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輝 浦佳麗
摘 要:社會責任是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其培養(yǎng)應貫穿于課堂教學中。以高中生物必修2(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五章“基因突變及其他變異”為例,從愛國主義、質疑精神和健康意識三個方面對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滲透社會責任進行了初步探索。
關鍵詞: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社會責任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社會責任”是指基于生物學的認識,參與個人與社會事務的討論,作出理性解釋和判斷。作為教育教學的主陣地——課堂,理應承擔起培養(yǎng)社會責任的重擔。但事實上,在課堂教學中很少看到社會責任的滲透,更多的是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即使有,真正進入骨子里沉淀下來的卻不多。作為一名普通生物教師,我在高中生物課堂中也在不斷地反思,下面是自己在“基因突變及其他變異”教學中的一些實踐。
一、挖掘德育素材,滲透愛國教育
黨的“十九大”指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通過教育立德樹人。擁有愛國主義情懷是社會責任感的一種具體體現(xiàn)。
1.利用生物科學發(fā)展史,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
注重生物科學史的學習,對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和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有著重要的意義。學習 “基因突變”一節(jié)內容前,布置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通過各種途徑搜集基因突變在生產(chǎn)生活實踐中的研究應用,特別是我國科研工作者取得的重大發(fā)現(xiàn)和偉大成就,并在課前5分鐘談一談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這樣起到渲染氣氛的作用,讓每一位同學都有民族自豪感。
2.利用拓展閱讀和時事,培養(yǎng)愛國熱情
利用好課本中的拓展閱讀和相關欄目知識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對生物學的無限追求。如:講到人類基因組計劃時,告訴同學們我國啟動了“中國十萬人基因組計劃”,這是我國在人類基因組研究領域實施的首個重大國家計劃,也是目前世界最大規(guī)模的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這個計劃,是當前世界上推進速度最快的基因組工程:4年內全部完成!這證明了我國在基因領域的研究處在世界的前列,也對學生進行了內化于心的愛國主義教育。
在談到太空育種的實踐時,結合我國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對接任務完成這一新聞。介紹我國從1987年開始,利用返回式衛(wèi)星先后進行了13次70多種農(nóng)作物的空間搭載試驗,培育出太空苦瓜、太空黃瓜、太空青椒等一批太空蔬菜。表明我國在此領域的科技水平已經(jīng)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沒有空洞的說教,卻實實在在讓學生感受到了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進步。
二、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激發(fā)質疑精神
《課程標準》中提到擁有社會責任的表現(xiàn)之一是能夠積極運用生物學的知識和方法,關注社會議題,參與討論并作出理性解釋,辨別迷信和偽科學?!叭祟愡z傳病”一節(jié)的教學中就有很多方面和社會生活緊密相連,涉及倫理、道德、責任、義務等社會話題。學生對此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應該順勢而為,引導學生積極質疑、理性思考、嚴謹推理、合理表達。
學習遺傳咨詢的內容和步驟時,就有學生對終止妊娠、進行產(chǎn)前診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們認為終止妊娠違背倫理道德,根據(jù)遺傳咨詢進行性別選擇生育違反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為此筆者特意讓學生課后查閱更多權威資料,全面理解遺傳咨詢的操作流程和“遺傳咨詢師”這一新興職業(yè),并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最后學生基本達成了共識,遺傳咨詢的全過程是復雜的,往往需要多次反復,對處理方法做出的選擇也是在尊重主體意愿的前提下的一種主觀選擇,不帶有強迫性。產(chǎn)前診斷和選擇性流產(chǎn)能降低遺傳病發(fā)病率,從根本上改善社會人口素質。嚴謹?shù)目茖W結論在質疑和辨析中更加清晰,也綜合體現(xiàn)了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
三、利用多種形式,培養(yǎng)健康意識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是人類全面發(fā)展的基礎,每個人都有維護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責任。通過生物學科課堂教學應該培養(yǎng)學生關愛生命的觀念和知識,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健康發(fā)展。
“基因突變及其他變異”一章中很多方面與關愛生命培養(yǎng)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息息相關。例如,如何減少和避免接觸誘發(fā)基因突變的外界因素,從而降低細胞癌變的概率;基因突變與疾病的關系;如何減少遺傳病的發(fā)生;怎樣優(yōu)生優(yōu)育等。根據(jù)這一特點,在“基因突變及其他變異”一章教學結束后,專門用一節(jié)課進行分組討論,主題為《遠離××,我想說》,讓學生了解生活中各種常見疾病的基本狀況,讓他們對病因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對疾病類型進行歸類,討論生活方式對造成疾病的影響以及如何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這樣既可以讓學生鞏固所學過的知識,又能讓健康教育從學生著手,由學生輻射到家庭,再從家庭輻射到整個社會,從而提高全民的健康意識。
總之,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利用教材、豐富素材,借助多元的學習手段和方法,將社會責任感教育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滲透其中。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