傷心事大哭大鬧時,我們語言的安撫作用并不是很大。而當我們把孩子摟在懷里,抱著他或者疼愛地親親他進行安撫時,孩子會很快平靜下來。
也就是說,爸爸媽媽的親親和抱抱,是具有安撫孩子情緒的功能的。倫敦的麗貝卡·斯萊特博士曾做過一個關于“擁抱止痛”的測試。59名嬰幼兒打針前,一半人給糖水喝,另一半給白開水喝。結果,打針時,喝糖水的寶寶面部表情明顯比喝白開水的寶寶更放松,但大腦對疼痛的測試反應依然很強烈。而后,將喝糖水換成媽媽的擁抱,發(fā)現(xiàn)寶寶放松的時間更長,疼痛反應也相對減弱。麗貝卡·斯萊特由此得出:糖水只能轉(zhuǎn)移寶寶的注意力,而擁抱可以真的減輕孩子的疼痛。父母的擁抱是孩子最好的良藥。
記得有一天,女兒正抱著一個大果凍吃。她邊吃邊走邊玩,結果一不小心,果凍盒掉地上,果凍全撒了。最愛的零食掉地上,女兒那叫一個傷心,立馬委屈地哭起來,就連我許諾“回頭媽媽再給你買個更大的”,都止不住女兒的哭。
該哄的話我已經(jīng)說了不少,女兒依然在哭。我不再說什么,只是緊緊地抱著她,用手輕輕撫摸她的頭,或者輕拍著她的后背。
這樣,女兒哭了一會兒,就自己不哭了,而且情緒完全放空了。她又跑到一邊玩去了。
當孩子被父母擁抱時,大腦會分泌穩(wěn)定情緒的物質(zhì)。所以,爸爸媽媽通過親親抱抱與孩子肢體接觸,可以輔助安撫孩子的不良情緒。
充當孩子的精神寄托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要經(jīng)歷幾次“斷舍離”。這個時候,孩子的心理是很脆弱的,他要面對的恐慌和無助感,是我們成人所不能想象的。比如給孩子斷奶。很多孩子都是歇斯底里哭過幾天后,才斷奶成功的。對于幼兒來說,媽媽乳房不只是他的飯碗,更是他割舍不下的精神依賴。
因為他從一出生就與媽媽的乳房產(chǎn)生了感情聯(lián)系,他是含著媽媽的乳頭,吸著甜蜜的乳汁一天天長大的。這種日日夜夜的需要,變成了一種本能的依賴。
我兒子斷奶那會兒,哭得特別厲害。面對他可憐巴巴的哭泣樣子,我都有干脆不斷奶了的沖動。為了徹底快速斷奶,我甚至晚上藏在另一個房間,不讓他看見我,因為一看見我他就哭著要奶吃。
就這樣硬生生地斷了奶。后來,我才覺得此法不妥。孩子斷奶,本就很難過。而這時,他最需要的媽媽連同媽媽的乳房一同消失了,對孩子來說是多么殘忍的事??!
所以到了女兒斷奶時,我不再逃避。而是跟她講明白,現(xiàn)在她長大了,不能再吃咪咪了。而且跟她約定“媽媽抱著你睡,你拉著媽媽的手”。
女兒接受了。雖然前幾天她還是想吃咪咪,我就拉過她的手攥在手里,親親她,摟著她,慢慢地女兒就睡著了,幾乎沒哭沒鬧,就把奶斷了。
我覺得我的親親和抱抱,成了女兒斷奶期的精神寄托。她把對乳房的依戀,轉(zhuǎn)移到了對我的親親和抱抱上。雖然失去了甜蜜的乳汁,但從媽媽那里得到另外的親親和抱抱,孩子也是滿足的。
到現(xiàn)在女兒睡覺還喜歡拉著我的手入睡。睡前的親親和抱抱,成了我們道晚安的方式。而且女兒每天去上幼兒園,都要跟我親親抱抱。我們約定,讓彼此的親親和抱抱陪伴著對方。
除此之外,父母的親親和抱抱,還能給孩子帶去幸福感。當我們拍拍手,伸開雙臂時,孩子總會心領神會、歡呼雀躍地撲向我們的懷里。那個時候,你會看到孩子臉上是滿滿的幸福感。
給孩子豐足的親親和抱抱,還能培養(yǎng)孩子的高情商。親親和抱抱是什么,說來就是愛,是情感。給足孩子溫情的親親抱抱,孩子就能很好地感知到被人愛。而一個被愛著的孩子,懂得投桃報李,反過來去愛身邊的人。這是一種情商的啟蒙。
親親抱抱是親子關系的黏合劑
作家林清玄提到一個細節(jié),他說:“每天孩子出門,我站在門口拍拍他們的肩膀,說爸爸愛你們,要加油;每天孩子回家,我都會抱抱他們,說爸爸愛你們。”
每天,林清玄和孩子這種細微之處的抱抱互動,使得他和孩子相處得非常好。愛孩子就多親親他,抱抱他,多說我愛你。被抱大的孩子更有安全感,被親大的孩子更懂愛。
【編輯:花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