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靜
怎樣才能實現(xiàn)有效教學呢?必須在目標的確定、教法的選擇、問題的設計、作業(yè)的布置、語言的選擇等方面下功夫。其中教學的反思又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需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是否有效?怎樣才有效?怎樣更有效?通過反思,改進自己的教學,實現(xiàn)有效教學。
教材是教學的依據(jù),課標是教學要達到的目的。把握好教材與課標,這是達成有效教學的前提。如果教材沒有利用好,課標理解錯誤了,即使課堂上再精彩,那也會是一次“無效教學”。因此,在教學反思時,必須重新思考“教材、課標我真得把握好了嗎?”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要求我們再次重審教材與課標,深入領會課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標,正確把握好文本的人文性,思考自己在教學時是否緊扣教材與課標,而沒有發(fā)生偏離。如果教學與教材、課標扣得不緊,這就應該立即反思:下次教學該如何把握與補救?
因此,把握好教材與課標,不斷改進自己的思想遺漏,才能促成有效教學。
教無定法,適合教材與學生的才是好的方法。課堂中,教法不在于多與泛,而在于精與準。在反思時,我們要注意思考自己在課堂時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否真正為教材服務,使教學內容能深入淺出,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注意思考自己在課堂時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否靈活,切合學生的心理特點,為學生所喜歡;注意思考在課堂教學中有沒有出現(xiàn)一昧追求教法的多樣而忽略實效的情況。
當自己對教法進行重審后,將自己的成功之處發(fā)揚,改進自己的不足,追求教法的完善,促成有效教學。
如在講授八年級《思想品德》7.3《維護消費權》中“如何認識消費者的五種權益”及“如何維權”這一知識點時,通過情景設置,自主學習,采用小組合作探究方式完成以下思考:(1)分析案例中的商家行為分別侵犯了小林的哪些權利?(2)如果是你,你會如何做?
學生在討論、判斷、作答的過程中,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自學情況,適當點撥,并在每區(qū)分一種權利后加兩道易錯選擇題,學生完成后出示答案,再由其他同學判斷,在這個過程中,會產(chǎn)生不同的答案,引發(fā)同學之間激烈的爭論。如學生在判斷“維護尊嚴權”的時候,很容易和“人格尊嚴權”混淆。教師這時候可強調指出:維護尊嚴權——是一項消費者權利(包括人格尊嚴,民族風俗習慣得到尊重的權利);人格尊嚴權——是一項人身權利(指人格尊嚴得到尊重)。通過最大限度地開放課堂,在思維碰撞的過程中不僅可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性、參與性,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交流溝通能力,也切實提高了學生的法律意識,增強消費時的自我保護能力,為學生在個人成長的道路上,真正走向社會化打下了堅實的法律基礎。
課堂教學缺不了語言的輔助。有效的語言不僅能清楚地講解課程,讓學生理解知識,而且還能通過自己抑揚頓挫的語調和幽默的語言吸引學生,增加自己的親和力,讓學生喜歡上你的課程。
因此,教學后,我們要注意反思自己的語言是否有效。思考:(1)語言準確嗎?有沒有知識上的錯誤?(2)語言精煉嗎?有沒有廢話?(3)語言幽默嗎?有沒有過于死板?(4)語氣可親嗎?語調抑揚頓挫嗎?……對于教學語言的不斷反思與錘煉,提高教師自身修養(yǎng)的同時,也能實現(xiàn)有效教學。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有時我們并不察覺自己平時課堂上有多少話是無用的;句與句之間有多少不自覺的“嗯”“啊”等語氣詞,但聽別人課的時候很容易發(fā)現(xiàn)這些教學過程中的“雞肋”。因此,備課時對教學語言的不斷斟酌、錘煉顯得尤為必要和重要。
有效教學是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教學。這里的“發(fā)展”不僅是知識和技能,以及學習方法的獲得,還包括學生的內在發(fā)展。因此,這里的目標應該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目標的發(fā)展與完善也給我們的教學帶來更大的挑戰(zhàn)。
把握教材與課標、采用適用的教法目的都是為了更好的讓學生掌握知識,達成目標。所以學生是否學會知識,這是有效教學的關鍵與核心,也是落腳點。反思學生的目標達成程度也成了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
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應該怎樣反思和反思什么呢?(1)反思學生是否主動、積極地利用教師提供的教學環(huán)境和資源進行有意義的學習;(2)反思學生是否促進了知識的理解和內化;(3)反思學生是否在學習過程中形成了一定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在這一系列的反思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課堂上設計問題讓學生回答、課后布置相應的作業(yè)和測試以及觀察學生平時的行為習慣等途徑來評價學生。
當發(fā)現(xiàn)學生掌握知識與達成目標程度并不如意時,就應該進一步反思原因何在、問題出在哪里,尋找相應的對策解決問題,讓學生真正“學會了、學好了”,從而實現(xiàn)有效教學。
如在講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第七課第二框《節(jié)奏與旋律》第二目“集體中的小群體”中“如何認識‘小幫派”這一知識點時,一開始的教學設計是通過假設一個故事情境,幫助學生區(qū)分小群體與“小幫派”,認清“小幫派”的危害。雖然學生在課堂上都能針對假設的故事情節(jié)分析“小幫派”的危害,但總有種隔靴搔癢的感覺。于是課后我重新認真研究教材和課標,反思發(fā)現(xiàn)我在授課前缺少了對授課班級小幫派現(xiàn)象的了解,授課中不能很好地做到有的放矢,導致學生嘴上說一套,行為另一套,并未真正從內心認識到小團體主義的危害,從而自覺改變自身行為。
通過這一教學反思,使我認識到,教師的授課應該既有理論提升,更要有行為的指引,讓學生學以致用,篤信篤學。
綜上所述,我們的教學反思應該是全面的、詳盡的。有效教學需要教學反思,教學反思促成有效教學。讓我們積極做好教學反思工作,不斷地改進自己教學工作的不足,在輕松、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中實現(xiàn)高效教學。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