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
摘 要:通過歷史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能激發(fā)學生愛國之情,增強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但是傳統(tǒng)歷史教學方法并不能實現(xiàn)這一目標。所以,高中歷史教師應加快教學改革,通過有效的教學途徑,將家國情懷滲透到其中。文章就此從四個方面入手,詳細分析了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
關鍵詞:高中歷史;家國情懷;滲透策略;能力提升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15-035-1
家國情懷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我們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家國情懷。所以,高中歷史教師應積極采用新方法、新理念,將家國情懷融入到教學中。
一、通過名人故事,滲透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個人對國家的使命感、責任感、認同感的體現(xiàn)。對學生個人品質的發(fā)展非常重要。也就是說,家國情懷是以個人為載體的。所以,高中歷史教師可以從歷史名人入手,講解名人故事,從而使學生對家國情懷能有一個正確的認知。
歷史上,有很多歷史名人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國家。也有些歷史名人,為了國家奮斗不已。為了更好地剖析名人的家國情懷,高中歷史教師還可充分用多媒體技術,生動、形象地展示出名人故事內容,并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家國情懷。具體可從歷史人物的道德品質、與歷史人物有關的事件、歷史人物的影響三個方面入手。比如以孫中山為例。1883年,孫中山回國后,看到了祖國的貧困現(xiàn)象,感到十分憂慮。所以,他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興革鄉(xiāng)政。而且,從1883年開始至生命結束,孫中山一直都奮斗在改革前線。同時,他還發(fā)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號召。即便是逝去后,孫中山還留下遺囑,要求子女們繼承他的革命遺志。從中能夠看到,孫中山堅持不懈、不畏艱難的革命精神,尤其是為國家奮斗不已的奉獻精神。這就是家國情懷、愛國主義的具體體現(xiàn)??梢哉f,從致力于國家改革開始,孫中山所做的努力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尤其是在逝去后,還要求子女繼承他的遺志。這一行為更讓我們敬佩。所以,在滲透家國情懷教學時,高中歷史教師可重點從以上三個方面入手。同時,教師還可以收集有關的視頻、圖片等教學素材,在課堂上展示出來。這樣既能活躍課堂氛圍,也能輔助教師教學,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傊?,講解名人故事不僅能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家國情懷,而且還能為學生樹立一個榜樣。
二、通過教材知識,滲透家國情懷
高中歷史教材的內容非常豐富,且拓展性較強。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家國情懷教學目標,有目的地對教材知識進行篩選、整理。同時,還可利用網(wǎng)絡搜集一些知識,融入到其中,然后再應用到教學課堂中,就能使學生在課堂上受到熏陶,達到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思想的目的。
比如甲午中日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等都可作為家國情懷教育的素材。但在具體實施時,教師還應當對教材素材進行整理,選擇能凸顯家國情懷的素材。然后,再講解給學生,并在講解的過程中將家國情懷思想傳遞給學生,提高家國情懷教育的影響力、滲透力。另外,為了更好的體現(xiàn)出家國情懷,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教師還可充分利用多媒體強化家國情懷教育。以國共的十年對峙為例,教師可搜集一些精彩的影視片段、圖片等,讓學生感受到戰(zhàn)士勇敢、無畏的精神。同時,介紹一些當時的惡劣環(huán)境,使之與現(xiàn)代形成對比,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國家的發(fā)展、強大都是建立在戰(zhàn)士鮮血之上的,進而提高學生的愛國情懷。
三、通過巧設問題,滲透家國情懷
巧設問題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能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也可以應用這種教學方法,開展家國情懷教育。但是在具體實施時,教師應依據(jù)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學生學情,合理設計問題,確保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能夠了解家國情懷。
以近代中國經(jīng)濟結構的變動為例,教師可以設置如下問題:洋務運動是在什么情況下發(fā)生的,其最終目的是什么,其中的英雄人物具有哪些優(yōu)秀的個人品質。隨后,在學習中學生就能以此為導向,認真學習有關洋務運動的知識,并深入體會洋務運動中英雄人物的精神。結合教材來看,洋務運動其實是一場封建統(tǒng)治的自救行動,旨在自強、求富??梢哉f,洋務運動是當時國家的一種自救行為。有無數(shù)仁人志士參與到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張之洞、崇厚等。這些人為了國家興亡,積極投身到運動中。這就是愛國主義的表現(xiàn)。這樣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既能了解到各種愛國故事,也能看到各種愛國行為。自然而然,學生也會受到熏陶,真正懂得家國情懷。
四、通過生活教學,滲透家國情懷
歷史教材內容距離現(xiàn)代生活比較遠。學生不一定能準確理解教材知識。尤其是在開展家國情懷教育時,更要拉近歷史與生活的距離,盡量能夠讓學生站在歷史人物的角度,感受國家危難。這就意味著教師應當深入解讀教材內容。以抗日戰(zhàn)爭為例,教師可以播放一些有關日本侵略的圖片,并讓學生試想如果處于當時的社會中,中國將亡、家將不存,自己會怎么做。同時,教師還可以給學生講解一下現(xiàn)代中國的地位,面臨的問題,并讓學生思考問題:在現(xiàn)代化社會背景下,如何為國家發(fā)展做出貢獻,如何提高我國國力,避免再遭到同樣的命運。這樣將歷史與現(xiàn)在聯(lián)系起來,不僅能喚醒學生的使用感、責任感,而且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
綜上所述,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若要滲透家國情懷,教師就應選擇合適的切入點。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真正將家國情懷教育融入到歷史教學中。
[參考文獻]
[1]郭晶.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深化家國情懷[J].中國農(nóng)村教育,2019(03).
[2]莊黎麗.高中歷史教學應重視家國情懷的滲透[J].中學課程資源,2019(01).
[3]李波.探討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的途徑[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8,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