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湯陰點色剪紙保留了中國鄉(xiāng)土社會原生態(tài)文化藝術形式,具有特殊的審美價值,從不同角度,不同側(cè)面展示出鄉(xiāng)土美、民俗美、心靈美。豐富了基層民眾的文化生活,展示了豫北基層民眾的向善、向和諧、向美的情愫,以及民眾高超的藝術思維和創(chuàng)作才能。
關鍵詞:湯陰 點色剪紙 藝術
一、歷史淵源
湯陰點色剪紙的起源以其傳統(tǒng)技法推測,應當在唐代之前。一是湯陰點色剪紙作品用毛邊紙剪刻出來之后,再用點染法上色,其外觀與唐三彩用色有很多相似之處;二是唐代大詩人李商隱在《人日即事》中寫道:“文王喻復今朝是,子晉吹笙此日同。舜格有苗旬太遠,周稱流火月難窮。鏤金作勝傳荊俗,翦彩為人起晉風……”其中人日,是正月初七,稱作人慶節(jié)、或人勝節(jié);“金圣”“翦彩”即為當今的點色剪紙。
二、藝術特點
湯陰點色剪紙具有獨到的藝術特點:一是色彩鮮艷,紅、黃、藍、綠、粉、紅等色搭配巧妙,使作品中的花草、水果、動物等活靈活現(xiàn),逼真可愛;二是各種顏色之間并非直接過渡,而是憑借自然浸潤,由綠到黃,或是由紅到粉,耐人尋味;三是作品名目繁多,各有名稱,且多是人民群眾喜愛的吉祥、祈福、開心、有趣的命名。如《喜鵲登梅》《麒麟送子》等,比較全面地保留了原生態(tài)的藝術元素。
湯陰點色剪紙是用直刀鏤刻而成,這種剪紙不是“剪”,而是“刻”,它是以薄薄的毛邊紙為原料,拿小巧銳利的雕刀刻制,再點染明快絢麗的色彩而成。作品題材廣泛,構(gòu)圖飽滿,形象夸張,寓意深刻,線條粗獷,豪邁奔放,具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和地方特色,保持了傳統(tǒng)技法。
三、題材種類
點色剪紙作品有鳥、花草、貓、木瓜、枇杷等,它們有好聽的名字,譬如《喜鵲登梅》《獅子滾繡球》《鳳凰穿牡丹》《蓮生桂子》《魚吮蓮》等,這些名稱中,無一不寄托著祈福、吉祥、恩愛、生育的美好愿望。
四、基本用途
(一)祈禳
祈禳也就是祈禱消除災殃、去邪除惡的一種祭祀行為。每年春節(jié)前,人們把“金圣”“翦彩”請回家,張貼在屏風、床帳,或是靠近床、炕邊的窗戶上,迎接正月初七這個人日,或人慶節(jié)、人勝節(jié)的到來,它既是對人類創(chuàng)世的紀念,也帶有生育巫術的痕跡,隱含了先民的生殖崇拜思想。人們從商家手里把這類剪紙作品取回家的行為叫作“請”或是“接”,而不稱“買”,足見對祈禳活動的虔誠。
(二)實用性
1.窗花。窗花粘貼在窗戶上,稱作“花窗欞”。這緣于民居中的木質(zhì)窗欞,舊時湯陰境內(nèi)的民居窗欞橫豎多為5行,構(gòu)成25個方格。上方第一行粘貼“亮方”,這種“亮方”嚴格地區(qū)分可為“活動亮方”“不動亮方”?!盎顒恿练健笔窃诘谝恍锌績啥说姆礁裾迟N的,方格正中懸掛一個紙制的彩色風葫蘆,呈“8”字形狀,微風吹過,風葫蘆輕輕轉(zhuǎn)動;“不動亮方”是在上方第一行中間3格粘貼,用紅、黃、綠3色彩紙剪成的圖案,鏤空部分透氣。這樣第一行不僅是一排美妙的觀賞品,而且是保持室內(nèi)外空氣流通的通道。窗欞以下4行皆裱糊白紙,然后在第二行的2、4格上粘貼用彩色毛邊紙或拷貝紙剪成的獅子、虎、大公雞等吉祥禽獸圖案,左右對稱。第3、4、5行,除兩邊的2格留空,其余9格皆粘貼用毛邊紙或拷貝紙剪成的點染剪紙圖案。這種花窗欞世世代代沿襲下來,成為最早流傳至今的剪紙藝術形式之一。
2.鞋花。鞋花在點色剪紙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具體制作方法是以紙折疊后剪出各式各樣的花形、圖案,拓在鞋面上,再用各色線繡成,俗成“繡鞋”,穿繡鞋的人除女性外,還有十歲以下的男孩,有少數(shù)嬌養(yǎng)的男孩直到十五六歲還在穿繡花鞋。因為繡花鞋面上的繡花底稿是剪紙,所以人們習慣地稱這種形式為鞋花。
3.枕花。枕花是可與鞋花并重的一種藝術形式,制作方法是將點色剪紙制作出來的圖案、花形粘貼在棉布、綢布等布料上,用花撐繃緊,再用各色繡線繡成。其圖案有反映男女恩愛的“魚吮蓮”“蓮花”“石榴”等;有祝福老人長壽的“松鶴萬年”,有祝福人們吉祥的“丹鳳朝陽”。這種形式沿襲至今。
4.肚兜花。肚兜花制作方法與枕花類同,主要用于孩童、青年女子經(jīng)常穿戴的肚兜。其圖案有瑞草、魚吮蓮、牡丹、云紋、喜上眉梢等。
每年春節(jié)前,年輕的姑娘們把各式樣的“剪紙圖案”請回家,閑暇時當做底稿,刺繡成鞋花、枕花、床幃花、肚兜花等,把人們消除災殃、去邪除惡、生育崇拜的理念潛移默化地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五、傳承與發(fā)展現(xiàn)狀
湯陰點色剪紙藝術承載著豫北地區(qū)民間傳統(tǒng)文化藝術信息和歷史技藝,是研究豫北地區(qū)民眾習俗和生活情況的主要根據(jù),在民俗研究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保留了中國鄉(xiāng)土社會原生態(tài)文化的藝術形式,豐富了基層民眾的文化生活。
但隨著當代人們居住環(huán)境的改變,點色剪紙作品失去了傳統(tǒng)的實用價值,窗花不再具有主導作用,各種新興的表現(xiàn)方式和傳播手段,使點色剪紙作品中的鞋花、枕花、肚兜花等不再擁有廣泛的市場,導致老一輩傳統(tǒng)藝人減少,出現(xiàn)后繼無人,技藝瀕臨失傳的現(xiàn)狀。
(作者簡介:王宇翔,男,碩士研究生,安陽市群藝館,館員,研究方向: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