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煉 宋江明
【摘 要】目的:觀察撳針埋針配合普通針刺治療頸椎病和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療效。方法:頸椎病治療組30例,采用撳針埋針配合普通針刺治療;頸椎病對照組30例采用單純普通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治療組30例,采用撳針埋針配合普通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對照組30例采用單純普通針刺治療。結(jié)果:頸椎病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0﹪,對照組為93.3﹪,2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周圍性面癱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3.3﹪,對照組為90﹪,2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結(jié)論:撳針埋針配合普通針刺治療頸椎病、周圍性面癱療效與普通針刺療效無顯著差異。
【關(guān)鍵詞】撳針埋針;普通針刺;頸椎病;周圍性面癱
【中圖分類號】R245.3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9)10-03--01
頸椎病又稱頸肩綜合征,主要是由于頸椎骨質(zhì)的退行性病變所致,刺激或壓迫周圍的神經(jīng)或血管及其他組織,而引起的一系列不同形式的綜合病癥,屬于祖國醫(yī)學中“項強、眩暈、痹證”范疇,是臨床上中老年人常見的多發(fā)病。近年來該病的發(fā)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并趨于年輕化。該癥狀復雜,纏綿難愈,它的治療方法很多,但目前多采用保守療法。
周圍性面癱又稱面神經(jīng)麻痹或面神經(jīng)炎,為面神經(jīng)管內(nèi)面神經(jīng)的非特異性炎癥引起的周圍性面肌癱瘓?;颊咭粋?cè)口角歪斜、流涎、講話漏氣,吹口哨或發(fā)笑時更加明顯。查體時可見患者一側(cè)面部表情肌癱瘓,額紋消失、不能皺額、蹙眉,眼裂擴大、眼瞼閉合不全,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等。它是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任何年齡均可發(fā)病,男女發(fā)病率相近,絕大多數(shù)為一側(cè)性,雙側(cè)者甚少。
筆者應(yīng)用撳針埋針配合普通針刺治療上述2種疾病,療效滿意,現(xiàn)將近3年來治療資料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觀察病例均來自我院2016年5月~2019年4月中醫(yī)科病房及門診,頸椎病60例,周圍性面癱60例,均隨機分為2組。頸椎病治療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齡18~91歲,平均年齡56.3歲;病程3月~8年,平均3.1年。頸椎病對照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齡20~83歲,平均48歲;病程2月-10年,平均2.8年。所有患者均行頸椎片檢查明確診斷為頸椎病。全部病例均以“頸椎病”就診。2組病例性別、年齡、病情、病程等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具有可比性。
周圍性面癱治療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齡18~91歲,平均年齡56.3歲;病程3月~8年,平均3.1年。周圍性面癱對照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齡20~83歲,平均48歲;病程2月-10年,平均2.8年。所有患者均行頭顱CT檢查排除腦血管疾病并明確診斷為周圍性面癱。全部病例均以“周圍性面癱”就診。2組病例性別、年齡、病情、病程等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擬定:
頸椎病臨床癥狀:患者頸、肩背部疼痛,頭昏頭痛,頸部僵硬,頸部活動功能受限,上肢麻木。
周圍性面癱臨床癥狀:患者一側(cè)面部表情肌癱瘓,額紋消失、不能皺額、蹙眉,眼裂擴大、眼瞼閉合不全,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撳針埋針配合普通針刺治療。
頸椎病取穴:風池、百勞、大椎、肩井、曲池、外觀、后溪、絕骨、昆侖等穴。
周圍性面癱取穴:陽白、印堂、頰車、下關(guān)、大迎、迎香、四白、攢竹、內(nèi)庭、三陰交等穴。
(普通針刺)患者取俯臥位或仰臥位(具體體位根據(jù)患者病情決定),穴位四周5厘米范圍常規(guī)消毒后,以1.5寸豪針刺入選定穴位0.5-1寸, 根據(jù)患病情,每次針刺6-12穴,得氣后留針30分鐘。隔2天治療1次。(撳針埋針)穴位四周2厘米范圍常規(guī)消毒后,用鑷子夾住針柄,將針尖對準穴位,垂直刺入,然后用膠布將針柄固定于皮膚,要求圓環(huán)平整地貼在皮膚上,并用指腹按壓,無刺痛即可,留針2天后取下。埋針期間可每天按壓數(shù)次,以增加刺激量。隔3天治療1次。
普通針刺、撳針埋針交替進行,2周為1療程,1~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2.2 對照組 ?單純普通針刺治療。
頸椎病取穴:風池、百勞、大椎、肩井、曲池、外觀、后溪、絕骨、昆侖等穴。
周圍性面癱取穴:陽白、印堂、頰車、下關(guān)、大迎、迎香、四白、攢竹、內(nèi)庭、三陰交等穴。
患者取俯臥位或仰臥位(具體體位根據(jù)患者病情決定),穴位四周5厘米范圍常規(guī)消毒后,以1.5寸豪針刺入選定穴位0.5-1寸, 根據(jù)患病情,每次針刺6-12穴,得氣后留針30分鐘。每日治療1次,2周為1療程,1~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3 療效標準與治療效果
3.1 療效評定標準 ?治療以2周為1個療程,2個療程進行療效判定。頸椎病治愈:原有各病癥消失,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有效:原有各病癥減輕,頸、肢體功能改善。無效:癥狀無改善。
周圍性面癱治愈:雙側(cè)額紋、鼻唇溝恢復對稱蹙眉與閉眼正常,鼓腮口角不漏氣,進食時齒頰間不滯留食物殘渣,說話笑時無口角歪斜,面部表情正常。有效:患側(cè)額紋、鼻唇溝較治療前改善,可閉眼,鼓腮口角不漏氣,進食時齒頰間不滯留食物殘渣,說話笑時口角略歪斜,面部表情基本正常。無效:各項癥狀無好轉(zhuǎn)。
3.2 治療效果 ?頸椎病治療組30例患者中,治愈16例,好轉(zhuǎn)1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0﹪;頸椎病對照組30例患者中,治愈17例,好轉(zhuǎn)11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3.3﹪。2組總有效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治療組療效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
周圍性面癱治療組30例患者中,治愈9例,好轉(zhuǎn)1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3.3﹪;周圍性面癱對照組30例患者中,治愈10例,好轉(zhuǎn)1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0﹪。2組總有效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治療組療效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
4 體會
頸椎病、周圍性面癱為當今社會之常見病、多發(fā)病,傳統(tǒng)普通針刺治療上述疾病療效確切。我科采用撳針埋針聯(lián)合普通針刺方法治療頸椎病、周圍性面癱療效確切,痛苦更小,患者依從性高,值得臨床推廣。但治療過程中應(yīng)讓患者嚴格做到:治療期間注意觀察埋針局部皮膚,防止感染。
參考文獻
許小紅,鐘國飛.撳針治療交感神經(jīng)型頸椎病[J].上海針灸雜志,2016,35(7):861-862.
宋雪,楊大偉,張立源,畢春強 .撳針治療頸椎病頸痛的臨床觀察[J].世界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17,12(2):262-265.
華紅 撳針埋針配合穴位注射治療貝爾氏面癱68例[J].浙江中醫(yī)雜志,2013,48(2):129.
謝靜霞 普通針刺配合撳針治療特發(fā)性面神經(jīng)麻痹60例[J].深圳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18,28(17):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