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
摘要:本文以設計實踐為例,淺析茶器對傳統茶文化藝術的重要承載,并通過作者的陶瓷茶器設計例證,做茶器與做人同是修為,茶器最終體現的是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精神。
關鍵詞:傳統文化;茶器設計;人文主義精神
《茶疏》中提道:“茶滋于水, 水藉乎器”,唐朝以后,喝茶這一行為,無論是在廟堂之高還是在江湖之遠,都被文人雅士所青睞,水、茶、器是茶道必不可少的三要素,器之設計又提升了茶文化的藝術氣質,而茶具演變是由功能需求為引導,但卻是以人文關懷為核心的。 正如陸羽在《茶經》中說:“茶香寧靜卻可以致遠,茶人淡泊卻可以明志”。
一、設計構思
本次設計靈感來源于陸羽《茶經》中所描述的飲茶器皿,以書中記載的器皿種類為借鑒,由壺器、花器、杯器等器皿組合而成,整體理念借用傳統文化“天圓地方”的陰陽學說,圓形物體具有天象圓滿大氣的寓意,方形物體具有地戈靜止穩(wěn)定的特點,作品造型設計在天圓地方理論基礎上采用側看成方的圓柱形和圓形為基本造型元素,將中國傳統天時地利的理念融入以人為本的實踐創(chuàng)作中,表現中國傳統文化對于茶器的深遠作用。
二、制作過程
(一)材料選擇
泥料的選擇是本次作品理念表達的關鍵,不同泥料燒制后展現的效果是不同的,為更好地表現創(chuàng)作初衷,此次創(chuàng)作材料采用陶泥,陶泥是來源于北方的大自然泥土,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元素,因陶泥中粗料氧化物較多,所以陶制泥料具有粗獷的風格,相對于瓷泥的細膩來說,陶泥更符合本次設計的材料特征。
(二)成型方式
采用拉坯成型的方式進行設計創(chuàng)作,方法如下:
首先,揉泥,割取泥料放置揉泥板上,采用菊花揉的方式,菊花揉泥法主要是用手將陶泥的一側依次序翻卷下壓,下壓時依次形成的褶皺看上去像一朵菊花花瓣的外形,所以稱為菊花法,選擇菊花法的有點在于可以讓陶泥中的氣泡雜質被充分擠壓出來,這是制作陶瓷作品之前必須要經過的工序,目的是排除泥料中的空氣,防止燒制過程中作品炸裂。
其次,拉坯修坯,將揉好的泥團放置在拉坯機上,啟動機器開關,取少量水撒到泥團上,慢慢壓下,利用機器的速度將泥扶正。從泥團頂部用雙手拇指慢慢壓下,用左手的掌心下壓將泥團開孔,并向外推動。雙手擠壓泥壁,左右手配合向上提拉,形成泥筒,根據制作草圖的形體,將泥筒塑型,將左手伸入筒內,與右手同步向上拉高和向外擴展,拉成陶器的基本形體。在器物造型完成后,用木刀將坯體取下,放在板條上晾干,放在板條上晾干,待干度達到一定程度后,在拉坯機上進行修理,在修坯過程中首先反復研究如何掌握重心,以避免因為力道不均而出現被甩偏移的情況,最后開始一層層的修整,在這一過程中如何掌握厚薄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步驟,修理的坯體過厚,在使用時會略感沉重,不實用。修理坯體太薄,易造成坯體燒制過程中的炸裂、變形等情況,對于厚薄程度的判斷是通過敲擊聽聲音的方式來判斷的,這一過程也需要很長時間的練習經驗來判斷。
最后,粘接,在修坯步驟完成后,壺的粘接方面要格外注意,壺嘴與壺把的粘接要保證泥漿與壺體的充分交接,如果粘接不嚴謹,容易在燒制過程中出現斷裂現象,極其影響美觀,在保持了美觀的前提下,還遵循三點一線的原理(壺嘴、壺把、壺鈕俯視時保持一條直線),讓壺出水流暢,滿足壺本身的好用性。
(三)釉料選擇
釉料:因本設計體現“以人為本”的人文情懷,因此選用草木灰與無光白。
1.草木灰(主要含有梧桐樹落灰,添加少量透明釉、陶膠增加落灰懸浮力)。
2.無光白(無光白添置部分其他釉料制成)。
《天圓》作品用無光白釉色作為主色調,用烏金釉作為底色,無光白的淡雅與潔白,使人能夠心神寧靜,烏金釉的細膩和凈亮,使人能夠冥思。兩種釉料搭配在一起使色澤上趨向于平靜且安然的意境,這也是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中提到的人文情懷的體現。(如圖一所示)
《地方》作品在釉色上采用草木灰天然釉料(如圖二所示),草木灰是植物和草本生物燃燒后的自然植物灰質,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堿性元素特性,古代就被使用到陶瓷制作當中。而其溫潤、質樸的材質品格暗含本設計的主題。在作為釉料使用前,要經過反復篩選、過濾,選取無雜質的一部分作為釉料,以免雜質在燒制過程中因釉料中有雜質而出現不良發(fā)色和斑禿問題。另外,草木灰釉料是純植物樹木灰物質,屬于綠色環(huán)保物質,而不像化學硅酸鹽釉料,有可能存在鉛等有毒物質,作為飲茶之氣存在隱患,這也是近年來柴燒就為什么如此盛行的原因。
(四)燒制作品
在對坯體完成洗坯后進行噴釉,將調制好的釉料灌至噴壺之中,用口部沿著管道吹起,使釉料霧化將釉料噴到坯體表面,并且對部分作品部位進行重復噴釉,想要達到釉面光滑平整的同時又能體現自然,然后用濕海綿擦拭作品底部(防止作品底部粘板),最后裝入窯內點火燒制,每30分鐘記錄窯內溫度,觀察溫度變化,經11個小時升溫而成,窯內溫度達960°C,采用還原方式,使窯內氧氣充分燃燒揮發(fā),讓窯火從坯體與釉色之中抽取氧氣,釉彩原料發(fā)生變化與重組,借還原下釉色變化顯示陶瓷的內斂質樸,直至燒到1230°C,保溫20分鐘熄火。然后進入降溫過程,選擇了平穩(wěn)降溫,減慢降溫的速度,以保證不出現炸裂的情況,待窯內溫度降至100°C左右后打開窯門降溫,取出作品,對作品進行磨底處理,這一環(huán)節(jié)作為本次設計的細節(jié)表現,需要進行仔細打磨,達到平滑的效果。
(五)制作中出現的問題與解決方案
問題一:在前期拉坯成型過程中大件器皿產生底部開裂現象,影響后期上釉燒成。
解決方案:將泥料換為略粗陶泥,在增加陶瓷硬度的同時,又能顯示自然粗獷的視覺感。揉泥方式中改用羊頭揉的方式,對泥塊反復揉擠,確保泥的底部沒有氣泡,不影響最后燒成,在放置拉坯機前又將泥團橫向放置,進行拍打,防止底部在拉坯過程中由于慣性將底部抽裂。拉坯過程中,將底部易開裂處反復捋壓,用海綿去除水分、多余手紋,杜絕開裂現象再次發(fā)生。
問題二:第一窯燒成作品釉色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存在不穩(wěn)定,不自然等現象,草木灰顏色顯厚重,顏色過于單一,純無光白顏色過于匠氣、生硬。
解決方案:在第二窯燒制作品中,將釉色做了調整,草木灰采用梧桐樹焚燒后的天然灰,在第一次釉色調配中再加入透明釉、與少量陶膠,增加落灰懸浮力度。第二套作品無光白釉色噴施中,采用烏金釉做底色,在噴施一層烏金釉后,將無光白釉反復噴施兩層,個別部位再進行一次噴施,顯示天然釉色效果。
三、展示方式
《天圓》系列欲以用日本枯山水的形式感來表現,用石塊象征群山,用白沙象征湖海,用線條象征水紋,用寫意的方式來表現象征,調動觀賞者的想象力,無山無水與有山有水。作品《地方》系列創(chuàng)作在制作過程中融入了傳統茶文化、陰陽學說。因此,作品在展覽階段,想要體現茶器原有的懷古情懷,作者考慮后選擇了以將草木灰釉色作品與黑色框架搭配,框架顏色與草木灰的釉色并存,能夠顯示天然草木灰的釉色。
千百年來,華夏茶文化帶給人們的深遠影響依然沒有改變,人們依然向往品茗茶香,閑談趣事的生活方式。而茶器也與時俱進因時而造,但天地人和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依然是創(chuàng)意的核心向導,這也是此次創(chuàng)作《天方·地圓》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楊永善.陶瓷造型藝術[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胡小軍.中國古代茶具[M].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
[3]老子.道德經精選[M].上海新世紀出版社,2007.
[4]陸羽.茶經[M].重慶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