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 艷,黃嘉楠,韋素蘭,葉 伶,金美玲*
1. 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yī)院呼吸內(nèi)科,上海 200040 2.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呼吸內(nèi)科,上海 200032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常見的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全球目前約有3億哮喘患者,每年約有25萬哮喘患者死亡[1]。哮喘可以發(fā)生在任何年齡,其嚴重程度也不盡相同,目前存在較多的漏診、誤診情況。以往研究多集中于兒童時期發(fā)病的過敏性哮喘,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關注成人新發(fā)哮喘這一特殊表型[2]。相比早發(fā)型哮喘,成人晚發(fā)型哮喘盡管病程短,但是肺功能更差、控制不佳、預后更差[3]。因此,早期就診、早期規(guī)范化診斷與治療,特別是實施有效的管理對提高哮喘控制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質(zhì)量及預后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近年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呼吸內(nèi)科就診的成年發(fā)病且新診斷為哮喘的患者的臨床資料,旨在提高臨床醫(yī)師對成人新發(fā)哮喘的認識,以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從而改善其預后。
1.1 一般資料 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呼吸內(nèi)科就診的成年發(fā)病且新診斷的哮喘患者共135例。入組標準依據(jù)《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氣管哮喘的定義、診斷、治療和管理方案)》[4],包括:(1)成年發(fā)病且新診斷的哮喘患者;(2)能配合肺功能、呼出氣一氧化氮(fractionalexhaled nitric oxide,F(xiàn)eNO)、血清總IgE和血清特異性IgE等檢測;(3)入組患者的胸部X線或胸部CT未見明顯異常。排除標準:(1)兒童時期發(fā)病,成年后再次發(fā)病的患者;(2)患有其他呼吸系統(tǒng)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疊、肺動脈高壓等;(3)入組前4周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肺部感染史者;(4)合并其他嚴重疾病。該項研究經(jīng)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入組患者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觀察指標及檢測方法 詳細記錄入組患者的人口統(tǒng)計學資料(性別、年齡、哮喘病史、家族史)、過敏狀態(tài)(過敏史,F(xiàn)eNO、血清總IgE、血清特異性IgE水平)、哮喘急性加重因素、哮喘嚴重程度分級、哮喘控制測試(asthma control test, ACT)問卷及評分、肺功能及療效等?;颊呷朐汉?,在靜息狀態(tài)下先行FeNO測定,再行肺功能檢測,并在同日行血清總IgE和血清特異性IgE檢測。
1.2.1 血清總IgE和特異性IgE檢測 抽取患者外周靜脈血3~5 mL,1 000×g離心10 min,分離血清后立即檢測或置于-20℃冰箱保存。使用特異性IgE抗體定量檢測試劑盒(德國 FOOKE 公司)及 AP22 Speedy 全自動酶免分析系統(tǒng)(意大利DAS公司),通過酶聯(lián)免疫捕獲法檢測患者血清中的總IgE及19種特異性IgE抗原(屋塵螨、粉塵螨、屋塵、貓上皮、狗毛、普通豚草、艾蒿、德國小蠊、青霉菌、煙曲霉、鏈格孢霉、梧桐、柳絮、蛋清/蛋黃、奶、蝦、花生、鱈魚、螃蟹)。
1.2.2 肺功能檢查 使用MasterScreen PFT型號(德國Jaeger公司)肺功能儀進行肺功能檢測,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肺功能室技師操作。主要檢測指標包括第1秒用力肺活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 FEV1)和第1秒用力肺活量與預測值的比值(FEV1%pred)。支氣管舒張試驗按照美國胸科學會/歐洲呼吸學會(ATS/ERS)推薦的操作方法,F(xiàn)EV1絕對值增加≥200 mL且改善率≥12%為陽性[5]。
1.2.3 FeNO檢測 采用瑞典Aerocrine AB公司生產(chǎn)的NIOX MINO型號FeNO分析儀。該設備的測定程序符合ATS/ERS推薦的 FeNO測量標準[6]:呼氣流速要求(50±5)mL/s,取2次測定值(差異<5%)或3次測定值(差異<10%)的平均值,計量單位為ppb(1 ppb=1 μL/m3)。
2.1 人口統(tǒng)計學分析 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共入組成年發(fā)病且新診斷的哮喘患者135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67例,年齡20~68歲,平均年齡(43±12)歲。135例患者中,44例(32.59%)有吸煙史;112例(82.96%)來自城市,23例(17.04%)來自農(nóng)村;33例(24.44%)有家族哮喘史。
2.2 過敏狀態(tài)
2.2.1 過敏史 135例哮喘患者中,77例(57.03%)有過敏史,其中62(45.93%)有過敏性鼻炎。其中以塵螨過敏最常見(30例,38.96%)、食物過敏次之(11例,14.29%;部分患者過敏原不詳(表1)。
表1 77例患者的主要過敏原
2.2.2 血清總IgE及特異性IgE檢測 135例哮喘患者均進行血清總IgE檢測,其中89例(65.93%)血清總IgE升高,為(0.13~981.13) U/mL,平均(204.32±26.67)U/mL。有79例(58.52%)患者行特異性IgE抗原檢測,其中陽性患者共36例(45.57%),以粉塵螨(25例,69.44%)和屋塵螨(23例,63.89%)常見(表 2)。
表2 36例特異性IgE檢測陽性患者的過敏原
2.3 哮喘急性加重誘因 135例哮喘患者中,哮喘加重因素主要包括氣溫變化及呼吸道感染(77例),接觸化學試劑或煙霧(37例),接觸塵螨(16例),花粉(6例),情緒波動(15例)。
2.4 肺功能及FeNO 135例哮喘患者均進行了肺功能檢查,其中FEV1%ped≥80%者有73例,F(xiàn)EV1%ped<80%者有62例;111例支氣管舒張試驗陽性,24例陰性。FeNO為10~657 ppb,平均(92.19±83.97)ppb。
2.5 哮喘嚴重程度及控制情況 根據(jù)哮喘嚴重程度分級,其中處于間歇狀態(tài)者8例、輕度持續(xù)者19例、中度持續(xù)者17例、重度持續(xù)者91例。根據(jù) ACT問卷評分,其中哮喘控制良好(20~25分)者6例,哮喘控制不佳(16~19分)者63例,哮喘控制很差(5~15分)者66例。
2.6 FeNO與血清總IgE、FEV1的相關性 135例哮喘患者中,F(xiàn)eNO與血清總IgE無相關性;77例過敏性哮喘患者中,F(xiàn)eNO與血清總IgE正相關(r=0.245,P<0.05;圖1)。135例哮喘患者中,F(xiàn)eNO與FEV1無相關性;77例過敏性哮喘患者中,F(xiàn)eNO和FEV1無相關性。
2.7 治 療 135例新診斷哮喘患者中,63例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羅和白三烯受體拮抗劑,42例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羅,16例予倍氯米松福莫特羅,7例予沙美特羅替卡松,1例予布地奈德治療,6例重度持續(xù)者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羅及強的松(強的松5~10 mg,3次/d,口服5~7 d)。
圖1 過敏性哮喘患者FeNO與血清總IgE的相關性
2.8 隨 訪 治療期間每月電話隨訪患者用藥情況。用藥3個月后,ACT問卷評估哮喘控制情況,并復查肺功能、FeNO。除失訪的32例患者外,103例患者中,58例哮喘控制良好,39例哮喘控制不佳,6例哮喘控制很差。治療3個月后,患者的肺功能改善[FEV1%pred:(91.87±16.50)%vs(80.87±20.90)%],F(xiàn)eNO降低[(57.59±23.98)%vs(92.19±83.97) U/mL],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016年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7]對哮喘的診斷標準作了修改,強調(diào)診斷哮喘要有典型的臨床癥狀、體征以及可變氣流受限的客觀依據(jù)。其中,客觀依據(jù)符合以下3條之一即可:(1)支氣管舒張試驗陽性;(2)支氣管激發(fā)試驗陽性;(3)呼氣流量峰值(peak expiratory flow,PEF)平均每天晝夜變異率大于10%,或周變異率>20%。本研究患者均于新版指南發(fā)布前入組,故診斷仍按2008年標準。
哮喘是一種異質(zhì)性疾病,包括多種表型,其中發(fā)病年齡是區(qū)分哮喘表型的一項重要因素[8]。以往認為哮喘主要在童年期發(fā)病,然而現(xiàn)在越來越多發(fā)生于成人。研究[9]發(fā)現(xiàn),在美國,成人哮喘是40歲以上婦女最主要的哮喘表型。成年發(fā)病哮喘患者的發(fā)病機制及炎癥特點與童年發(fā)病哮喘患者不同[10]。而且,由于人均壽命的延長,成年發(fā)病哮喘發(fā)病率逐漸增加,已成為臨床上重要的哮喘表型,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成人哮喘的發(fā)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其危險因素主要包括接觸致敏物或刺激性物質(zhì)、肥胖、藥物因素、鼻炎、吸煙、環(huán)境污染物、呼吸道感染和心理壓力等[11]。吸煙能加重哮喘,加速成人哮喘患者肺功能的下降。本研究中,135例成人新發(fā)哮喘患者中,有吸煙史者共44例(32.59%),鼻炎者62例(45.93%),提示吸煙及鼻炎是成人哮喘的危險因素。
哮喘的加重因素主要包括呼吸道感染、化學試劑、煙霧、氣溫變化、情緒波動、塵螨和花粉等。成人哮喘患者最常見的過敏原仍然是粉塵螨和屋塵螨。135例哮喘患者中,有89例血清總IgE升高,平均 (204.32±26.67)U/mL、FeNO平均(92.19±83.97)ppb,而且過敏性哮喘患者的FeNO與血清總IgE正相關。
成年發(fā)病且新診斷的哮喘患者中,以ACT評分差、重度持續(xù)者居多,說明這些哮喘患者病程短,病情較重,在規(guī)范化治療前控制水平差。但是,該類患者在規(guī)范化治療3個月后ACT評分明顯改善,肺功能及FeNO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因此,對于成年發(fā)病且新診斷的哮喘患者,及早識別、早期就診、及時規(guī)范化治療,對提高哮喘控制水平、改善患者生存質(zhì)量及預后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