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漢語言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成語無疑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它用語精煉,結構嚴謹,展現(xiàn)了漢語表達巨大而豐富內(nèi)涵的能力和語義融合能力。學習成語從小學生做起,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讓孩子們從小體會到祖國語言的優(yōu)美豐富,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
關鍵詞:成語教學;語文素養(yǎng);表達能力
成語是漢語特有的,而且是最大量使用的熟語形式,成語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多數(shù)為四個字,也有個別成語不止四個字,成語來源很多,有的來自歷史事實,有的來自神話故事,有的來自寓言故事,有的來自古典詩文,經(jīng)文人引用,遂為成語。它凝結了人民的智慧,濃縮了中國歷史文化的精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國家對傳統(tǒng)文學的重視,成語越來越顯示出獨有的魅力。由于成語結構緊密,言簡意賅,指導學生學習和理解成語,對充實學生的語言基礎,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增強學生語言掌控能力,提高學生語言表述質(zhì)量,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語文教師在成語教學方法上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作為一個一線的語文教師,也嘗試了一些簡單有效的方法,下面簡單地談一談。
一、情景表演法
學習成語不可枯燥講解,死記硬背,這會讓學生因為乏味而失去學習成語的興趣,小學課本里選入的成語大都故事性強,老師何不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將故事表演出來呢?這個表演的過程也是學生綜合能力的體現(xiàn)。比如我在講《將相和》一文時,為了加深學生對“完璧歸趙”和“負荊請罪”這兩個成語的理解,我決定讓學生表演課本劇。學生聽了興致很高,迫不及待地分小組準備,連午休時間都在排練,忙得不亦樂乎。到正式表演的時候,真令人嘆為觀止,幾乎每個組都有讓人稱道的地方,有的學生查找了資料,用文言文表演?!秾⑾嗪汀酚赏觇禋w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構成。在選入小學課本時改編成了白話文,這里以藺相如話語舉一例,課文為:(藺相如)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薄碇睔鈮训卣f∶“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F(xiàn)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與之對應的原文為(藺相如)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jié)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事畢,相如使其從者,從徑道亡,歸璧于趙。學生以文言文表演這段對話時,情辭慷慨,大義凜然,觀看的同學好似在朝堂之上,屏息凝神。表演結束時大家都爭相傳看原句。從白話文到文言文,認識了二者的區(qū)別,加深了成語的理解,即完璧歸趙乃原物奉還之意,感受到了相如的有勇有謀,提高了語言感悟能力,一舉多得。除此之外,讓我和同學們都大飽眼福的是,有的小組在設計道具方面別出心裁,有的組學習了古代君臣禮儀,在表演時也體現(xiàn)出來了,如朝堂上君臣間敬禮,使臣覲見時跪叩之禮,迎接使臣時中門開,朝臣出,鼓樂奏等。還有的學生運用神態(tài)、動作、語言表演出了人物精神,如廉頗的勇,藺相如的智……成語故事的表演,激發(fā)了學生無限的潛能,孩子們感受到了學習成語的無限樂趣。我也投其所好,以后在學習成語時,只要能表演出來,就讓學生表演。比如:表演捧腹大笑,學生就捧著肚子哈哈大笑,表演前仰后合,學生又將身子前傾后倒地笑一番,表演垂頭喪氣,他就低了頭嘆氣,表演捶胸頓足,孩子們就懊惱地拍胸脯跺腳……學生都很喜歡這樣的學習方式,一經(jīng)表演的成語再難忘記。
二、歸類識記
并非所有的成語都能表演,為了增加學生的知識含量,還得識記成語,但學而有道,死記硬背是最愚笨的方法,語文課本將有共同特點的成語放在一起讓學生識記,也啟發(fā)了老師用同樣的方法引導學生記憶。比如三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八有四組成語:(1)四面八方、七嘴八舌、成千上萬;(2)人山人海、誠心誠意、惟妙惟肖;(3)結結實實、零零星星、郁郁蔥蔥;(4)大驚小怪、異口同聲、南轅北轍。在學習這組詞語時,我先讓學生自讀看看從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學生經(jīng)過觀察思考發(fā)現(xiàn)第一組詞都含有數(shù)字,第二組詞第一個字和第三個字相同,第三組詞前兩個字相同,后兩個字相同,第四組詞第一個字和第三個字相同。抓住這些特點,我進行教學補充,請同學們也說一說這樣的成語,這時,同學們調(diào)動大腦記憶功能深入思考,將平時積累的成語進行篩選,說出了一干二凈、不倫不類、口口聲聲、左顧右盼……而且在說的過程中他們又發(fā)現(xiàn)前兩個字相同的成語(翩翩起舞)和后兩個字相同的成語(白雪皚皚),進而發(fā)現(xiàn)前兩個字相反的成語(遠近聞名)和后兩個字相反的成語(無足輕重),還有第二個字和第四個字相反的成語(積少成多)。真是奇妙無比,孩子們每每有發(fā)現(xiàn)都爭先恐后地回答,如此一來,達到了舉一反三的效果。這是從成語的結構上分析,從構成語素上來說有的成語含有動物(雞犬不寧),有的成語是形容人的品性的,其中又有褒貶之分(見利忘義、舍生忘死),有的成語是寫景的(層巒疊翠)。為了便于學生識記,課本對這些詞也有歸類,如四年級上冊練習五形容人有學識的成語:學富五車、滿腹經(jīng)綸、學貫中西、博古通今……還有一種分類,是從成語的由來上劃分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題,題意是請你從下列成語中找出哪些是歷史故事,哪些是神話故事,哪些是語言故事,或者有的題不用找直接讓學生寫出來,這種題常常把學生搞得暈頭轉(zhuǎn)向,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出錯率很高,老師在批改作業(yè)時也是就事論事,反問學生:誰說掩耳盜鈴是歷史故事?聞雞起舞怎么可能是寓言呢?學生聽了馬上將題改過來,可是下一次還是出錯,老師繼續(xù)質(zhì)問,甚至動怒,但問題沒有解決,冷靜分析一下,這類題其實考查的是成語的來歷,我們知道成語的溯源有歷史故事,它是歷史上確有其人,確有其事的真實事件。比如臥薪嘗膽講的是勾踐滅吳的故事,焚書坑儒講的是秦始皇的文化統(tǒng)治政策。圖窮匕見是講荊軻刺秦一事。千金買骨說的是燕昭王求賢才的事……神話故事,它是遠古時代人民的集體口頭創(chuàng)作,包括神鬼的故事和神(鬼)化的英雄傳說。寓言故事,它往往借一個簡單的故事,說明深刻的道理。其中的人(物)、事只是用語借喻的手段,并非真有其人其事。中國民間寓言極為豐富,多假托人物故事,或喻或諷,反映了勞動人民健康、樸實的思想,閃耀著人民無窮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光芒。這樣給學生講解,學術概念較濃,小學生受年齡限制不易理解,個體間又存在差異,僅個別學生能分析歸類,大多數(shù)學生還是犯迷糊,我想了一個通俗的講解方法,近乎大白話,可學生一聽就明白了,我對他們說歷史故事就是真事兒,一般有確切的時間,具體的人名。神話故事就是故事里有神仙的比如:女媧補天、精衛(wèi)填海、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里分別有女媧、精衛(wèi)、后羿、夸父各路神仙。而寓言故事就是假的,寫出來教育人的,不會真有那么蠢的人,比如囫圇吞棗,有誰見過會將大紅棗子整個兒吞下去的人?這樣一講,任誰也明白,以后再無學生將題做錯,這是真的。掌握了這些特點學生不僅知道了成語的來歷,而且從盲目學習變成了有意學習。
三、看圖學習
兒童對色彩、線條、形狀比較敏感,形象生動的畫面,能幫助學生記憶,提高興趣。所以看圖猜成語符合學生特點,能幫助學生形象記憶,是益智、高效的學習方法。記得有一位老師,他畫技很好,經(jīng)常給班里的學生畫成語故事,并把圖貼到教師里,引得其他師生都去觀賞。我效仿他,也試著畫一些。有一次,我畫了一堆雞蛋,顫巍巍地碼在盤中,好像很危險的樣子,學生一看就猜到了累卵之危。還有一張圖畫了一個人,爬到樹上去找魚,有一個學生猜出這個成語是緣木求魚,其他學生看了,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只覺得可笑,反問我:“老師,樹上怎么會有魚呢?這個人真笨吶。”我說:“是呀,他找錯地方了?!睂W生一下就明白了緣木求魚指做事方法不對或方向不對,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又一張圖,畫了一個女子,甩著長長的袖子在跳舞。學生猜不出來,我便讓他們描述圖畫,有一個學生說:“她的袖子好長呀?!蔽艺f:“對呀,她的長袖子可以使舞姿更加優(yōu)美,這就叫長袖善舞。比喻有所依靠,事情容易成功。”后來,有個學生找到我辦公室,說他畫了一個成語故事,叫我猜猜看。我展開圖一看,他畫著一群雞,當中立著一個高個的雞,我說是因為實在看不出來這只雞長得像鶴,當然他畫的意思是鶴立雞群,但為了鼓勵他,我故作若有所思狀,然后問他是鶴立雞群嗎?他說對了,臉上流露出喜悅之情。學生離開了,我想,既然孩子們也喜歡畫,干脆在班中來一個看圖猜成語的比賽。消息一公布,學生都躍躍欲試,在那次比賽中,孩子們不僅收獲了許多成語知識,還收獲了許多快樂。
四、多媒體學習
利用計算機對文字、圖像、聲音、動畫進行處理。形成聲像圖文并茂的多媒體教學,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彌補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不足。比如看圖猜成語就有局限性,一是抽象的事物不好表達,二是老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受到限制。一個好的語文老師并非一個好的畫師。那么,利用多媒體,就能取得理想效果。畫不出的就視頻播放,如有一個學生的寒假作業(yè)寫元宵佳節(jié)家人聚餐的情景,但他將這一其樂融融的場面比喻成了鴻門宴,由于鴻門宴講解起來比較復雜,若用圖畫出來,也不過是幾個人在吃飯有一個人在舞劍。若這樣,這其中的驚心動魄怎能表現(xiàn)出來?所以有必要播放電影《鴻門宴》片段,視頻中人物形象立體豐滿,場面肅穆,暗藏殺機,再加上緊張的音樂,學生明白了原來這是一場不懷好意的宴會,是貶義詞。再看一組成語:大街小巷、人頭攢動、風馳電掣、車水馬龍、華燈初上、流光溢彩、美輪美奐、巧奪天工。這八個成語都是描寫繁華的都市里眾人歡慶、熱鬧的場面。對于我們處于農(nóng)村的孩子來說,這些場面很難親身經(jīng)歷。因此只有借助電教媒體,讓學生親身體驗一下當時的場景,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個幾詞的意思。教學時,我先播放了一段慶祝建國六十周年焰火晚會中的一些場面,引導學生觀察、體驗,積極調(diào)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邊看邊提示: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理解成語的意思??赐赇浵窈?,啟發(fā)學生展開討論:剛才我們看到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象?我們看到的是城市里條條街道、巷子,這可以用大街小巷來形容;你們看來參加焰火晚會的人真多啊,他們擠在一起,只看見他們的頭在動,這就叫作人頭攢動;街道上車來車往,連續(xù)不斷,這就叫作車水馬龍;你們看,夜幕剛剛降臨,廣場上、街道上的各種各樣的霓虹燈發(fā)出各種各樣的色彩,絢麗的煙花在空中不停地綻放,這種景象我們就可以用華燈初上、流光溢彩來形容。這樣,運用播放錄像來輔助教學,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思考、感受,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避免了枯燥的講解,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了解了成語的意思。走出課堂,學生還可以觀看電視節(jié)目學習成語,比如,中央一套播出的中國成語大會。雖說大部分成語小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但至少能讓孩子們感受到漢語言中成語的魅力和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
學習成語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等到課本上要求學才去學,更不是在老師的逼迫下被動學習,它應該是長期的、主動的學習過程,多學多用,厚積才能薄發(fā)。
參考文獻:
胡明揚.語言學概論[M].語文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王艷,1985年2月出生,女,漢,甘肅省蘭州市人,本科學歷,二級教師(職稱),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