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前虎
西漢劉向編著的《新序·雜事第五》中《葉公好龍》故事,不僅是全國人民耳熟能詳?shù)某烧Z,而且先后入選了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蘇教版三年級語文課文,成為了全國小學教材入編常選文言篇目,在全國范圍內(nèi)的小學課堂上教授?!叭~公好龍”故事中有“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三句,社會各界對此三句釋義卻難以形成定論,以至于成為了語文教學中的“疑難雜癥”[1]。
一、現(xiàn)行教材及教學中的翻譯譯文
因小學語文教學對文言字詞的教學要求并不高,北師大教材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三句翻譯較為含糊:譯為“葉公子非常喜歡龍,家里用的東西上畫著龍,屋子內(nèi)外也都刻著龍”。清華大學附屬小學何秀華、成都高新區(qū)新光小學李明鏡等老師在《葉公好龍》教學設計中,則明確的把“鉤”“鑿”字解釋為鉤(衣服帶鉤)、鑿(通“爵”,古代飲酒的器具),意為葉公把家里的衣服上、器物上等用品上都畫上了龍[2]。
這個觀點在中國古文字學界有著大量的認同者,他們認為“鉤”“鑿”指代的是畫龍的對象,只是對其具體所指事物持有不同的觀點。術成先生認為,鉤是帶鉤,鑿是酒器[3];李小梅女生認為,鉤是衣帶鉤,“鑿”是鑿印,是古代刻印的一種方法[4];宋宏志先生認為,鉤是一種武器,鑿是酒器[5],等等,此類觀點不再一一贅敘??偠灾?,“鉤”“鑿”是和屋室屬性相同的家庭器物,皆是畫龍的對象。
二、現(xiàn)行教材及教學中譯文爭議之處
如果把“鉤”“鑿”解釋為古代貴族家庭的“衣服帶鉤”“酒器”等器物用品,由此帶來的突出問題是,很多學者對句中的“以”字無法給出較為合理的解釋,產(chǎn)生了較大的分歧和爭議。
1.“以”解釋為“于”,表示“在”。周振甫、宋宏志、廖序東等人持此觀點。例如,廖序東先生就認為,前兩個“以”是介詞,末一個“以”是連詞,表示行動的目的[6]。
2.“以”通“已”,為“已經(jīng)”之意。術成、汪復興等人持此觀點。例如,汪復興先生就認為,“鉤以寫龍”三句中的“以”字均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不能解釋為“于”,“以”字應通“已”,表示“已經(jīng)”的意思[7]。
3.“以”訓為“亦”,或通“已”,作“也”講。李小梅、王光華等人持此觀點。例如,王光華先生就認為,“以”與“亦”,古音同屬“喻”母,“以”屬之部,“亦”屬“鐸”,此兩字音近義通[8]。
這些觀點都有缺憾,各方爭訟不已,至今也難以取得“共識”。如果強行把“鉤”“鑿”“屋室”當成相類器物來解釋的話,那么,此三句應該寫成“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以寫龍”,原文中何故多加“雕文”二字呢,“以”字又為何難以解釋呢!鑒于此,筆者認為,“鉤”“鑿”斷不能釋義為畫龍的對象,斷不能視之為家用器物。
三、“鉤以寫龍”三句翻譯的核心問題
筆者認為,翻譯“鉤以寫龍”三句的核心問題,不是找出通假字的問題,也不是解釋“以”的問題,而是必須先理清此三句話的句式結(jié)構。清代古文字學家俞樾先生著有《古書疑義舉例》一書,書中詳列了古書中的各種疑難句式。筆者經(jīng)鉆研確認,此三句完全符合俞樾先生所寫古書疑義中“探下文而省例”:“夫兩文相承,蒙上而省,此行文之恒也。乃有逆探下文而預省上字,此則為例更變,而古書亦往往有之”[9]。
此“探下文而省例”,古書雖不常用,但也不乏范例。例如:
1.《詩·七月篇》: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在野、在宇、在戶之前省略了“蟋蟀”二字。
2.《孟子·滕文公篇》: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五十、七十之后省略“畝”字。
3.《堯典》:舜生三十徵庸,三十在位,五十載。三十之后省略“載”字。
按俞樾先生“探下文而省例”所啟,“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三句應該是,“鉤”“鑿”之前省略了“屋室”二字,可還原為:“屋室鉤以寫龍,屋室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
如此還原也更符合《葉公好龍》古文原意。對“屋室雕文以寫龍”句,趙仲邑先生注《新序》就認為,《文選》任昉《天監(jiān)三年策策秀才文》李善注引、《事類賦》《龍賦》注引《莊子》《太平御覽》卷四百七十五引《莊子》都加有“盡”字[10]。又張國光先生甚至認為,劉向所編著的《葉公好龍》中,并無“鉤以寫龍,鑿以寫龍”二句,“鉤鑿”之語是南宋以后人傳抄或初印《新序》的過程中竄入的,原文只有“屋室雕文盡以寫龍”句[11]。由此可知,原文用一個“盡”字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了葉公好龍之程度,無論“鉤”“鑿”還是“雕文”的主語都應是“屋室”,意為屋子里的各個地方都畫滿了各式各樣的龍。
四、“鉤以寫龍”三句的現(xiàn)代譯文
在明確了“鉤以寫龍”三句的句式結(jié)構之后,筆者認為,“鉤”“鑿”“雕文”應同屬于并列之詞、意義內(nèi)涵應較為接近,同為古代先秦時期的繪畫之技法。
1.關于“鉤”字釋義。許慎《說文解字》中“鉤”字,【句部】曲也。從金從句,句亦聲,一般同“摹”字相連使用,稱“鉤摹”,意為“勾畫描摹”。勾摹法是古代最常應用的繪畫技法之一。例如,1973年出土于湖南長沙子彈庫一號楚墓《人物馭龍圖》,畫中繪有一龍似船,一男子站立龍背,牽繩馭龍,上有輿蓋。龍尾站立一鶴,龍身下有一條游動的鯉魚。這幅畫的繪制方法就是采用以單線勾畫形體為主,加之以平涂渲染[12]。又清代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欒陽續(xù)錄一》“余欲鉤摹其樣,使西洋人料理之”。可見,鉤摹是采用涂料繪畫的方式,鉤摹出人物、景物的圖像,是一種繪畫技法。
2.關于“鑿”字釋義。許慎《說文解字》中“鑿”字,【金部】鑿,穿木也。從金,糳省聲,在各切。本義是凡穿物使通都稱“鑿”。鑿刻法也是古代的一種繪畫技法,同顏料涂繪的方法不同,通常用硬質(zhì)工具在石塊或金屬上鑿刻圖案,具體細分為敲鑿法、磨刻法、線刻法等不同形式。例如,磨刻法就是先鑿出(或畫出)輪廓線,再用堅硬的銳器(石器或金屬器)沿輪廓線來回摩擦,通體磨平,或成為溝槽狀[13]。
綜上分析可知,“鉤以寫龍”此三句應當譯作“葉公的屋子里,有的地方采用了鉤摹法畫龍,有的地方采用鑿刻法畫龍,有的地方采用雕紋法畫龍,畫滿了各式各樣的龍”。
參考文獻:
[1]常國武編.中學語文教材析疑[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12.
[2]李明鏡.《葉公好龍》教學設計與感悟[J].四川教育,2017,(24);何秀華.《葉公好龍》教學A案[J].小學語文教學,2010.(4).
[3]術成.關于“鉤以寫龍……的解釋”[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1).
[4]李小梅.《葉公好龍》中的兩個語法問題[J].廣東社會科學,2004.(6).
[5]宋宏志.關于“葉公好龍”中“鉤”與“鑿”[J].文史知識,1981.(3).
[6]:廖序東.文言語法分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204.
[7]汪復興.《葉公好龍》中“以”字辨[J].語文知識,1996,(10):59-60.
[8]王光華.“鉤以寫龍……”句別解[J].古漢語研究,1994,(2):74.
[9](清)俞樾.古書疑義舉例[M].北京:中華書局, 1954.12.
[10](漢)劉向撰.趙仲邑注.新序詳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7.09.
[11]張國光.《葉公好龍》故事源出《莊子》考——兼談“鉤以寫龍鑿以寫龍”二語的來歷和解釋[J].中學語文,1980.(C1).
[12]趙權利.中國古代繪畫技法·材料·工具史綱[M]. 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7:32.
[13]木菁編.中國美叢書.中國古代巖畫藝術美[M].烏魯木齊: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2015:25.
[本文系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京津冀區(qū)域歷時語文辭書音義關系研究”(編號:18BYY12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