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琳
據《百度百科》“夏丏尊”條介紹,夏丏尊(1886—1946),名鑄,字勉旃,后(1912年)改字丏尊,號悶庵。文學家、語文學家、出版家、翻譯家和教育家。浙江紹興上虞人。15歲考中秀才,1904年赴日本宏文書院、東京高等工業(yè)學堂留學。回國后,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任職,潘天壽、豐子愷等都是他的得意門生。1913年,任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國文教員。1922年回鄉(xiāng),與友人在白馬湖開設春暉中學,朱自清、王任叔等曾在該校任教,葉圣陶、陳望道等知名人士也來該校演講。1924年,執(zhí)教于寧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學。1925年與朱自清在上海發(fā)起立達學會,創(chuàng)辦立達學園,創(chuàng)刊《立達季刊》。1926年起,他到復旦大學中文系兼課,并應聘任上海暨南大學教授兼中國文學系主任,同時擔任上海開明書店編輯所長。又從日本轉譯意大利作家米契斯的《愛的教育》,成為當時高小和初中的教材和課外讀物。1936年,夏丏尊當選為中國文藝家協(xié)會理事、主席。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后,復旦、暨南大學遷往內地,他仍堅持開明書店編輯所。同時參加抗日救亡運動,任《救亡日報》編委。30年代末,應邀兼職于南屏女校高中部,任國文教師。1943年,他被日本憲兵司令部逮捕,經日人內山完造等營救獲釋??箲?zhàn)勝利后,他與傅東華等文教界老友籌設中國語文教育會,準備繼續(xù)振興文化運動。1945年,夏丏尊被選為中華全國文藝家協(xié)會上海分會理事。1946年4月23日在上海病逝,葬于白馬湖畔?!缎氯A日報》曾發(fā)表題為《悼夏丏尊先生》的社論,贊譽他為“民主戰(zhàn)線的老戰(zhàn)士”。
夏丏尊先后出版有《閱讀與寫作》、《文章講話》、《文藝論ABC》等,編著有《芥川龍之介集》、《國文百八課》等,譯著有《蒲團》、《國木田獨步集》、《愛的教育》等。此外結集有《平屋雜文》、《文心》、《夏尊選集》等。
就是這樣一位對中國近代教育、文學、美學做出重要貢獻的、鼎鼎大名的夏丏尊先生,今天似乎已經不為世人所知了。最明顯的證據是連他老人家名諱里的“丏”字經常被人錯寫為乞丐的“丐”。《文匯報》2011年7月2日《筆會》欄目刊發(fā)了宋志堅先生的大作《“白字先生”議》一文,方才知道宋君也曾把“夏丏尊”之“丏”錯讀為“乞丐”之“丐”。于是不由得手癢難耐,就“上窮碧落下黃泉”搜索起來,先查字典,再上網,結果實在令我哀出望外,悲從中來。
首先,“丏”的讀音是miǎn,與“免”同音,意思是“遮蔽;看不見”;“丐”的讀音是gài,與“蓋”同音,作為動詞的意思是“乞求;給予或施與”,作為名詞的意思是“乞丐”。
其次,用Google搜索得到“夏丏尊”59,700條,包括“百度百科”、“互動百科”、“維基百科”;“夏丐尊”312,000條。錯誤量幾乎是正確量的6倍之多!
最后,我們分別在2019年3曰8日的知網的“主題”、“關鍵詞”、“篇名”和“全文”四個欄目里和《百度》上搜索“夏丏尊”和“夏丐尊”,得到如下數字,并作百分比分析如下表。
由上表數字可以初步得出如下結論。
一.將“夏丏尊”錯寫、錯打或錯印為“夏丐尊”的比例最高為59.1%(《知網》的“全文”),最低為34.9%(《知網》的“篇名”和《百度》)。
二.標題錯寫或錯印成“夏丐尊”的論文發(fā)表于如下幾類刊物。
專業(yè)期刊:《出版廣角》、《編輯學刊》、《讀書》、《新文學史料》、《經濟經緯》、《法音》。
教育和教學類期刊:《中學語文教學》、《語文學刊》、《語文教學通訊》、《小學德育》、《教育導刊》、《閱讀與鑒賞》等。
大專院校學報至少有28家,恕不一一列舉了。
另有5篇見于優(yōu)秀碩士論文。
由上可見,將“夏丏尊”的“丏”字錯寫、錯打、或錯印成“丐”字的,不僅大有人在,而且大有“文”在。姑且不論《百度》,專業(yè)期刊上的錯誤率竟然高達59.1%!作者既有一般作者,也有專業(yè)作者,包括編輯、出版和語文教學專業(yè)的作者,甚至還有一些專門研究夏丏尊先生的專論。這實在令人費解!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如果究其原因,或許有四個。一是電腦打字輸入當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二是編輯、校對的責任心。三是最最重要的,即“丏”和“丐”兩個字的形體的確太過近似,很容易認錯、讀錯。但這不應成為寫錯、打錯或印錯的理由,關鍵問題是不少作者、編者可能不知道“丏”字應讀miǎn。四、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即使你知道了“丏”字的讀音為miǎn,仍然難免會犯錯誤,因為有些漢字輸入法就同時收有“夏丏尊”和“夏丐尊”兩個詞條。比如筆者使用多年的微軟輸入法就是如此。這樣一來,在電腦、手機普及率都很高的今天,想不把“夏丏尊”錯寫、錯打或錯印,真的比登天還難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