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釗林
摘要:王廷訓,一名廷勛,字子欽,號蕺子,耶溪外史,江南道員.浙江紹興人.擅畫花卉,兼工山水。趙之謙、王廷訓兩人是同鄉(xiāng)摯友,王為趙代筆作畫,趙投贈以篆刻、繪畫。
關(guān)鍵詞:王廷訓;子欽;蕺子
一、背景
代筆一事可從浙江省博物館文博研究員、書畫鑒定家黃涌泉先生所撰《趙之謙繪畫代筆考——兼談王廷訓》見<<西冷藝報>>1990年11月25日文中記載了趙之謙致子欽(王廷訓,亦名王廷勛)的兩通便札。
昨失迓為罪。潘星齋侍郎(潘曾瑩,1808-1878年,江蘇蘇州人。字申甫,一字星齋。道光二十一年進士,累官吏部左侍郎。長于史學,工書畫。系書札人趙之謙至交潘祖蔭之仲伯)有扇一,欲求閣下一畫,以速為妙,原函呈閱。初十必相見,款寫星齋司空大人可耳,下書王>>(原文畫兩圈)三字足矣。尚有一橫批,欲求捉刀,畫大筆,不論幾筆,愈潦草愈好。未知日內(nèi)開作否?當奉上也。此致。子欽仁兄大人照。弟之謙頓首。
扇面二個求捉刀。前聞尊處有青花(系繪畫顏料花青,本名靛青花之別稱)佳者,祈惠我一二為要。王大老爺。興升店(為受函人寄居京城之旅店)。弟趙之謙頓首。
可見二人書,畫,印的交流和來住。
二、王廷訓印
王廷訓印
此章是一粗線條的白文印。源于漢代鑄印,又有趙之謙自己的創(chuàng)意?!巴酢弊值诙M上收,留出空白余地,做到密不雜亂、疏不松散。全印筆畫多,但是“王”字留出一塊紅地,使印章密而不悶。整個印文逼邊,沖破厚邊框的束縛,給人以想象空間又突出印文主題。此印面很小,僅一厘米見方,趙能使刀如筆,刻出如此多筆畫印章,足見他的功底。
蕺子、王蕺子、蕺子印。
王廷訓,號蕺子。山陰人,工書畫,與趙之謙為至交。畫風相類似,趙部分應(yīng)酬畫作,實為王代筆,而趙僅補題詞、落款于其上。交往中趙為王刻過多枚蕺子印章,如上三枚,為趙早期作品。這三個細朱文章,印文有方有圓,有尖有鈍,富有變化。仔細看,三個“蕺”字的筆畫均有變化,不雷同,三個“子”字型也不同,不失篆體風格,又各有變化,體現(xiàn)了大師時刻求變的風格。趙為王刻多方蕺子印,其中一方見《中國篆刻聚珍》,第34頁。此方邊款為完白山人為程易微君刻郎小印,真斯也。師其意為此。蕺子屬叔作。完白山人即鄧石如,乃清代篆刻皖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從邊款文字看趙之謙肯定他的篆書風格,并刻了一方蕺子印,贈予王廷訓。從中也可以看出趙之謙先學浙派,后學皖派,融合二派藝術(shù)精華,終成大師的歷程。
三、子欽印
王廷訓,字子欽。趙之謙為老友刻的這方印,具有明顯漢印風格,字拙,可見刻時作者十分隨意。寬邊且殘破又是漢印的特點。趙之謙在《何傳洙印跋》中認為,漢銅印妙處,不在斑駁,而在渾厚……越拙越古,看似平淡無奇,而殊不易貌。這方子欽印,看似拙態(tài),實有古意,是作者對漢印的理解與實踐。
陳壽彝,紹興人,字叔廬,一字尗子。和趙之謙同鄉(xiāng),共同喜金石篆刻,陳壽彝于光緒二十三年二月編八茲精舍紅友集,此印譜收錄了王廷訓,蕺子,王子欽,子欽,廷訓之印等印譜。
趙之謙是清代著名的書畫家、篆刻家,他平生的篆刻作品不到400方,卻影響著整個篆刻史,實為傳奇人物。這批篆刻作品的發(fā)現(xiàn)對研究趙之謙篆刻藝術(shù)提供了真實的史料。? ? 目前在一些清代同治年間的書畫中均有王廷訓、蕺子、子欽等印出現(xiàn)。
2007年西泠秋季藝術(shù)品拍賣一幅趙之謙、王廷訓等四人合作的花卉作品,上有蕺子弟、王廷訓落款和題詞。1879年,王廷訓作木蘭從軍扇片,蓋有王廷訓印,落款子欽。王廷訓號蕺子的章在《中國篆刻聚》《趙之謙編年印譜》《趙之謙二金蝶堂印譜》等書中多次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