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琳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3-0171-02
教育戲劇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教育方式,可以滲透到學校的各個課程教學和教學活動中,承載越來越多的人文教育、公民教育、實踐創(chuàng)新等德育教育功能,其以戲劇的架構方式將幾乎所有的藝術形式整合于其中。近年來隨著戲劇課納入學校美育課程范疇,以及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制定與頒布,以藝術教育為主體,探索審美教育中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作為教育戲劇在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明確目標。目前不少學校教育戲劇大都停留在以排演節(jié)目為核心學生社團活動階段,并未形成校本化的教育戲劇課程,因而不能充分達到對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和補充。同時,學校在推進校本化的教育戲劇課程的過程中大都存在隨意性、主題內容重復、無序、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匱乏等問題。尤其是,戲劇作為一個單獨的課程納入學校課程教學計劃,目前還沒有政策支持,因此校本戲劇教育課程的發(fā)展就顯得尤為重要。
將戲劇融人教學最早來源于法國啟蒙思想家讓盧梭的教育理念:“在戲劇實踐中學習”。教育戲劇的概念起源于英國的DIE(戲劇教育)和TIE(戲劇)InEducation),上世紀90年代著名的戲劇家李嬰寧在《英國的戲劇教育和劇場教育》一文中首次將教育戲劇的概念被引人中國大陸?!皯騽〗逃―IE)是一種利用戲劇教學和課堂教學的方法?!苯逃龖騽∈恰敖逃迸c“戲劇”的交集,可以通過分別考察“教育”與“戲劇”的概念來獲得其定義,即“通過想象與扮演的方式有意識地再現并傳遞善的人類經驗的社會活動”。在通識教育的過程中,戲劇的元素和方法被用作教學科目和教育目標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既是在情境設定、角色扮演、即興表演、主題深化和意義討論的背景下的方法,也是一種跨學科整合的新學科。
教育戲劇拓展課程區(qū)別于一般藝術類課程特點是在于其全方位的教育特性。它在愉悅身心、疏導心理、達成良好的人際交流以及培養(yǎng)團隊合作方面都具有獨特的功效。在核心素養(yǎng)的立意下,校本化戲劇拓展課程有了新的邊界和特點。
1.核心素養(yǎng)理論下教育戲劇課程化、校本化研究的意義
1.1順應全面發(fā)展的現實要求
由于中學生處于青春期,人體正處于從自然狀態(tài)向社會狀態(tài)快速轉變的過程中,欲望、困惑、焦慮、快樂和激動都聚集在體內。但是在中學階段,當學生掌握知識、培養(yǎng)自己的能力時,當他們被視為工具存在時,青年的活力就會被模糊和阻礙,內在的需求被忽視。教育的目的,課程的設置本就是為了培養(yǎng)“全面的人”。教育戲劇拓展課程成為學生青春活力得以釋放,個性得以張揚的一個平臺。學生在人戲過程中解放了的精神,解放思想改變了人們的想法。校園戲劇的最大功能是激發(fā)人們的熱情,讓學生發(fā)現自我的價值。
1.2落實國家課程的校本建設
國家課程被寄予著國家和社會對學校培養(yǎng)人才規(guī)格的期望,其培養(yǎng)目標是學校育人目標的大前提,只有在保證實現教育目標的前提下,才能再附加其他的育人目標。如校本化戲劇拓展課程的目標是學生能夠認識和汲取世界文化的魅力和智慧,培養(yǎng)民族自信心,形成積極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學生將戲劇作為工具,具備獨立領悟的能力和掌握傾聽、表達、交流的能力,這與學校育人目標中的博學厚實、合格公民等內容有著息息相關的聯(lián)系。
1.3探索美育教學的可能路徑
在戲劇教學中培養(yǎng)審美鑒賞力是對傳統(tǒng)教育的繼承與發(fā)展。戲劇本身就是追求美、表達美的表現形式,美體現在戲劇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從節(jié)奏、音韻、形式、結構還是內容、意象都是展現美的典型。因此,作為審美主體在戲劇表演過程中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創(chuàng)作美。同時,戲劇題材中有大量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也為初中生的審美活動提供了對象。
2.核心素養(yǎng)理論下教育戲劇校本化、課程化建設的原則
2.1激發(fā)創(chuàng)造能力,喚醒主體意識
生命常新,在時間維度中展開的人的生活都是新的生活,人的生命貴在創(chuàng)造。教育固然需要外在的規(guī)范,需要對文化中已有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承續(xù)。但人的成長同時也需要內在生成性。所謂內在生成性是指人及其行為總是隨著時間的變遷而不斷地形成,亦即人在自由的時空中自我伸展生長。但在應試教育中,為了規(guī)范學生的思想,往往非常強化既定價值的一元性,從根本上消解了學生的多樣性認識,價值觀念、思想方法被規(guī)范為一種標準化的知識。為了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使教育更有效率,又往往強化對學生的過度控制,學生自由的時空受到嚴重擠壓,私人生活幾近喪失,學習成了機械的活動,造成價值感的失落和幸福感的淡漠。
戲劇當然也有規(guī)范,演員的表演受制于劇本,也受制于導演的意圖。但戲劇的本質是游戲,舞臺是一個自由的天地,虛擬的時空、奇特的想象,給每一個參與者都提供了自在、廣闊的創(chuàng)造空間。在戲劇實踐中,愈是異想天開,就愈能產生新的創(chuàng)意,就愈能得到鼓勵。在這樣一種氛圍中,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被壓抑的性格特征、情感傾向、趣味特點都會自然表現,天性回復自然的狀態(tài)。
2.2專注感性體驗,引導日常參悟
在應試教育中,學生的知性層面理解性得到了充分凸顯,而內心情感的體驗性卻被忽視,學習主體退變?yōu)楣ぞ咝缘拇嬖?。當學生記住了所學的學習內容并順利完成考試,但可能從未有過思想上的觸動與情感上的激發(fā)。而藝術作品首先不是作為一種知識而存在,藝術表現的是人類的情感,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的創(chuàng)造,唯有通過心的感悟,情感的共鳴才能對我們的生命發(fā)揮作用,才能實現它的特殊價值。不但如此,應試教育從功利主義的立場出發(fā),往往有意回避學生的學習內容與他們日常經驗的聯(lián)系。于是一方面,學生學習的內容與他日常的生活沒有關聯(lián),無法對他的實際生活提供幫助;另一方面,學生自身的日常體悟也無法介入學習活動。
與應試教育的突出理解、強調認知不同,校園戲劇在實踐過程中更強調的體驗性和與個人日常經驗的關聯(lián)性。表演者飾演的每個角色都是通過“化身”的方式來完成的,他必須動用所有的日常經驗來閱讀劇本,把握人物,體驗情感,并不斷尋求最適當的外部表現形式,在心目中形成明晰、完整的藝術形象。這一過程中,學生切身的生活體驗與戲劇角色之間有了一條可以彼此溝通,自由往返的通道,學生藉此可以將日常體驗與學習對象進行有效的溝通,發(fā)現自我與世界、藝術與現實之間的相互感應,從而使得學生的內心產生體悟,引起思想的波動、情感的升華。學生一方面在演戲,一方面也在認識社會人生。由此可以進一步地促進他們的“精神發(fā)育”,促成他們重新構建一個新的內心世界。
2.3踐行愉快教育,重視精神健康
戲劇的方式首先是以形象化人,以情感動人,一切概念、思想都需要通過內省才能得以表現。而這種體驗恰恰是應試的課堂最為缺失的。另外一方面,戲劇在給人以審美愉悅的同時必然伴隨著對人思想的啟迪,認知的提升。英國、美國等西方國家就十分重視這種能喚起學生情感體驗的“快樂教育?!彼麄冇绕渲匾曉趯W校教育中引入戲劇,一方面鼓勵學生排演戲劇,另一方面又將戲劇的元素融入學科教學的課堂,使學生在快樂的體驗中不知不覺地就完成了知識的積累和情感的歷練。
青年學子的身體正處于自然狀態(tài)向社會狀態(tài)急速轉化過程中,迷茫、焦灼、孤獨、憂傷、歡樂、激昂齊聚于一身。心理學家認為要改善一個人的自卑心理最有效的辦法是讓他經常獲得成就感。自信一定有賴于慢慢積累的自我成就感,校園戲劇的門檻低,學生在短時間內提升的空間很大,從來沒有接觸過戲劇的人個能會在短時間內有一個飛躍,容易取得成就感。戲劇活動可以是學生發(fā)生精神上的改變,一個含羞的人變得有了自信,一個內向的人變得口若懸河,一個拘謹的人變得有了從容的神情,一個慵懶的人變得充滿了激情,甚至,一群過于自我的人學會了合作,學會了容忍,一群懶懶散散、沒有目標的人終于有了做成一件事的決心與激情。假定的戲劇情境中的喜怒哀樂卻對真實的心理有疏導、宣泄的功能,表演者在現實世界中的心理困惑會在戲劇舞臺上獲得代償和安撫。教育戲劇課程完全可以與心理輔導相結合,既可以專門創(chuàng)作一些心理健康題材的劇目,更需要借鑒心理劇的理念和手段,創(chuàng)造出直接面對心理問題的戲劇樣式,提升校園戲劇育人功能。。
2.4促成相互合作,啟發(fā)愛的滋長
戲劇是一種群體活動,一出戲從編創(chuàng)、排練到正式演出的過程就是一個眾人齊心合協(xié)的過程,一個人的優(yōu)秀不能保證一出戲的優(yōu)秀,只有編劇、導演、演員、舞美、音效、燈光等協(xié)調一致才能確保一出戲取得成功。再優(yōu)秀的演員只有在這種協(xié)調關系中才能充分展示自我,因此,戲劇排練的過程就是演員個體不斷自我調整的過程,也就是不斷學習人際協(xié)調的過程。戲劇活動必然會對學生產生良好的影響,幫助他們建立一個社會人應有的一種意識:只有與他人充分合作,才能更好的實現自我。
戲劇的魅力足以使許多接觸過它產生喜愛甚至癡迷。學生因熱愛戲劇而聚合,因熱愛而執(zhí)著,因熱愛而全身心投入。愛會使生命閃光,當人熱愛某種東西時,他(她)的生命體驗也就會變得深刻而強烈。他(她)會把這愛的對象看作是與自己的生命相關聯(lián)的事物,自我也就在這個全身心投入的過程中得到充分肯定和實現。當愛被啟發(fā)、萌芽、滋長,教育才真正回歸到本體。讓人一輩子帶著愛去學習、去工作、去生活,他的幸福感就會強烈,他的人性才會豐滿,他對世界,對生命的理解才會躍上一個更高的臺階。
3.核心素養(yǎng)理論下教育戲劇校本化、課程化探究的策略
3.1強化過程性
西方學者甚至稱之為“過程戲劇”、“透視戲劇”。作為過程中的戲劇,戲劇的元素和策略往往與學生的表達、交流、情感、想象、團隊意識、領導力等聯(lián)系在一起。復旦大學周斌教授認為,“教育戲劇的重點不在于情節(jié)的表現,而在于表演的形式和過程,讓參與者和觀察者能夠理解主題?!痹趹騽『捅硌莸倪^程中,學生和他們的同伴一起思考和行動。他們更有可能放下心理預防措施,與同齡人進行有效溝通,并逐步提高他們與他人互動的能力。在良好的人際關系中保持樂觀和愉快、善于交談、重新認識自己、了解世界,從而實現珍惜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形成健康生活,體現德育價值。
3.2重視實踐性
教育戲劇從誕生起就打上了深深的實踐烙印。盧梭在“埃米爾”中提出了“實踐中學習”和“通過戲劇實踐學習”的兩個概念。教育家杜威“做中學”為教育和戲劇奠定了基調。與強調邏輯和強調確認的課堂教學不同,戲劇發(fā)展課程更注重實踐。在實踐過程中更強調的體驗性和與個人情感的關聯(lián)性。在教授課程時,鼓勵學生通過“化身”方法創(chuàng)造角色。學生反復學習劇本、把握人物、體驗情感反應,不斷尋求最恰當的外在表現,形成清晰完整的藝術形象。
3.3體現反思性
所謂反思,旨在強調學生作為受教者、被干預者的反思行為。在英國教育戲劇課程中有三種活動模式:創(chuàng)作、演出和回應。其中回應階段體現教育戲劇的反思性?!盎貞宄磉_對該劇的主觀反映,明白戲劇引發(fā)你的感受和想法,同時,也包括應用一些適當的符號學和評論規(guī)則來拆散及分析戲劇,以及能夠解釋戲劇元素如何有效地建構一曲戲劇。”
關于教育戲劇拓展課程如何開展,本文認為,首先,以學校為基礎的戲劇發(fā)展課程的建立應該堅持所有成員的參與。教育戲劇不是個別優(yōu)秀學生建立的階段,而是為每個學生提供充分的擴展、體驗和表達的機會。教育戲劇強調每個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力的表現,鼓勵自我概念和自我表現的建設,使學生不僅能夠對自己有信心,也尊重他人的創(chuàng)作。此外,教師有時可以參與戲劇中的一個角色,這將有助于加強師生互動,促進師生關系的發(fā)展。其次,堅持學科的綜合性,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基本要求,堅持以人為本,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教育規(guī)律開展教育戲劇課程。將科學的理念和方法貫穿于戲劇課程、教學設計、教學實踐的發(fā)展,教學反思、教學和研究工作的全過程,重視理論支持和經驗證據,確保研究過程嚴謹規(guī)范。再次,強化現實指向性。發(fā)揮戲劇對現實的干預性,以戲劇方式探討學生面臨的現實問題,比如,心理健康、親子關系、性別問題,發(fā)揮戲劇對學生現實人生的干預作用。也可以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典通過各種戲劇的方式進行呈現,從而夯實學生的文化基礎,突出強調社會責任感和國家認同感,充分體現民族特點,體現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