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金丹
【摘 要】 科技的不斷進步為人類帶來了諸多便利,同時也帶來了挑戰(zhàn)。技術是人類生存發(fā)展的手段,人類本身才是目的。《憲法》作為我國的根本大法,其重要價值——人格尊嚴需得到良好的維護。科技需限制在憲法的界限內(nèi),必須服從于人的尊嚴,不能挑戰(zhàn)人的尊嚴。
【關鍵詞】 基因編輯 科技限制 人格尊嚴
一、引言
2018年11月,“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誕生”的消息引發(fā)軒然大波,激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與討論。許多科學家發(fā)聯(lián)合聲明譴責賀建奎發(fā)布的“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項目,其并非是對基因編輯技術的否定,而是譴責賀建奎濫用基因編輯技術、突破倫理底線的行為。目前,基因編輯技術尚未克服技術難題,風險也難以把控,因此全世界對該技術仍持相對謹慎的態(tài)度。耶林的《法律的目的》寫道:“法律與道德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系,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就“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所帶來的不僅僅是道德上的譴責,同時也將面臨法律上的制裁。在此事件之前,各國就已紛紛制定了相關法律,禁止將胚胎基因工程適用于人類。然而,我國關于基因方面的法律規(guī)定較散,立法尚不完備。對于賀建奎的行為最多是行政處罰。就“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本文將從憲法的角度談談自己對科技限制的淺薄的看法。
二、憲法上的人的尊嚴
憲法上的“人的尊嚴”概念比較模糊,法學界也引起了眾多討論。對于“尊嚴”的定義尚不能形成統(tǒng)一,然而尊嚴是憲法中的核心概念。《世界人權宣言》開篇即明確宣示: “承認人類每一位成員內(nèi)在的尊嚴和平等、不可剝奪的權利,是世界自由、正義與和平的基礎?!蔽覈稇椃ā返?38 條也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痹S多思想家認為,人被允許擁有他所選擇的東西,成為他所愿意的樣子,這種自由構成了人的尊嚴。其主要包括以下幾重含義:1.尊嚴“不受支配”;2. 尊嚴是 “免于歧視與冒犯”;3.尊嚴是提出自我完善請求的資格。人的尊嚴不受侵犯,它既是人的一項基本權利,也是一項基本原則。
三、基因編輯對人格尊嚴的挑戰(zhàn)
從憲法角度來看,基因編輯嬰兒行為無疑侵犯了人的尊嚴。人的尊嚴代表著每個人都有享有基本權利,任何人都不受他人的隨意干涉,人有選擇的自由。正如皮科所言:“人的尊嚴是其自由?!笨档抡J為:“人性尊嚴的基礎在于自治,不要將他人作為工具來對待,人是目的?!睆纳飳W角度出發(fā),基因編輯技術有其積極方面,比如可以通過該技術解決難以治愈的遺傳病。但基因編輯技術的應用必須有底線,要受法律、道德的限制。技術一旦被濫用,后果不可想象。基因編輯嬰兒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的胚胎-胎兒,同時讓其承受了基因編輯所可能帶來的不確定后果和無盡的未知風險。該行為無疑使得露露和娜娜她們成為了實驗的小白鼠,將人作為了實驗的對象。然而在這個過程當中,露露和娜娜從未有過自由選擇的權利。每個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有選擇的權利,她們不該在未出生時就被剝奪了選擇的權利。她們有自己的意志,她們有權利決定是否要接受這樣巨大的風險。同時,技術是為人服務的,它是一種手段,而不是將人作為技術的工具。人享有權利與自由不受技術或是他人的控制,有自主選擇的權利,人身不受侵犯?;蚓庉嫾夹g影響的不僅僅是露露和娜娜兩個人,也將對于她們的子孫后代產(chǎn)生影響。人的尊嚴不受侵犯,要求每個人要尊重他人的生活,不能隨意干涉他人。人不是動物,人有尊嚴,不能像小白鼠一樣被科學技術隨便對待,不論是出于什么樣的目的。況且,目前的基因編輯技術還不成熟,其未知風險難以控制,然而露露和娜娜著兩個無辜的孩子卻要為此買單。將嬰兒作為實驗的對象,不管其是出于什么樣的目的,都是對人的尊嚴的侵犯,是對基本人權的侵犯。人類不是技術的工具,不能成為技術試驗的客體,人類是目的,是永遠的主體。科學技術在不斷發(fā)展,在為人類提供越來越多的便利,然而需謹記:人是主體而不是客體,人是目的而不是工具。
四、科技限制與人格尊嚴的維護
人的尊嚴屬于人類全部核心價值的根基,然而目前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則對人的尊嚴造成了嚴峻的挑戰(zhàn)。目前,基因編輯技術作為具有巨大潛力的生物學技術,其未來應用備受期待。比如,它幫助人類實現(xiàn)生殖目的。然而,后來眾多人指出該實驗是失敗的,該技術脫靶率極高,存在許多的未知風險。弗蘭肯斯坦的悲劇就告訴我們:“科學技術既能造福人類,也能威脅人類?!笨萍际且话央p刃劍,人充滿了好奇心,但是無論什么都有界限,人不能盲目相信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因此,科技的發(fā)展有必要進行限制,比如其要遵循《憲法》中的人格條款、尊嚴條款等。所以,為了人類的尊嚴,必須要謹慎對待科技的發(fā)展與限制問題。不僅要注意科研自由權的有效行使,也要維護好人的尊嚴與自由。因此,基于維護人類尊嚴的需要,對科研自由進行一定的限制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應當謹記:科技是手段,人是目的,人類應該運用技術來造福自身,而不是人類自身淪為技術的工具。為此,站在憲法的角度上,人們應該達成這樣一個共識,即人的尊嚴不受侵犯。人格尊嚴是憲法價值秩序的基礎,是憲法的最高價值之一,科研自由權作為一項憲法上的權利,當然必須服從人的尊嚴,而不能夠對人的尊嚴進行挑戰(zhàn)。因此,科技的發(fā)展不能違反人的尊嚴的界限,每一個生命都是有價值的,都是平等的,都是有尊嚴的,哪怕是人體胚胎它也是有尊嚴的?;蚓庉嫾夹g修改胎兒的基因已經(jīng)構成對人的尊嚴的侵犯。此次事件大家應引以為戒,科技只是手段,人類才是永遠的主體。
【參考文獻】
[1] 齊延平.“人的尊嚴”是《世界人權宣言》的基礎規(guī)范[J].現(xiàn)代法學,2018,40(05):22-38.
[2] 王旭.憲法上的尊嚴理論及其體系化[J].法學研究,2016,38(01):37-55.
[3] 甘紹平.尊嚴:一種不容情境權衡的價值[J].中州學刊,2018(01):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