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義務(wù)教育階段語文課本中,故事類課文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考慮到中小學生的心理和興趣愛好,這樣選文是對中小學校學生教育主體地位的彰顯。而故事作為文學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yīng)該遵循文學本身的特點對故事類課文進行教學,并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充分的體現(xiàn)出文學的美。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美的享受,美的收獲。文中筆者就故事類課文在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有效進行課堂教學進行探究,尋找故事類課文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高效方法。
【關(guān)鍵詞】故事 ?語文課文 ?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
【課題】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一般自籌課題成果論文,課題立項號:GS[2018]GHB1381。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9-0058-01
故事類課文在新課標中沒有明確地標注,我們專門提出來也就是為了和詩歌、寫景狀物類以及說明議論類等類型的課文進行區(qū)分。故事類的文章分為好幾類:神話故事、民間故事、歷史故事、成語故事、寓言故事、名著故事、名人故事等等,這些故事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主題鮮明,情節(jié)簡單,人物形象比較鮮明,但也有不同之處,每一類類型的故事她的側(cè)重點各有不同,例如神話故事想象,名著故事側(cè)重塑造人物形象,名人故事側(cè)重勵志等等。這樣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也給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故事類課文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yīng)該遵循文學本身的特點對故事類課文進行教學,并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充分的體現(xiàn)出文學的美。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美的享受,美的收獲。新課改背景下,結(jié)合自身教育實踐,總結(jié)出了以下幾點故事類課文課堂教學方法:
一、有感情的朗讀增強語言感染
朗讀是最原始也是最直接可以感受故事情節(jié)美,語言美的方式。我們都知道文學類文本都具備語言美和情感美。因此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必須先有感情的朗讀故事,讓講故事的語言美充分的展現(xiàn)出來,傳達到學生耳中。學生通過聽,初步感受到故事的語言美和情感美。這樣做既能感染學生,激發(fā)學生對文本的興趣,又能用情感引導學生對故事進行想象和聯(lián)想。當然現(xiàn)在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才是我們課堂的主人,所以在課堂上不僅教師進行示范朗讀,更要指導學生朗讀,比賽閱讀,看看誰的情感最真摯,語調(diào)最動聽。尤其是故事中語言描寫較為豐富,情感表達較為優(yōu)美的段落或者篇章,要引導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充分體會故事的語言美,從而能夠全身心投入到故事中、課堂教學過程中。
二、深層次的感悟促進情感享受
語文教育對一個學生的綜合發(fā)展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所以說有經(jīng)驗的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都在時刻想著如何去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情感的體悟。學生因其獨特的年齡段和認知體驗,對于未知的好奇等,使得他們對什么都有興趣,但這種興趣又不能長久保持。所以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就得想方設(shè)法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悟,例如可以通過分角色朗讀,讓學生在自己扮演的角色中體會故事人物的心情和思緒。這樣用情感體悟引導學生進入想象和聯(lián)想的世界,在想象和聯(lián)想的世界中對故事產(chǎn)生更多的情感體驗。同時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等資源共享的便利,讓學生觀看相關(guān)的視頻資料,這樣的一些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特別是小學低年級的孩子能夠通過這些輔助達到對故事類文本的理解和接受,并從中感受到收獲的樂趣。學生的心靈是亦可需要教師用合理的方法去點燃的火種,教師就應(yīng)該通過深層次的感悟,去點燃學生的情感之火,化抽象的故事類文本為具體的情感感知,讓學生沉浸其中。
三、同參與的表演加強形象感悟
盧梭說經(jīng)驗和接觸是真正的導師,而我們也知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作為文學類文本,故事類課文如果只是按照原來的教育教學方式,通過標注段落、劃分層次、概括段落大意、歸納中心思想等程序來完成,就會落入“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手段的俗套,學生也不會對課堂和文本產(chǎn)生多大的興趣,課堂運行效率會極其低下。作為故事類文本,不管是人物故事還是通話故事,必然會包含一個或多個形象在文本中,并且有一條明確的故事線索貫穿其中,這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改變,將故事改變?yōu)榍榫皠』蛘咝∑返纫子诒硌莸男问?,然后發(fā)動學生們積極參與,在其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角色,并將其表演出來。在表演中,我們可以提高學生的想象力,發(fā)散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學生為了能夠表演好自己的角色,還會主動的去理解文本,把握故事中的形象,還能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四、主動性的探究加深故事理解
古語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去思考故事,不僅能夠在思考中加深對故事形象情感主題的認知,還能夠完成對所學知識由感性認知到理性認識的升華,從而培養(yǎng)理性思考生活的好習慣。但是要注意的是,世界上沒有任何兩片相同的樹葉,所以在思考過程中,教師一定不能將學生的思維固化在自己的思維模式中,也不要禁錮在文學作品對其的評價中,更不能去要求所謂的統(tǒng)一的標準答案,而是應(yīng)該針對不同學生做出不同的引導,讓學生根據(jù)自身的經(jīng)歷,知識積累去感悟,去思考。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張,所以在思考過程中我們應(yīng)該多鼓勵學生發(fā)出自己的聲音,抒發(fā)自己的情感體驗,同學之間鼓勵相互交流,共同探討,并求同存異,教師要及時進行具有高度的而且?guī)в兄笇缘脑u價,把學生再引向一個高度,以便拓展每個學生的思維空間,促進每個學生的終身發(fā)展。
五、個性化的講故事完善學習體驗
在對故事文本理解掌握的基礎(chǔ)上,教師還可以有步驟的引導學生講故事講出來,以達到鞏固的目的。開始的時候可以先讓學生完成對故事的復述,在復述中能夠講清楚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就可以然后慢慢在復述的基礎(chǔ)上對有能力的學生可以進一步提高要求,使其能夠在復述的基礎(chǔ)上增加相應(yīng)的細節(jié)描述;也可以讓學生對故事進行合理的改編,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這樣的要求看似簡單,實則有效的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合理的想象能力,而且這種改編也是深得學生喜歡,因為在改編中,他們的個性得到了發(fā)展,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想法,這也使得他們得到了一種全新的體驗。
總之,故事類課文的課堂教學方法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jù)具體的故事類型進行隨機調(diào)整的,在具體的課文中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最有效的方法來進行,最終提高課堂效率。另外故事類的課文進行切忌把文章“解剖”進行閱讀,我們只需要整體感悟她的語言美和情感美。同時我們的課堂上的閱讀都是為課外閱讀奠定基礎(chǔ),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的同時還要督促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以便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金紅.低年級故事類課文教法新探[J].教育革新,2011.03
[2]孟曉軍.新手和專家教師故事類課文教學的個案研究——以《開天辟地》教學為例[J],2015(03)
[3]王樹華.一般故事類課文怎么教[J].語文教學通訊,2011(03)
作者簡介:
陳麗霞(1972.07-);女:漢族:本科:一級教師;甘肅省武威市人;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故事類課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