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文軍
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東經(jīng)177.6度、南緯45.5度附近的預(yù)選著陸區(qū),并通過鵲橋中繼衛(wèi)星傳回了世界上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實現(xiàn)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首次月背與地球的中繼通信。
東經(jīng)177.6度、南緯45.5度。按照這個坐標,我們來尋找,原來這個著陸地點在一個坑里面,這個坑叫馮·卡門撞擊坑,更妙的是,這個坑在南極一艾特肯盆地里面。
南極一艾特肯盆地,直徑約為2400千米,是月球上最大、最古老的撞擊盆地。它在約40億年以前形成,深約8千米。馮·卡門撞擊坑直徑約為186千米,壽命約為36億年。
之前,美國和蘇聯(lián)的探測器到達的都是月球正面,這是因為登陸月球背面難度更大。因此,“嫦娥四號”此次的任務(wù)舉世矚目。那么,它為什么要到月球背面著陸呢?
這是因為在月球背面進行科研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月球背面有氦-3,這是熱核反應(yīng)最理想的燃料——它在核反應(yīng)中不會產(chǎn)生中子輻射,也就是沒有放射性核污染,是一種清潔、安全、易控和高效的核燃料。而氦一3在地球上儲量很少,且難以開采。此外,月球背面屏蔽了地球的電磁信號,電磁環(huán)境極佳,是安置射電望遠鏡的絕佳地點。
好了!我們現(xiàn)在來一步步放大圖片,看看“嫦娥四號”的著陸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