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新
摘 要: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提出高中生學會建構模型進行學習是重要的科學方法。本文通過案例的評析,研究了如何利用“概念模型”建構在高三生物復習中進行有效教學,旨在對學生知識整合和能力提高有幫助,對當前高三生物復習教學實踐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高中生物;概念模型;復習;模型建構
1.生物學模型的概念和建構
模型是把復雜過程(原型)進行簡化,還能把原型的最核心的特征保留的一種方法。模型和原型的關系可以用圖1表示。
高中生物學概念復雜、易混淆,單獨記憶很難理解其中內涵。概念模型是生物學眾多模型中的一種,主要是將相關概念聯系在一起,抽象概括出各種概念間本質特征的模型。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概念模型主要通過概念圖來呈現。
概念模型的建構過程:通過分析課本中關于概念的定義,把前后章節(jié)中相關概念羅列在一起,將其中一個或少數幾個概念確立為核心概念,在新課標的內容標準中,核心概念分三個層次呈現,即大概念、重要概念、次位概念。將各概念的層次關系用一定的符號連接,突出各概念的主要特征和聯系。如《遺傳信息的表達》高三復習課中涉及許多核心概念,包括基因的表達、轉錄、翻譯、遺傳密碼、中心法則、信使RNA(mRNA)、轉運RNA(tRNA)、核糖體RNA(rRNA)、密碼子、反密碼子等,與之前學習的遺傳信息、脫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等概念密切相關。將這些概念聯系起來分析關系,自然建構出如圖2的概念模型。
2.概念模型建構的具體實踐
在高三復習課中,概念教學有利于知識的模塊化,更好支撐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問題。
運用概念模型教學關注動態(tài)生成,主要瞄準學習活動。教學思路是課程標準→教學目標→評價任務→學習活動。
下面以浙科版生物必修二第四章《生物的變異》為例談如何進行復習課的概念模型建構。
案例節(jié)選:概念模型建構在“《生物的變異》高三復習課——知識梳理環(huán)節(jié)”中的應用
一、教學策略
本章內容包含了許多和變異相關的概念,如果不加處理而直接讓學生記憶則很難持續(xù)很久。因此本節(jié)課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建構概念模型來實現對核心概念的復習。
二、教學思路
根據復習課的特點及模型建構的一般流程,設計了如下的教學思路:
模型準備→學生建構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畸變的次位概念模型→學生建構變異的核心概念模型
三、模型建構的教學過程
(1)引導學生建構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畸變(次位概念)具體過程:將學生分成三大組,多個小組,三組分別完成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畸變三個次位概念的模型建構。完成之后,由學生分別展示交流。最后師生分別點評、討論、共建模型、匯總。
(2)建構變異核心概念的模型。
前面建構的均屬次位概念的模型,下面的任務就是穿針引線將建構變異的核心概念模型。由學生闡述自己對于這些不同概念的理解,比較概念間的異同點,并舉例說明。
3.生物概念模型建構復習課教學實踐的體會
3.1有利于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研能力的提升
模型建構在復習中的確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也能很快讓學生通覽整章或整個模塊的內容,但建模過程需要花大量時間,一節(jié)課中不能占用太多的時間,許多任務還得課前或課后完成,課堂中主要是展示和點評。這種復習課要求教師能篩選出高中生物教材中實施概念模型教學的典型實例,教師首先能將各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非常明確的表述出來,并有效點評,最后能逐步建立高中生物復習的概念模型體系。
3.2有利于促進學生知識整合和科學思想方法的養(yǎng)成
核心概念能讓學生在記憶中保留終生,如何在復習過程中能最有效地讓學生有效理解各概念間內在邏輯聯系,需要師生共同建立起知識網絡,使學生在原有知識上有更高的認識角度,而不是對原有知識的簡單重現。建構過程注重學科素養(yǎng)的形成,注重核心概念的建立。
3.3引導學生運用模型,更加重視引導學生主動建構模型
模型建構是需要一定時間的過程,但許多教師認為高三復習時間緊迫,不應把時間浪費在可有可無的概念關系討論上,往往為了節(jié)省時間和降低難度,直接非常生硬的把模型介紹給學生,然后就通過實例進行訓練鞏固。這樣做學生既沒辦法實現對模型方法的真正領悟,相關能力也無法得到提高。
建構模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循序漸進,教師在高三復習教學中通過問題串進行一步步的引領,學生通過實實在在的思維方式的探究來建構一個個屬于自己的模型,才能真正達到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