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鄂珍
摘 要:很多人文學素養(yǎng)的培育和形成大多是在初中時代,通常在這個時候對文學作品的興趣決定了大多數(shù)中學生的一生,而對于老師們來說給學生們提供有效的文學名著閱讀策略,減少中學生在漫長的文字閱讀中對文學興趣的喪失就成為了老師們的不可或缺的艱巨任務?!拔谋炯氉x”作為對文本進行分析的一個重要方法,在現(xiàn)在的閱讀改革進程中可能成為一個重要的辦法。
關鍵詞:文本細讀;閱讀;教學;老師和學生
在教育改革和素質教育推行的今天,我們需要不斷地改進和創(chuàng)新我們的教學手段,那么其中改進學生的閱讀方法也是我們不可略過的目標。在應試教育于教育界中依舊占據(jù)著不可動搖地位的時代,傳統(tǒng)語文教師們都會選擇讓學生以分數(shù)為重,在語文閱讀之中只索取關鍵信息,在答題時套用公式一本的回答獲取分數(shù),于是就減少了學生對語文閱讀文本本身的興趣。因此,我們必須加快語文閱讀改革,推動“文本細讀”,提升學生的綜合閱讀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1 細讀教育觀
文本細讀在中學生學習長篇閱讀的時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點,在這個時候教授中學生閱讀,文本細讀應該成為其中的主要方法并占據(jù)重要地位。在應試教育的語文閱讀之中,大多數(shù)中學生只是把閱讀文本作為一個任務去閱讀,只會去檢索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多數(shù)會忽略文章本身的美以及文本中那看似無關緊要的點睛之句。而在教育改革不斷推行,文本細讀深入教學之后,那么就要求老師去主動引導學生閱讀,讓老師提前在文章上做足功夫,提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再由此教給學生。但是,這樣改變之后,就提高了對老師們的要求,需要老師們在課前做一個充足的準備,這也是對老師們一種考驗。在教學的時候,老師們要使用科學的辦法去規(guī)劃文章的講解,比如,在講解文言文的時候,既要給學生們疏通一些難字難詞,也要給學生們講解文言的中心思想和人生感悟。難字難詞是學生們成績的保障,中心思想是學生們文學素養(yǎng)形成的關鍵。而在這樣對文章做一個全方位分析教學的時候,語文老師們的壓力無疑是十分巨大的,那么老師們在提高自己能力的同時也要有一個重點規(guī)劃,有的文章重點應該在前者,有點文章重點應該在后者,老師們的個人能力會得到充分的考驗。例如,蘇軾《赤壁賦》中,老師們除了給學生們疏通關鍵字以外,也要給同學講一講蘇軾的個人故事以及蘇軾是在怎樣的情況下以怎么樣的心情寫下這一千古名篇,盡可能的讓同學們走進蘇軾顛沛流離的一生。
2 文章的宏觀與微觀
閱讀文章最重要的就是由點及面,從文章的各個核心句子去挖掘分析文章最重要的內在精神。我們先把握了文章表面層次再進行深層的探索,這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語文閱讀重要方法。由點及面固然重要,但是由面及點也是一種在語文閱讀中不可或缺的辦法,我們也不可以忽略。只有兩種辦法一起運用,才可以最大限度低品味文章的美,讓學生們和作者產(chǎn)生共鳴,理解作者的靈魂。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先生筆下的荷塘固然美麗但是蔣介石發(fā)動反革命政變,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的時代背景也是不能讓同學們忽略的。文章最后,朱自清先生的“到底惦記著江南”,是僅僅惦記江南還是惦記著江南的革命,這也是需要老師們給同學們講清楚。同樣地,在本文中朱自清先生構建一個一個的美景“點”,如樹木,荷花,山色,月色,構成了整個月色下的荷塘這一個“面”。朱自清先生筆下的月色荷塘不只是給我們展示了美景,更將作者內心無數(shù)的矛盾和糾結放在了月色之下。
3 “讀”才是重中之重
文本閱讀不僅要我們讀句子,讀文章,更多的是要我們“讀”,只有不斷地閱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只有不停地去品味和揣度才能得到其中的真意。朗讀,是學生們接觸閱讀的最早形式,相信包括我們在內的每一個學生都有在早上大聲朗讀文章的經(jīng)歷。朗讀可以使我們忘記外在,把自己帶入文章的感情和理念,去找尋我們和文章的共鳴。文章的生命就在于內涵,就好比深山藏古寺,我們剝開“深山”只為尋找“古寺”,“古寺”就是文章的生命也就是內涵,一篇好的文章發(fā)人深省的內涵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們在大聲朗讀的時候就會把我們自己帶入文章,用自己的聲音去感受文章之中的感情和作者的想法。朗讀還有利于我們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當我們需要深入分析文章的時候,這會給我們一個不小的便利。充分的閱讀時間,大多數(shù)人在多一件事的時候很討厭被人打斷,當然讀書也是這樣,我們需要給學生們一個長時間去閱讀,這在學生們閱讀習慣形成的階段是一個及其重要的點,碎片化閱讀應該在學生們養(yǎng)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之后在教給他們。找尋切入點,我們在引導學生閱讀的時候,尤其是長篇閱讀,應該給學生們找到一個適合閱讀的片段來引領學生們去閱讀,而不是把冗長的內容一下子全部塞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閱讀。比如,在選取《詩經(jīng)》的時候,編輯者們并不是直接扔給學生們一本詩集,而是找尋其中簡單易懂膾炙人口又優(yōu)美有內涵的內容為學生們打開一扇詩歌大門。
4 結束語
實際上,在文本細讀上還有更多的內容有待教育工作者們去找尋發(fā)現(xiàn),希望我們的教育改革工作可以不斷深化。
參考文獻:
[1]陳霞.論新課標視野下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預設”與“生成”[D].蘇州大學2010:58-59.
[2]任曉冰.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策略探究與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10: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