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紅
【摘要】初中語文閱讀能力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提高靠的是學生讀的習慣培養(yǎng),而課前預讀、課堂自讀、教師范讀、學生齊讀、學生自由讀、學生重點研讀、比較閱讀、創(chuàng)意性閱讀,探究性閱讀乃至熟讀成誦是教學的關鍵。
【關鍵詞】閱讀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9-0087-01
一篇文章從不知到知,從知到知之較多,需要一個閱讀的過程。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是教師和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因此,閱讀教學中的“讀”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學生如何去讀呢?我認為讀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課前預讀、課堂自讀、教師范讀、學生齊讀、學生自由讀、學生重點研讀、比較閱讀、創(chuàng)意性閱讀、探究性閱讀乃至熟讀成誦。下面以《風箏》為例就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實施閱讀,談談我的看法。
一、學生課前預讀
每單元的閱讀課文都有“閱讀提示”。“閱讀提示”對學生學習課文有相當大的作用。如課文《風箏》敘述了“我”的一件往事帶給“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經(jīng)歷?!拔摇毕騺聿粣鄯棚L箏并不準讓自己的小兄弟放,有一次還粗暴地毀掉了小兄弟苦心做好的風箏。這件當年毫不在意的事,時隔二十年,突然出現(xiàn)在記憶中,竟如此劇烈地啃噬著“我”的心,以至渴望得到補救,卻已無濟于事,只是平添了心頭的沉重。面對教學目的、內容、要求、難點、習題設計等,教師在指導學生課前預讀時,按閱讀提示預讀:(1)寫了什么事?(2)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感情?(3)聽讀文章以后,寫出你讀文章的感受。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可以很好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促進他們去仔細閱讀課文。此外,教師還可以搜集或推薦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點,在學生閱讀課文前,以多種形式形象直觀的解說,更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師課堂導讀
閱讀分步走,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第一步:通過學生自讀,概述課文內容,體會手足之情。第二步:教師范讀并啟發(fā)提問,學生邊讀邊思考,進一步理解文章。第三步:重點研讀,揣摩疑難語句。在“課前預讀”激興的基礎上,教師可指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快速閱讀,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大意,理順文章。想想文中寫了些什么,有什么特色,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并找出自己不認識的字詞。在初讀時教師可以適時的引導學生自己提問。首先在學生快速閱讀全文后,大致理清課文主要內容,再讓學生自己提問:生1)為什么小時候會把放風箏看成沒出息孩子所做的事?生2)為什么說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對于精神的虐殺”?生3)魯迅對待自己錯誤的態(tài)度與一般人有什么不同?三個問題提出撞擊點很清楚。這樣學生在初讀課文中就有交鋒,就有爭辯,就有獨到的見解。文章的特色,不懂的問題,在學生們的“讀、議、辯、思”中得以解決。
三、學生重點研讀
研讀課文時教師進行朗讀指導,在形式上可以采取自由讀、默讀、齊讀、分讀、指名學生讀,教師范讀等方法,教師可在聲音、語調、速度、感情等方面加以指導。研讀是對課文的重要部分和精段、精句做針對性的閱讀。這一階段是賞析性閱讀。好的文章,并不是處處都妙筆生花,而是往往只是幾個片段,幾個句子甚至個別字詞的精彩?!讹L箏》中為什么“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重點理解“驚異和悲哀”這兩個詞。為什么說悲哀是“無可把握的悲哀”?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將這些精彩之處找出來欣賞品味,就能與作品產(chǎn)生心靈的碰撞,激發(fā)出思想的火花,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和情感體會以及駕馭文章重點詞句的能力,還能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的閱讀精神。通過小組合作對課文進行結構、字詞句、寫作方法及思維、主題思想等等的分析,將課文切成小塊消化,與初讀文章時的整體把握形成整散結合的閱讀形式,做到點面結合。
總之,“熟讀百遍,其義自見”。先“讀”才能后“悟”,通過反復的閱讀,文章中字里行間的“墨香”會情不自禁地冒出來,就像老黃牛反芻,只有反復咀嚼,才能品出青草的芳香來。
參考文獻:
[1]盧達惠.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關于新課標下語文閱讀教學的思考[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7(25).
[2]魯振海.試析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初中語文課堂的策略[J].新課程(中),2018年11期.
[3]喬林梅.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審美教育的現(xiàn)實意義與實施策略[N].發(fā)展導報, 2017-12-08 (026).
[4]馬成盛.淺析如何構建初中語文立體化課外閱讀模式[J].中國多媒體與網(wǎng)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18(03).
[5]范文霞.靈性與理性的通融——基于初中語文群文閱讀的思考[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8(08).
[6]石秀金.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N].科學導報,2017-10-13(C02).
作者簡介:
陳芳紅(1975,6-),女,漢族,甘肅永登人,本科學歷,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