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春麗
摘? ?要:針對學生對舊有的物理演示實驗不感興趣,課堂學習熱情不高等問題,此文通過以滬科版八年級物理全一冊第十一章第二節(jié)《看不見的運動》為例,講述了演示實驗課堂教學的模式——“情景創(chuàng)設-提出問題-建模探究-分析認證”。
關鍵詞:演示實驗;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科學探究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主的學科,物理實驗貫穿每一節(jié)物理課堂;但由于初中學生的動手能力還有待提高,同時考慮到學生的安全以及受現(xiàn)實條件的限制等原因,有些實驗放手讓學生去操作是不可行的;因此演示實驗做為一種實驗教學手段是不可或缺的??墒窃S多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演示實驗就是“教師演示,學生觀察”。學生對實驗探究過程沒有主動權,還沒有決定權;實驗器材的選擇、方案步驟的設計、實驗現(xiàn)象的分析與數(shù)據(jù)的處理完全被動,跟著老師走、跟著教材走;無法親身體驗實驗探究帶來成功的喜悅,主動觀察實驗現(xiàn)象的興趣受到了削弱,實驗探究的結論給學生帶來知識層面上的沖擊也大大降低,學生對實驗的操作興趣,對實驗現(xiàn)象引發(fā)的新問題的探究欲望受到了壓抑?!段锢碚n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義務教育物理課程作為科學教育的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體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目標的自然科學基礎課程。此階段的物理課不僅應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而且應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探究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以及科學態(tài)度、科學精神等方面的培養(yǎng)”[ 1 ]。課堂教學中的演示實驗,其作為物理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及手段,有利于教師傳授物理知識、提高學生實驗技能,若教師能更加重視演示實驗的教學,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還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因此舊有的演示實驗教學模式:“提出課題→實驗驗證→得出結論”應該進行改進。
為了建構能充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演示實驗課堂教學模式,本人與福州四中桔園洲全體物理教師一起做了一項調查。
調查對象:福州四中桔園洲中學八年級8個班、九年級8個班共809位同學。
調查時間:2018年9月15日至19日
調查問題:你更喜歡老師用以下哪種方法做演示實驗?
A.老師按照課本的實驗方案,進行演示
B. 師生共同制定計劃,然后由老師演示實驗
C.師生共同制定計劃,然后師生共同進行實驗
選擇A的同學有20人,選擇B的有135人;選擇C的人數(shù)為654位同學,占調查對象的80.8%。
從調查中不難看出,絕大多數(shù)學生不滿足于被動的去感知物理現(xiàn)象,希望能更多地參與到演示實驗的活動中去。由此可見,在演示實驗教學中,應該創(chuàng)造一個能讓學生充滿挑戰(zhàn)、充滿機遇,更能充分體驗成功的課堂環(huán)境(實驗氛圍)。所以應該把實驗設計、實驗過程的經(jīng)歷交還給學生,讓他們主動參與到實驗器材的選擇、實驗步驟的制定、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中去。
那么,怎樣的演示實驗課堂教學模式更能吸引學生呢?怎樣的演示實驗課堂教學模式更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呢?
初中物理課本中幾乎每一節(jié)課都有實驗,從操作主體來說,分成“學生分組實驗”和“演示實驗”兩類。《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課程應注意讓學生經(jīng)歷實驗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知識和科學探究方法,提高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1];為此《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特意列出了二十個學生必做的實驗。但筆者還是認為只要條件許可,所有實驗都應讓學生親自動手;即便由于各種客觀原因,非得由教師演示的實驗,也應“讓學生經(jīng)歷探究過程”。
那么,如果能讓學生更多地經(jīng)歷探究過程呢?
演示實驗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有很多,最主要的作用有兩點:一是創(chuàng)設情景,設置懸疑,激發(fā)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興趣,提高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通過經(jīng)歷實驗探究過程,學習新的物理知識,進一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筆者以滬科版八年級物理全一冊第十一章第二節(jié)《看不見的運動》為例,談談演示實驗課堂教學的模式——“情景創(chuàng)設-提出問題-建模探究-分析認證”。
1.1? 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jié)課本著“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教學思想,不僅重視物理知識的傳承,更加重視在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隱含著的對學生的素質教育。首先,對教材進行大膽的處理,讓教學內容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其次,在觀察實驗環(huán)節(jié)教會學生運用轉換觀測對象的方法,分析歸納實驗結論培養(yǎng)學習能力。再次,把演示實驗改為學生的科學探究實驗,在實驗中加強交流合作,在討論交流中進行思維的溝通和碰撞,體驗科學發(fā)現(xiàn)的成功喜悅。這些都是創(chuàng)新學習的重要手段,為學生將來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1.2? 教學過程:
1.2.1? 導入新課:
【創(chuàng)設情景】
師:2013年6月20日,我國宇航員王亞平主講的“太空第一課”,其做為神十任務最受關注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展示了許多內容,與美國航天員的太空授課有許多不同。同學們,你們看過了嗎?
視頻播放“2013年6月20日,我國宇航員王亞平在“天宮一號”中進行的太空授課的片段——水球的形成”。
【提出問題】水球是如何形成的?
師:同學們想知道太空中水球形成的原因嗎?
師:讓我們再來看一個小實驗。
師演示小實驗:把用鐵線做成的各種鐵線圈放入肥皂水中,取出觀察現(xiàn)象。
師引導學生進行猜想。
生:分子間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1.2.2? 進行新課:
探究1:分子間存在引力
師:請同學們利用桌上的玻璃板、水、彈簧測力計,進行實驗探究,以檢驗“固體分子與液體分子間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學生分組實驗,進行探究
師:請同學們匯報實驗結果,并分析所收集的證據(jù)。
生分組匯報,并分析得出結論:固體分子與液體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固體與固體間,液體與液體間是否也存在著相互作用的引力。
師演示:固體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如圖1)
師:從本實驗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生:固體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師演示:液體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兩水銀液滴相互吸引在了一起”(如圖2)。
師:從本實驗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生:液體分子間也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師:科學家們通過大量的實驗發(fā)現(xiàn)了一切物質的分子間都存在著相互作用的引力。
板書: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提出新問題】
師: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那么分子應該緊密地挨在一起,對不?
師:請同學們跟老師一起來做一個小實驗。
小實驗:
在一試管中倒入一定量的水,然后再往試管中倒入酒精,直至倒?jié)M為止;然后用橡皮塞塞緊,并上下?lián)u動,直至兩者均勻混合。
師:你觀察到了什么現(xiàn)象?
生:水與酒精的總體積變小了。
師:為什么水與酒精的總體積會變小呢?
師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并猜想可能原因。
生:分子間可能還存在著斥力,使得分子間有間隙,水與酒精混合后,彼此進入對方,使總體積變小。
探究2:分子間存在間隙、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
師:請用桌上的針筒完成以下兩個實驗。
實驗1:用針筒抽取空氣,用手堵住針眼,用力壓縮針筒,觀察現(xiàn)象。
實驗2:用針筒抽取水,用手堵住針眼,用力壓縮針筒,觀察現(xiàn)象。
師:請同學們匯報實驗結果,并分析所收集的證據(jù)。
生: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分子間存在間隙。
板書: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分子間存在間隙。
師:之前的實驗中,若不用力搖動,水分子與酒精分子能彼此進入對方嗎?
師:我們可以直接觀察。但由于分子非常小,如果把分子看做小球,直徑大約10-10m,相當于頭發(fā)粗細的十萬分之一。所以我們要用高倍顯微鏡。(視頻播放)
師:現(xiàn)在我們沒有高倍顯微鏡能否應用別的方法證明出分子在運動呢?
老師引導學生得出可以用轉換法。
探究3:分子在做無規(guī)則地運動
實驗1:氣體分子運動(如圖3),在兩個相同的燒杯中分別倒入適量的無色的酚酞和無色的氨水,然后用玻璃罩罩住,觀察現(xiàn)象。
生觀察現(xiàn)象:無色的氨水變紅了。
實驗2:液體分子運動(如圖4),在一杯溫水中滴入一滴紅墨水。
生觀察現(xiàn)象:整杯水都變紅了。
實驗3:固體分子的運動(如圖5),把一鍍上不銹鋼的銅片放在酒精燈上加熱。
生觀察現(xiàn)象:“銀變金”了。
總結結論:一切組成物質的分子都在做運動。
板書:一切組成物質的分子都在做永不停息的運動。
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的教學原則,課堂教學的教學效果是最好的注釋。因此,我們所使用的任何教學模式都不能離開學生這一個主體,都應該從學生這一角度去看問題。教學研究任重而道遠。本文提了的——“情景創(chuàng)設-提出問題-建模探究-分析認證”演示實驗教學模式在長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取得了極大的反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明顯更有熱情,學習興趣也更深厚了。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