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文芳
摘 要:教師在教授小學語文中,學生的古詩閱讀能力是檢驗學生整體語文素養(yǎng)的因素之一,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對小學生古詩閱讀水平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能夠很好的閱讀古詩文,這樣一來,能夠很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情操,讓學生對古詩產生濃烈的興趣愛好,愛上對語文知識的學習。教師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能夠很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熏陶學生語文古詩情懷的同時能夠很好的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愛好和興趣,學生會更加主動的學習語文知識,對語文知識的學習更富有激情和熱情。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閱讀;結合情感;把握重音;注意停頓;發(fā)音正確
教師在教授小學學生古詩閱讀,鍛煉學生對古詩的欣賞能力的時候要注意結合詩文情感,學生要學會結合古詩的整體感情基調去閱讀古詩文:學生要學會把握詩句重音,有腔有調的去朗讀古詩文,教師在教授古詩文的時候可以教授分辨古詩文中的重音,并要求學生在朗讀的時候聲情并茂的把古詩文中的重音表達出來;教師要教授學生注意朗讀停頓,把握朗讀古詩文的節(jié)奏,在一段意思講完以后可以適當的進行停頓,以增加古詩的可讀性;學生在進行古詩朗讀時要保證正確的發(fā)音,這樣才能完整的學習好古詩文。
一、結合詩文情感
教學在促進小學學生語文古詩閱讀的水平時要結合詩文情感去教授學生學習古詩文知識,在教授一篇古詩文時教師要描述整篇古詩文的含義和意思,教師可以先翻譯一遍古詩,讓學生對作者寫得古詩的意思能有一定的了解;教師能夠教授學生學習好一篇古詩文并能夠很好的理解其對語文的愛好程度和接受程度的,然后再從翻譯中分析作者想要表達的有關于文章的思想感情,并提前奠定好感情基調,讓學生在學習古詩文的時候能體會到作者的感情,并依據作者的感情去體會古詩的含義和中心思想,學生能夠有聲臨其境的感覺,這樣一來,也能很好的激發(fā)起學生對古詩學習的興趣。
例如,教師在教授《游山西村》這一首古詩時,就可以組織學生先朗讀一遍,在朗讀的過程中對古詩的感情有一個模糊的把握,然后再通過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和教授去讓學生充分理解作者作詩的心情和心境,《游山西村》這一篇古詩是作者寫自己在游玩山邊的小村看到的情景,古詩用輕快的口吻去描述作者游歷所見之景,表達了作者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以及看到山村后的思想感悟。
二、把握詩句重音
教師在教授古詩文的時候要注意教授小學學生學會把握詩句的重音,學會判斷詩句中的重音部分,當閱讀詩句中的重音部分時要有印象和記憶,學會分清楚詩句的不同結構,把握詩句的寫作規(guī)則和閱讀方法,更好的理解詩文,把握好詩文的節(jié)奏,這樣一來,學會朗讀起古詩來會朗朗上口,背誦古詩也會變得更加方便和快捷,學生把握了詩句的重音就相當于把握了詩句的整體節(jié)奏,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古詩閱讀水平。所以,教師在教授學生學習古詩時要注意教授學生把握詩句的重音,重視教授學生對詩句整體結構的分析能力。
例如,教師在教授《秋思》這一篇古詩的時候,其中的“復恐匆匆說不盡”中的“匆匆”、“行人臨發(fā)又開封”中的“又”等這些表達整個句子的思想感情或者是表達想要闡述的特殊感情和含義的關鍵詞語在學生進行古詩閱讀時,要注意重讀,在朗讀時也要注意遇到這類詞語的時候加強朗讀的音調,以達到強調思想感情的作用。這樣一來,學生能夠很好的把握住每個句子的關鍵詞語,也能從關鍵詞語當中體會到一整詩句的大概中心思想,有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古詩文。
三、注重朗讀停頓
教師在教授小學語文知識的時候,當看見學生閱讀或者朗讀古詩文的時候,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朗讀停頓的習慣,不需要學生有明顯的長時間的停頓,但當學生朗讀古詩的一小段的意思時可以適當的停頓,這樣一來,古詩的簡單的創(chuàng)作風格通過學生的停頓能夠有效的理解出一句話中那幾個字是一段意思,哪一段是分開的,這樣的方式更加方便學生去理解古詩的每個詩句的意思,避免了理解偏差的情出現。而且學生能夠有節(jié)奏的對古詩文進行朗讀,讓學生朗讀起古詩文能夠朗朗上口,對學生加強古詩的記憶力也有極大的幫助。
例如,教師在教授《牧童》這一首古詩的時候,《牧童》中的一句詩句是“草鋪橫野六七里”,此時,教師就可以以二比二比三或者是四比三的形式教授學生對此類的七言詩句進行適當的停頓性的朗讀。當然,教師在教授學生朗讀停頓的時候要綜合古詩的每一個詩句的字數、作者的感情基調、詩句中的動詞名詞和形容詞的擺放位置,多方面的去考慮出古詩文朗讀停頓的位置所在,其中“草鋪橫野”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景象,能夠讓學生清楚的明白事情的基本狀況,而“六七里”學生可以選擇在朗讀這首詩的時候重讀,并在“六”之前進行停頓,因為“六七里”是一個數據,是作者想要表達的場景的大概的知道概括性認知。
四、保證正確發(fā)音
教師在教授學生進行古詩閱讀的學習時,要注重教授學生古詩文中的每一個字的標準讀法,因為古詩中會出現一個字有兩個讀音的情況出現,而往往兩個讀音的現今的含義又大不相同。所以,教師在教授學生學習古詩閱讀的時候要保證教授好學生保持正確的發(fā)音,教師自己本身也應該持有標準的正確發(fā)音,在課堂上才能夠不誤導學生學習,也能過清晰學生對古詩的理解,不能產生因為兩個讀音的現象而讓學生一直掌握錯誤的信息,從而影響學生對古詩文的思想和意思缺少一個準確的把握。
例如,教師在教授《舟過安仁》這一篇古內容時,《舟過安仁》的第二句就寫到“收篙停棹坐船中”,學生如果不明白正確的發(fā)音在朗讀的時候也會出現朗讀不順口的情況出現,而其中的“篙”和“棹”都是學生在沒接觸的情況下很難明白的詞語,而這時教師不僅要保證學生的正確發(fā)音,還要學會解決好學生的朗讀問題,控制好學生的朗讀節(jié)奏,并且在教授的同時要給學生科普學生語文教學課本上不涉及的領域和講解,能夠很好的促進學生學好語文的古詩閱讀。
總而言之,教師在促進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古詩閱讀培養(yǎng)策略可以采取在教授時結合詩文感情、教授學生把握好詩句重音、學生在朗讀或者閱讀的時候要注意朗讀時對詩句的合理停頓,并且學生在朗讀的時候要保證正確的發(fā)音,以確保學生能更加快速又深刻的背下古詩。
參考文獻:
[1]司雪麗.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實踐與研究[J].亞太教育,2016(08)
[2]周文飛.小學語文古詩文化閱讀實踐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