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化學教學的實施推進中,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一良好的教學背景,通過使用網絡工具和資源,讓化學知識的分析講解更加生動直觀,在幫助學生快速建立學習認知的同時,提升課程的綜合教學實效。除此之外,教師要善于生動直觀地呈現概念,推動學生展開自主探究,激發(fā)學生思維的靈活創(chuàng)新,促進學科間的融合輔助?;诖耍疚膶π畔⒓夹g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化學;教學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43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26-0015-02
引 ? ?言
在“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不僅給初中化學教學提供了更多實用的教學輔助工具與器材,而且為學生課下的自主探究和延伸學習提供了空間與基礎。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一良好的教學背景,使用網絡工具和資源,讓化學知識的分析講解更加生動直觀,從而幫助學生透徹理解化學知識,提升課程的綜合教學實效。不僅如此,教師在設計學習任務或布置課后習練內容時,也可以充分發(fā)揮網絡平臺的輔助效果。這樣的綜合學習背景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能力,全面提升化學課程的綜合教學質量。
一、讓概念的呈現生動直觀
概念學習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十分重要,這是學生建立理論基礎的依托,也是學生深入學習化學知識的前提[1]。很多化學概念在界定上比較抽象,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成為很多學生的學習難點。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可以相應調整概念呈現和概念知識分析解讀模式,將抽象的理論知識以動畫或圖片的形式直觀呈現,在這一基礎上幫助學生快速抓住知識原理,在頭腦中逐漸形成認識。這種引導方式與教師做口頭分析解讀相比,效果明顯提升。這是一種更好的概念教學方式,能夠推動教學目標的良好達成。
例如,在講到“溶液的飽和與不飽和”的概念時,教師如果僅從字面上給學生做分析解讀,學生看似聽懂了,但對知識點的認識并不深入,時間久了容易遺忘。為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工具輔助開展知識教學。教師可以制作一個簡單又直觀的動畫,使溶液的飽和與不飽和的概念一目了然地呈現出來。這樣學生學得輕松,教師教得輕松,教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網絡技術和工具不僅有利于概念的分析解讀,而且能夠幫助教師生動講解很多其他類型的問題。
二、推動學生自主探究的展開
培養(yǎng)與鍛煉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既是培養(yǎng)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基礎,又是學生快速吸收知識的路徑之一[2]。在傳統教學背景下,教師在課堂上設計的學生自主探究活動不夠充分,學生的主體性在課堂上并不能得到良好體現。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教學工具以及網絡上的大量信息資源,這些可以成為學生自主探究的依托。無論是學生想要獲取課本中沒有的知識,還是想要就一個特定問題展開更深入的研究分析,在網絡平臺下都能良好展開。教師要鼓勵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尤其是在遇到問題時,讓學生自己收集資源,有效分析解讀問題,最終找到答案,這樣的學習過程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學科能力,這也是提升課堂實效的方法之一。
例如,在講授“空氣污染”時,為了讓學生了解空氣污染產生的原因及危害,并找到解決的方法,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在網絡上搜索國內外關于空氣污染研究的最新資料。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查詢各種信息,調用網上的資源進行自學,同時可以通過電子郵件等形式進行問題討論或請教教師。整個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性很強,能夠結合自己的研究切入點和研究方向查閱大量相關資料。在這一基礎上,當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講解課本知識時,學生不僅理解起來更加輕松,學習的印象也更為深刻,整個學習過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激發(fā)學生思維的靈活創(chuàng)新
在化學課堂上,教師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能力素養(yǎng),而且要注重學生思維的鍛煉,尤其是要鼓勵學生思維上的靈活創(chuàng)新[3]。這能讓學生從多樣化的角度理解分析問題,能夠避免思維的局限。同時,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會讓其在分析解答復雜問題時,能更快地找到解決方法,是學生學科能力的一種體現。在網絡環(huán)境下,信息技術延伸與拓寬了課堂教學的維度,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要更新自身教學觀念,通過各種新穎有趣的教學模式來提升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創(chuàng)新性,從而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學習收獲。
例如,在講“用分子、原子的知識解釋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qū)別”時,教師就可以用動畫把水分間隔發(fā)生變化的情況及水分子被破壞變成氫、氧原子,原子重新組合的過程形象地展示給學生,使原本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化,有助于啟發(fā)學生的抽象思維。這種生動直觀的教學呈現,不僅極大地實現了教學難點的突破,也給學生的思維方式帶來一定的向導。這使學生在頭腦中建立物質結構體系和運動規(guī)律的能力更強,為學生化學知識的學習帶來極大的推動效果。
四、促進學科間的融合輔助
隨著化學學習的深入,學生會越來越明顯地感受到,化學課程中學到的內容在其他課程中會有所體現。這種發(fā)現不僅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探究興趣,而且能夠成為教師組織與構建課堂的切入點。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化學和其他相關課程的教學在要求和目標上發(fā)生了調整與變化,在考試中也會時不時出現一些跨學科問題。這些都是對教師教學實踐的向導,也是推動教師進行跨學科教學融合的力量。在“互聯網+”背景下,這種教學融合不僅可以更好地實現,而且有助于學生建立系統的知識結構和框架。教師要善于合理利用網絡工具和資源來組織構建課堂,通過跨學科的交流來體現課程學習的內在趣味,以這種方式更好地發(fā)展、鍛煉學生的綜合學科能力與素養(yǎng)。
化學知識和其他學科之間的融合有很多體現形式,如分子、原子、物質的導電性,物質的一些單位與物理知識有關;酸雨、光化學煙霧的形成等與地理知識存在聯系;光合作用、環(huán)境污染與生物知識有聯系。學生在不斷深入學習中會逐漸對這些內容產生探究的欲望。對此,教師可以使用網絡化工具,設計一些開放多元的課后學習研究任務,實現課堂的延伸,讓學生逐漸適應更加復雜的問題的分析探究,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鍛煉學生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
結 ? ?語
總之,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要善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讓知識概念的呈現生動直觀,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化學知識點,推動學生自主探究的展開,激發(fā)學生思維的靈活創(chuàng)新,促進學科間的融合輔助,從而有效提高初中化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周進鵬.淺談微課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家庭教育,2019(01):25.
楊俊霞.多媒體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解析[J].理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19(02):56.
張武夷.微課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實踐探索[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9(14):45.
作者簡介:李春梅(1980.3—),女,江蘇鹽城人,一級教師,鹽城市亭湖區(qū)初中化學教學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