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嬌
小學生對周圍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如何把握“好奇心”與“教學任務”的平衡點,提高課堂效率?筆者嘗試利用以問題為導向進行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聚焦問題
案例一:“認識花”導入片段
教師播放花開放的快放視頻,學生可清晰地看到雌蕊、雄蕊,問學生:看到了什么,看到了哪些部位?接著播放蘋果由開花到結果的視頻,再問學生看到了什么。最后聯(lián)系兩段視頻問學生:花和果之間有關系嗎?有什么樣的關系?花是怎樣變成果實的?
教師選取具有明確的相關性、指向性與邏輯性的兩段視頻,創(chuàng)設開花與結果關聯(lián)性的情境,繼而提出與課堂內(nèi)容相契合的問題。問題的提出來源于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真實感受,問題本身具有實際意義,不僅能夠調(diào)動學生的探究興趣,而且為他們指引探究的方向。
分解問題
確定一節(jié)課要解決的總問題,即明確了這節(jié)課的學習總目標。接下來,教師要將總問題進行分解,從而形成系列子問題,幫助學生一步步找到問題的答案。總問題的求解過程,包含對若干具體的子問題的解決,子問題的逐個擊破一方面提供了由淺入深的能力訓練梯度,一方面提供了生活中解決問題的策略的具體實施方向。
仍以“認識花”的內(nèi)容為例,教師可以先提出總任務——開花與結果之間的關系。先從整體初步認識花的結構(觀察花),然后從局部認識花的每個部位的特點(解剖花),再了解每個部位的作用(閱讀資料),最后回答問題(嘗試完成任務)。
在教學中,教師把握了學生思維的方向,在恰當?shù)臅r間進行點評并向?qū)W生提問,問題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漸抽象出探究的本質(zhì)。這樣的設計遵循學生的天性,逐步分解問題,驅(qū)動教學,激發(fā)學生探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學生在充分觀察、討論后,很順利地發(fā)現(xiàn)了油菜花的各個部分,教師及時總結,適時拋出下一個問題,為學生搭建思維的“腳手架”,引發(fā)他們更深層次的思考。
問題進階
案例二:“輪子的故事”教學片段
本節(jié)課一開始,教師提出任務“分小組設計一輛玩具小車,看哪個組設計的小車性能最好”,并安排了三個活動。
活動一:讓學生嘗試用加滾木的方法讓肥皂盒移動一段距離。接著出示無驅(qū)動玩具小車,問學生:如何改進?你們想用什么材料讓小車動起來?
活動二:認識輪軸,給小車加輪軸。學生經(jīng)過討論、改進,用各種辦法給小車裝上了輪軸,可是輪軸固定在小車上不能動。教師提問:為什么輪子不能滾動?既想讓盒子穩(wěn)穩(wěn)地固定在輪子上,又想讓軸能轉動,有什么辦法?
活動三:教師提供吸管,組織小組討論:可以怎么利用這個材料?等學生學會給輪軸加軸套后,組織他們改進小車并進行測試,看哪個小組設計的小車行駛的距離最遠。
學生直接理解輪軸、輪套會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指導他們一步一個臺階,在討論、操作中經(jīng)歷“測試—發(fā)現(xiàn)問題—改進—解決問題”的探究全過程,在改進設計方案的過程中思考“怎么辦”和“怎樣會更好”。他們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嘗試,一步步改進、完善小車的制作。問題進階本質(zhì)上也是分解問題,但它更側重問題之間的內(nèi)在邏輯與結構,而非一系列平行問題的并列。
以問題為導向的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在于教師能否很好地順應學生的興趣與認知聚焦問題,在于教師按照學生的認知水平將問題分解為明確的階段任務,在于教師充分考慮學生實際與問題實際,找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問題解決路徑。
江蘇省南京市金陵小學(21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