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珂
(山東大學建筑學系,山東 濟南 250100)
儒家圣賢祠廟為歷代祭祀儒家圣賢之所,古柏既是一種景觀空間元素又是一種景觀文化符號。國內(nèi)對儒家圣賢祠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歷史變遷、建筑沿革等領域,很少涉及祠廟中柏樹對儒家圣賢祠廟這種特殊精神場構(gòu)建的影響研究。本文通過柏樹對儒家圣賢祠廟的文化與空間構(gòu)建中的雙重身份的歷史研究,探討儒家圣賢祠廟柏樹的景觀特征。
柏樹原產(chǎn)于中國,是一種常綠喬木。柏樹的材質(zhì)致密而堅硬,美觀而有芳香,因其耐久性、耐腐蝕性等植物特征而受到孔子的關注。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通過將每年最寒冷天氣即“歲寒”隱喻為社會環(huán)境的艱難,將松柏堅韌耐寒的生物特性即“后凋”隱喻為君子能守正不阿的堅貞,柏樹從一種植物實體存在轉(zhuǎn)化為儒家文化的一種道德符號:松柏堅韌常青的植物性被隱喻為人的道德性。由此,柏樹的堅心勁節(jié)成為一種社會道德標準的象征。其次,柏樹不僅遇霜雪而不凋,歷千年而不殞,還愈老彌堅,如孟廟古柏虬勁挺拔,有破土而出直上云霄之勢。由此,松柏“后凋”意味著一種時間上的生命綿延,隱喻著人生不朽的深意。再次,松柏“后凋”還有枯木發(fā)新枝表征的延綿不絕之意?!墩撜Z劄記》記載:“此章比喻者廣,不曰不彫而后彫云者,蓋松柏未嘗不彫,但其彫也后,舊葉未謝,而新枝已繼,《詩》所謂‘無不爾或承’者是也。道之將廢,自圣賢之生,不能回天而易命,但能守道而不與時俗同流,則其緒有傳,而其風有繼。”[1]松柏象征君子守正不阿的意志堅定性格的同時,還有一種圣賢之道傳承有緒,不斷發(fā)揚光大之意。
因此,松柏作為一種儒家的文化符號,具有君子歷寒不凋的道德品性、君子永年不朽的道德生命、圣賢之道的傳承發(fā)展等多重含義,轉(zhuǎn)化為儒家圣賢的一種生命符號,使得在孔廟、顏廟、子思祠、孟廟等儒家圣賢祠廟空間內(nèi)種植柏樹成為一種必然。例如基于對亞圣孟子及其思想的尊崇與贊譽,拜謁者將崇敬之情寓于古柏,孟廟的古柏成為孟子的象征:“愛此孟祠樹,森然見典型。沃根洙水潤,含氣嶧山靈。閱世磨秦籀,參天結(jié)魯青。方知樗散壽,只入列仙經(jīng)?!盵2]因此孟廟的古柏已不再是普通的古柏,而是作為儒家文化的一種具有學術(shù)思想傳承、道德生命延續(xù)的符號。柏樹在孟廟這種特殊精神場所中的存在,使得孟子道德生命因古柏自然生命延續(xù)而得以表征。
柏樹是先師孔子設定的儒家道德修行范本,相傳孔子曾手植柏樹于今曲阜孔廟大成門附近,孔子通過自己的言行將柏樹轉(zhuǎn)化為道德功業(yè)的生物載體,其蒼勁挺拔的樹形透出一種儒家道德氣象。儒家圣賢的祭祀空間自孔廟起,即有種植柏樹的傳統(tǒng)。沈約《宋書·武三王列傳》記載:“魯郡孔子舊庭有柏樹二十四株,經(jīng)歷漢、晉,其大連抱。有二株先折倒,士人崇敬,莫之敢犯,義恭悉遣人伐取,父老莫不嘆息。”[3]根據(jù)上文可知,孔廟在漢以前就有柏樹,而且孔廟的柏樹是作為表征孔子道德文化生命的一種符號而存在的,柏樹折倒是一種自然生命的過程,出于對先師孔子的敬仰而沒有人冒犯折倒的柏樹。“漢魏以來,廟列七碑,二碑無字,栝柏猶茂”[4],孔廟中的栝柏即圓柏,歷經(jīng)漢魏世事變遷與各種災難還能保持蒼翠茂盛即是一種“后凋”的具現(xiàn)。唐代孔廟庭院按行列種植柏樹,“砌蘭有主,院柏分行,徂庭自肅,入室加敬”[5],柏樹強化了空間的秩序,形成一種嚴整、肅穆、恭敬的庭院空間氛圍,從而在進入祭祀建筑空間內(nèi)后能夠愈加以崇敬的心情祭拜先師孔子,成為營造孔廟空間氛圍的重要元素。
復圣顏回的祠廟在《陋巷志》中記載的《元陋巷廟圖》(如圖1所示)中可以看出柏樹種植的數(shù)量較多,穿插于建筑之間遍布庭院:中軸線兩側(cè)柏樹呈對稱布置以強化中軸線,東西兩側(cè)建筑通過柏樹加強空間聯(lián)系,并構(gòu)成相應的庭院空間。述圣孔伋的祠廟在《三遷志》中記載的《子思祠和子思書院圖》(如圖2所示)中可以看出柏樹的種植狀態(tài):子思廟中的柏樹是對稱種植的,與對稱的建筑共同強化了中軸對稱的空間特征。子思書院中的柏樹種植是非對稱的,集中布置在孟子暴書臺對面,通過叢植樹形與高臺形成空間的平衡,整體空間上構(gòu)成一個對稱庭院,柏樹成為一種空間構(gòu)成的元素。
亞圣孟子的祠廟歷經(jīng)三遷,最終于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孟廟選址于鄒縣城南門外道東側(cè)地勢高且干燥之處修建孟廟又稱宋南門外廟,即孟廟現(xiàn)址。孟廟布局可于洪武六年所刻《宋南門外廟制》(如圖3所示)中略見大意,中部正殿前設儀門,用廊廡聯(lián)結(jié)成院落,主殿院內(nèi)種植柏樹。值得注意的是,庭院中七棵樹木呈西四東三非對稱布置在靠近儀門兩側(cè)的庭院內(nèi),庭院隱含著由樹木構(gòu)成的一條空間對角線,或與東側(cè)的孟母廟和孟氏家廟的整體布局有關。至元九年(1272年),孟廟重建,同年所刻《大元廟制圖》(如圖4所示)描繪孟廟向南擴建的欞星門至神門院落及向東擴建
院落,院落內(nèi)種樹七棵:兩棵對稱分布在欞星門與神門的兩側(cè),并與東西廡殿對齊,限定了空間邊界,四棵列于祠堂前限定出一個完整空間,另外一顆處于祠堂與寢殿構(gòu)成的斜線之間并偏向?qū)嫷睿訌娏怂鼈冎g的空間聯(lián)系。新建西側(cè)致嚴堂院種樹兩棵,對稱分布于院門內(nèi)的兩側(cè)并與致嚴堂空間邊界對應,構(gòu)建出一個空間完整的院落。
儒家圣賢祠廟中的柏樹作為一種儒家文化的比德符號,具有君子歷寒不凋的道德品性、君子永年不朽的道德生命、圣賢之道的傳承發(fā)展等多重含義,其蒼勁挺拔的樹形透出一種君子的道德氣象,具有強烈的教化意義。柏樹作為一種儒家圣賢祠廟的空間元素,在庭院內(nèi)沿中軸線進行規(guī)則種植,形成一種蔭翳嚴整的空間環(huán)境,營造出一種祭祀活動所需要的肅穆的空間氛圍,有利于使拜謁者形成一種端肅的心情,達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論語·八佾》)的心理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