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亮?張峻巍
摘要:人工智能技術已經成為影響國計民生的重要技術,這一技術的人文性與科學性結合尤為緊密;本文通過分析美國、日本人工智能機器人題材影視作品的人文性特征,指出這些特征著重探討了人與技術、總之,美國、日本人工智能機器人題材影視作品的人文性特征對于人類如何構建自身命運具有極強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人工智能;科幻;動漫;人類命運
人工智能是研究、開發(fā)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tǒng)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人工智能可以對人的意識、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2017年國際主流主流媒體稱之為“AI(人工智能)元年”。中國也規(guī)劃到2030年成為人工智能發(fā)展領導者。目前全國有幾十所高校都設立了人工智能領域的本科專業(yè)??梢灶A見,人工智能將對我國國民經濟和思想文化上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相較于上一次科技革命中的計算機技術、核能技術等,人工智能技術的科學性與人文性結合更加緊密。原因在于:前者發(fā)展的方向始基于的現(xiàn)實世界的物理法則,而后者的發(fā)展方向則指是人類自身的思維意識的特征。人工智能的這一發(fā)展指向無疑將會對人類世界帶來倫理和哲學上的挑戰(zhàn)。在此背景下,筆者以為研究美國和日本的人工智能機器人題材影視作品的人文性特征,可以為今后我國的人工智能產業(yè)發(fā)展以及專業(yè)教育提供啟發(fā)性的參考。
眾所周知,自從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來,美國好萊塢以及日本的動漫產業(yè)都生產了大量人工智能機器人題材影視作品,從較早的《鐵臂阿童木》到新世紀的《黑客帝國》,這些作品在世界范圍內都產生的巨大影響。參考中國權威的電影評分網站豆瓣網,《鐵臂阿童木》《機動戰(zhàn)士高達》《攻殼機動隊》《變形金剛》《終結者》《黑客帝國》《哆啦A夢》等系列的經典作品的評價者每部都在五萬人以上,評分平均都在6.7分以上。因此可以說,上述經典的科幻作品對于中國觀眾產生了較大影響,因此在討論中筆者將選取這些經典作品作為研究對象。
一、美國的人工智能機器人題材作品的整體性特征
第一是以“機械戰(zhàn)士”的角色類型為主,他們具有模擬人類行為和思想的特性,能夠自動地取代或協(xié)助人類執(zhí)行任務,一般是由電腦程序或電子電路來控制機械。例如,在《變形金剛》系列中,外星的“汽車人”與“霸天虎”在地球開展了驚心動魄的善惡之爭。而在《機械戰(zhàn)警》系列中,男主角墨菲在殉職后被改造為具有機械能力的警察,執(zhí)行各項任務。
其次,大多數(shù)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往往被簡單二元歸類:破壞者和幫助者。邪惡的人工智能體或是被圖謀不軌的壞人掌控,或是服務于極端組織或獨裁政府,他們往往都擺脫了人類的控制,打破了人類社會的固有秩序,朝著毀滅世界的方向發(fā)展。這類電影的內在邏輯是,“造物主”的動機不純造成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物也具有邪惡本性。這是在用人類的道德標準衡量人工智能,用一種擬人化的手段來描摹非人類的產物。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著名導演卡梅隆的《終結者》系列,兩部都由影星施瓦辛格主演,在第一部中,他飾演的終結者機器人T-800的任務是追殺人類精英,為建立機器人的獨裁鋪平道路,而在第二部中,他飾演的機器人又成了人類的守護者。
第三,擅用人工智能技術所營造虛擬世界。最具代表性的是沃卓斯基團隊的《黑客帝國》系列。主創(chuàng)團隊發(fā)明了“母體”的概念?!澳阁w”(matrix),本意為矩陣。電影里是指超人工智能建立起來的電腦程序,它創(chuàng)造了一個虛擬世界,它通過把人體的大腦神經系統(tǒng)和“母體”連接在一起,為人體源源不斷地輸入了電腦系統(tǒng)的感官刺激信號,從而讓人類誤以為生活在一個真實的世界中。
二、日本人工智能機器人題材影視作品的整體性特征
相比美國而言,日本的人工智能機器人題材影視作品都是以動漫而非真人電影的形式出現(xiàn),大致特征有:
首先,兒童可愛型人物占有重要地位。從最早的鐵臂阿童木、到聞名世界的哆啦A夢以及阿拉蕾等,人工智能機器人在漫畫家的筆下突破了生硬強壯的機械外形,以可愛的外形示人,人物場景更加世俗化,便于讓更多群體所喜歡。
其次,人操機甲型角色十分發(fā)達。所謂人操機甲就是有人類操作的戰(zhàn)斗機械,有些動漫設定機械不具備人工智能意識,比如大部分的《機動戰(zhàn)士高達》系列,但也有很多作品中機甲具有智能意識,比如《新世紀福音戰(zhàn)士》系列和《戰(zhàn)斗妖精雪風》系列。這些具有自主意識的機甲時而與人類配合,時而又反叛人類。比如《新世紀福音戰(zhàn)士》中的機甲都有各自的性格,與操作者性格不時會發(fā)生沖突,從而將劇情引入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最后,與傳統(tǒng)文化緊密結合。日本的創(chuàng)作者巧妙地將古老的傳統(tǒng)文化與科幻題材相結合,大大加深了人工智能機器人題材的歷史內涵。以《攻殼機動隊2:無罪》為例,片中反復出現(xiàn)了幾首日本傳統(tǒng)的佛教禪唱《傀儡謠》,借助歌詞中的虛無意境,襯托出主人公對于自我和世界認知的迷惘。
三、美國、日本人工智能機器人作品的人文性特征
在分析每日兩國相關作品各自特征之后,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從20世紀末開始,美日的動漫和電影行業(yè)合作日益密切,因此各自的特點在合作中出現(xiàn)了交融合流的現(xiàn)象,比如美國的《超能陸戰(zhàn)隊》就是人工智能機器人可愛化的成功范例。
首先借助人工智能機器人關注探討人類與技術的關系。自從1950年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機器人學三定律的問世以來,人與機器的關系就是此類題材探討的重點。機器對于人類的服從或背叛就一直科幻作家著重探討的主題。二戰(zhàn)以及冷戰(zhàn)使得人類更加深刻地意識到現(xiàn)代科技具有毀滅人類的能力,因此如何理性謹慎地使用技術,以何種目的發(fā)展科技成了科學家和人文學者共同關注的重大課題。在大部分作品中,人工智能機器人可能比人類更加優(yōu)秀,這種危機感使得相關作品對于技術發(fā)展的態(tài)度是十分謹慎的。
其次是是探討了了人與人的關系。可愛類型的作品與硬核機械類型作品在這點上殊途同歸。前者從日常家庭倫理角度展現(xiàn)了人類是如何借助高新技術改變生活,調整人際關系的,比如《哆啦A夢》就探討了日本少年如何與周圍人相處成長的故事。而硬核機械類型作品往往借助戰(zhàn)爭和暴力等極端的情境來拷問人性中的弱點。比如在《新世紀福音戰(zhàn)士》中,每次戰(zhàn)斗都讓主人公碇真嗣更深入意識到內心的自閉傾向。
最后探討了人與世界的關系。在上述作品中,人工智能技術打破了人類的唯一智慧性特征。這促使人類反思,如果不是唯一的智慧生物,那么自己與世界的關系是什么,如何升級自我認知?《攻殼機動隊》與《黑客帝國》都探討的了這一課題,并暗示宗教可能是解答的途徑。
總之,美國、日本人工智能機器人題材影視作品的人文性特征對于人類如何構建自身命運具有極強的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奇佳.日本動漫藝術概論[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年.
[2]林韜,王慧婧.科幻電影啟示錄[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