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昕子
摘 要:在對英語進行翻譯的過程中,應該以準確掌握句子的含義為前提,避免發(fā)生翻譯失誤的現(xiàn)象。文章以英漢句子對比為切入點,從多個角度入手探究其在句子翻譯中的應用方式。目的是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提高英漢翻譯的準確性,實現(xiàn)對語義的掌握、還原與展示。
關鍵詞:英漢句子;英漢翻譯;語句結構
由于語言、思維之間存在緊密的關系,所以語言可以將思維展現(xiàn)出來,而思維則需要依附于語言存在。對于人腦而言,思維是最為基本的機能,不過不同地區(qū)或者民族的人,其所具備的主觀思想、客觀認識存在顯著差異。正因如此,中西方語言的選詞、結構等,均體現(xiàn)出各自思維的特點。故而在英漢翻譯期間,需要以正確的思維為基礎,確保翻譯結果的合理性。
1 英語句子關注主語,漢語句子重視主題
在英語句子的結構中,通常會采用主語+謂語的形式表達。因此,每一個句子結構都必須具備主語。相比之下,漢語結構更加重視的主題,目的是將述題、主題的關系展現(xiàn)出來。因此,在翻譯英語句子時,需要實現(xiàn)對主語+謂語結構的變化,使其符合漢語表達的習慣。如果在語法的角度進行分析,英語中所包含的賓語,通常為漢語中所表現(xiàn)的主題。例如:英語句子為“You are our distinguished guest,all expenses are borne by us.”那么,將其翻譯為漢語,具體的結構為“您是我們貴賓,所有費用由我方承擔?!?/p>
不僅如此,英語句子結構中,會通過主動、被動的方式界定主語、謂語的關系。例如:英語中的存在大量的固定表達方式,并且十分常見。同時,使用者還應該明確現(xiàn)在分詞短語所包含的主語邏輯泛指內容,以及被應用于獨立成分等。除此之外,也必須掌握英語句子中邏輯主語、非謂語動詞之間的關系。譬如在英語句子“It exploded accidentally while cleaning the gun.”中,便包含相應的邏輯主語,如果將其翻譯成為漢語,那么主語是可有可無的,常常會譯為空主語結構。由此發(fā)現(xiàn),在主語與主題方面存在顯著的差異,在翻譯過程應該高度重視,提高譯文句子結構的合理性。
2 英語句子以形合為主,漢語句子以意合為主
對于不同語言的句子而言,通常會采用三種方式實現(xiàn)內部、外部之間的連接,主要包括句法、語義、詞匯。其中,句法、詞匯均屬于形合的范疇,而語義則屬于意合的范圍。大部分英語句子中,形合是其分析、考慮的重點,各個成分之間需要使用恰當?shù)姆绞竭M行連接,提高句子結構的完整性,并實現(xiàn)對相互關系的表達。相比之下,漢語句子的結構更加關注意合,通過語義實現(xiàn)對成分的連接。因此,在英譯漢環(huán)節(jié)中,通常會省略大量的英語連接詞,表現(xiàn)出漢語意合的優(yōu)勢。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形合句子均需要譯為意合句子。也就是說,在翻譯的過程中能夠應該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否則將會對句子的結構、含義產生不良影響,降低翻譯的質量。其中,常見的情況包括以下幾方面:
2.1 形合更直接,意合較間接
在英語句子的結構中,形合具有明示的作用,可以將其中所包含的邏輯關系,清晰地展現(xiàn)出來或者便于讀者推理。相比之下,漢語的意合則在表達時具有間接的特點,需要讀者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方能掌握其中的含義與關系。不過透明信息的能見度,必然比含蓄信息的能見度更高。如果對科技文章進行翻譯,則應該將英語的形合句子,直接翻譯為漢語的形合句子,避免影響具體信息的清晰程度。例如:“There is a new anti-cancer drug, the effect is remarkable during the experiment, but the actual clinical efficacy is not known.”該英語例句為形合結構,可以對其中所包含的信息進行清晰表述。因此,在進行漢譯的過程中,最好翻譯為“有一種抗癌新藥,試驗期間的效果顯著,但是不知道臨床的實際療效如何。”如果翻譯的文章為小說、詩詞等,可以將形合句子的結構調整為意合結構,增強文章的美感,也有利于讀者深入思考。
2.2 若形合強調,需譯為形合
在英語句子中,形合結構可以起到強調的作用。如果在這一前提下,漢譯的過程中也不能將其調整為意合句子。例如:“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moon and the earth is very far.Even if there are mountains, trees, or elephants coming and going there, we can also find the meaning with the most advanced high-power telescopes.”在這一個句子中,其結構具有明顯的形合特點,可以實現(xiàn)對“距離遙遠”的強調。此時,在翻譯的過程中,也需要將其譯為形合句子——“的月球與地球的距離十分遙遠,即使那邊有高山、大樹,或者有大象來來去去,我們用最先進的高倍望遠鏡也難以發(fā)現(xiàn)?!?/p>
2.3 若句為意合,則譯為意合
雖然英語句子中,重視對形合的強調,但并不意味著其中不存在意合句子結構。對于英語中的意合句子結構,則在翻譯的過程中應該以意合為主,否則將會失去句子的魅力。例如:句子“Grasp all,lose all”為意合形式,所以翻譯結果“貪多必失”同樣為意合;“Curiosity kills cats”的翻譯結果為“好奇害死貓”;“Sleeping in the spring, sniffing birds everywhere”所是一種意境的表達,可以將其看做是意合結構,因此可譯為古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No pains no gains”的翻譯結果為“不勞而獲”。諸如此類,需要保留英語句子中“隱含”的美,并通過漢語句子形式將其表達出來。
3 英語句子長句多,漢語句子短句多
在英語語言中,關系詞的使用范圍較廣,同時類型、數(shù)量較多,并且在句子結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關系詞,可以提高句子結構的通暢性,維系著句子、詞匯之間的關系。在這一前提下,句子結構中所包含的成分能夠隨時得到修飾,同時修飾語中的成分又能夠被其他的成分所修飾。正因如此,在英語語言中存在大量的長句結構。相比之下,在漢語中句子通常以小句和短語的形式展開。在一個主語詞或者事件的前提下,根據邏輯對語言進行順序鋪陳。雖然會采用逗號的方式將小句隔開,但是相互之間依據具有邏輯關系、承接關系等。也就是說,由于英語語言中更加重視形合結構,所以句子的表達方式十分豐富,使用的句子通常以長句為主。而對于重視意合的漢語語言而言,通常會采用簡練短小的句子對事件進行依次陳述。在對英語句子進行翻譯的過程中,可以將其中的某些修飾詞或短語轉化為漢語結構中的短句,對較長的英語句子結構劃分為不同的小句,實現(xiàn)對其含義的表達。
通常情況下,英語國家的人們在說話的過程中,通常會采用開門見山的方式,既第一句屬于主題句,而后面的諸多內容則是對第一句的論證與闡述。相反,中國人在講話的過程中,通常遵循前因后果的原則。也就是說,漢語句子中通常在最后進行總結,與西方國家的英語結構恰好相反。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同樣需要明確中西方語言結構,在順序方面的差異。從而實現(xiàn)對翻譯結果的合理調整,避免影響最終翻譯結果的準確性,幫助更多的讀者掌握句子中所包含的內容。簡言之,西方國家的人們在講話的過程中,多用演繹方式進行表達,而中國人則會使用歸納法完成表達。在對英漢句子進行對比的過程中,能夠明確翻譯期間所需要關注的要點,從而為確保翻譯結果的準確性奠定基礎。
4 英語句子靜態(tài)多,漢語句子動態(tài)多
在英語句子結構中,通常以介詞+名詞的方式出現(xiàn),實現(xiàn)對動態(tài)意義的表達。這些句子中介詞通常被稱為動態(tài)介詞,而名詞則被稱之為動態(tài)名詞。在對詞中句子進行翻譯的過程中,應該將其中的靜態(tài)轉換為動態(tài),表現(xiàn)出漢語句子結構的特點。比如:“The new stadium is under construction.”可以將其直接翻譯成為“新運動場正處于建設之中”。再如:The party's cadres ate a small amount of coarse grain while living in a cold cave, and lit a dark oil lamp and worked for a long time.該英語句子具有靜態(tài)特點,在翻譯時需要使其具有動態(tài)性——“黨的干部在寒冷的山洞里吃了少量粗糧,點燃了一盞暗油燈,工作了很長時間”。
在語言表達的過程中,語言使用者通常會遵循或者采用盡量減縮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說,如果使用代替表達的方式,或者完整表達的方式。更加傾向于使用代替表達手段對自己的想法予以呈現(xiàn)。而如果可以運用省略或者代替的方式表達自己想法,那么通常會選擇省略的方式。由于英語句子中在結構方面通常以靜態(tài)的方式呈現(xiàn)內容,而漢語則更加傾向于動態(tài)方式。因此,在進行翻譯的過程中,不能對英語句子中的動詞予以省略,而是應該進行強調、突出,最大程度上增強句子的動態(tài)性,并實現(xiàn)對英語句子內容的準確表達。例如:“The discussion of a man's wit, reading, and full, writing makes people accurate”,該句子的漢語內涵為:“討論讓人更加機智,讀書讓人更加充實,寫作讓人更加準確”。
5 英語句子狀語靈活,漢語句子狀語固定
對于英語句子中的原因狀語而言,其通常會采用不定式短語放在表語后的形式進行表達,而漢語句子結構的順序通常以前因后果為基礎。由此能夠發(fā)現(xiàn),英語句子中所包含的狀語位置相對靈活,而漢語句子結構中的狀語位置則是固定的。例如:英美國家人在對別人表示關心的過程中,通常會說“Im sorry to hear that”,而中國人則會說“聽到這件事后我很難過”,而此種句子屬于形合結構。由于句子中使用了屬連詞的連接方式,那么其中從句的位置可以在前也可以在后,相對而言較為靈活。而漢語在表達過程中,通常會對發(fā)生的事情進行表述,所以在句子結構中通常因在前而果在后。例如:“After dinner, we went out for a walk”、“I went out of a walk after I had my dinner”,其表達的含義均為“晚飯過后,我們去散步”。結合分析能夠發(fā)現(xiàn)狀語在英漢句子中的位置存在一定差異,需要在翻譯過程中予以高度重視,避免影響翻譯結果的精準性與質量,實現(xiàn)對英漢句子差異的合理運用。
綜上所述,經過詳細的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英語句子、漢語句子之間的差異體現(xiàn)在諸多方面。如果可以掌握英漢句子的結構特點、思維特色,必然可以實現(xiàn)對句子的準確翻譯。因此,無論是在學習中還是工作中,都應該實現(xiàn)對英漢句子差異的充分利用,形成翻譯句子的思維方式。只有如此,才可以提高句子結構的合理性,并將其中的含義準確表達出來,彰顯相互之間的不同與特色。
參考文獻
[1]常瑞娟,張曉麗.英漢句子普通重音規(guī)則對比[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8,1(28):60-62+91.
[2]王杰.英漢思維模式差異對英語句子寫作的影響[J].中國校外教育,2017,(S1):94.
[3]李小廣.英漢句法對比視角下的英語句子寫作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7,33(11):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