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燕紅
摘要:德國是歐洲經濟的“發(fā)動機”,在發(fā)展對華關系方面也走在前列。德國是長期以來對華投資最多的歐盟國家,占到歐盟對華投資的四分之一。同時,德國是首個與中國在創(chuàng)新領域全面開展合作的西方大國,默克爾還是最早表態(tài)支持“一帶一路”倡議的歐洲領導人之一,積極推動“容克計劃”與“一帶一路”倡議對接并強化“中歐互聯(lián)互通平臺”。隨著中德經貿領域合作的日益深入,中國已經成為德國在亞洲最大的貿易伙伴,兩國之間各項交流日益加深。語言作為交流的基本手段和工具,其重要性日益凸顯。21世紀以來漢語教學在德國迅速推廣,各種形式的漢語教學模式紛紛涌現,在德國掀起了學習漢語的熱潮。德國是歐盟的中心,在全球對外漢語教學推廣中高度重視和加強德國漢語教學,對推動整個歐洲的漢語學習、加強中國綜合影響力有重要的示范性作用。針對當前德國漢語教學的現狀,準確找到漢語教學在德國面臨的困難,才能有效的解決問題,促進漢語在德國的推廣,從而使?jié)h語教學在德國的發(fā)展更進一步。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德國;現狀;問題;前景
一、???????? 引言
德國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慘敗后,德國國內一度是廢墟一片,而它恢復迅速,至今仍位列世界強國前列,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德國領先于世界的教育水平。中國作為世界大國之一,與德國的往來日益密切,學習德國先進文化的同時推廣人們的優(yōu)秀文化是大勢所趨。兩國交流要素中首當其沖的便是語言,如何能讓漢語教學在德國普及是人們需要關注的問題。從德國的外語教育政策可以看出,自20世紀初期起,德國政府已開始注重外語教育,20世紀50年代英語作為第二外語教育已在德國得到普通實行。而直至20世紀末,漢語才剛剛進入德國外語教育政策的一角,21世紀德國終于掀起漢語學習的熱潮。但即使如此,漢語教學在德國中學教育中仍不到普及的程度,漢語教學在德國的推廣的道路還很長。
二、???????? 德國漢語學習的現狀
當前,漢語在德國的影響日益擴大,越來越多的德國人參加各式各樣的漢語培訓。“漢語熱”不僅因為中國在國際政治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還因為德國人對中國文化也有著深深的好奇和興趣。普通民眾把學習中文作為一種樂趣和了解中國的一種手段,也有許多人把中文作為一門重要的外語和工作技能去學習。德國的漢語學習總體呈現出以下特點:①漢語學習發(fā)展快、覆蓋面廣。德國在歐盟是最重視漢語教學的國家之一、學習漢語的人數居歐盟前列。如今,德國境內已經開設有19所孔子學院和2所孔子課堂。截止2018年底,全德至少有300余所中小學開設漢語課,其中近70所中學把漢語作為正式學分課程及高中畢業(yè)會考科目。全德學習漢語的中小學生約1萬人,其中5000人把漢語作為學分課程。全德每年各類學漢語人員總數約3萬人。根據德國哥廷根學術孔子學院最新統(tǒng)計顯示,目前在德國,有超過70所中學提供常規(guī)漢語課程。在德國16個聯(lián)邦州中,12個聯(lián)邦州擁有提供漢語作為選修課程的中學,其中北威州最多,計23所。在教學大綱方面,除了柏林及勃蘭登堡州共用一個教學大綱外,以上提供漢語課程的聯(lián)邦州基本都有獨立的漢語課程大綱[1]。另外,除了中小學以外,德國有70多所大學開設漢學課程。②漢語學習形式多樣,融合發(fā)展。目前在德國的漢語教學形式主要有三種:一是中小學的漢語選修課程;二是德國高校開設的漢語教學(包括綜合性大學和應用技術大學漢學專業(yè)、大學語言學院提供的作為第二外語的漢語教學、業(yè)余大學的漢語教學和孔子學院漢語教學);三是各種小規(guī)模私立中文學校的漢語教學、主要面向華裔子弟。以上幾種學習形式各有側重,同步發(fā)展,滿足著各個層面漢語學習者的興趣和需求。③漢語學習更加現代務實。德國的漢學研究歷史悠久,有百年歷史,德國對中國的認識和了解也是從研究漢學開始。近年來,德國治學已逐漸走出“純學術漢學”,即專門研究中國文學、歷史、社會、文化、教育、藝術、軍事、外交等方面的研究,更深入探討中國現實問題。新一代漢學家也致力于推廣現代漢語教學,漢語學習的目標也更強調培養(yǎng)學生運用漢語的實際能力。對許多大學漢學系的學生來說,學習掌握漢語技能的動機目標也更加明確和務實,就是能夠有機會積極參與和獲取中德兩國加快交流合作所提供的巨大發(fā)展機遇。
三、???????? 漢語在德國推廣中所遇到的問題
漢語在德國還不是一門普及性的學習課程,分析漢語在德國推廣中的難題,渴望探索出針對漢語在德國推廣的解決辦法,使?jié)h語教學在德國的發(fā)展更進一步。為此從以下幾方面談一談德國學校在漢語教學中所面臨的問題。
第一,???? 是漢語和德語這兩種語言本身所存在的巨大差異。眾所周知漢語屬于漢藏語系的表意文學,而德語屬于印歐語系的表音文字,二者的共同點少之又少,德國學生學習漢語的難度本身就很大,而現有的歐洲語言框架標準沒有把漢語的特點考慮進去,因此不適用于漢語教學。
第二,???? 語言和文化的雙重挑戰(zhàn)。語言方面主要體現在文字系統(tǒng)、聲調、詞匯以及詞類和形態(tài)學上。拼音文字只需要掌握20-80個不同字母,然而對于漢語學習來說,要掌握至少1500-3000個漢字才能讀懂文章,這需要很長時間。漢語特有的聲調現象對于歐洲學習者來說也是難點。應該根據不同學習群體的不同學習目標有側重地培養(yǎng)。而在文化方面,由于教材中對中國國情、地理、風俗等涉及很少,需要漢語教師具體豐富的文化知識以及跨交際技巧。
第三,???? 漢語師資教學力量不足。中小學的漢語教學規(guī)模較小,普遍存在師資匱乏、教學資料不足、教學質量有待提高等問題,尚未建立起較完善的漢語教學體系。目前在德國中學從事漢語和中國文化教學正式工作的大約有100多名教師,他們的履歷和學歷差別很大:有的是漢語母語背景的華人;德國本土的教師有的是大學中文系畢業(yè),有的是通過國家教師資格考試的其他課程的老師,他們當中很多人的漢語水平和教學方法有待提高。大學的師資力量比中學雄厚很多,但大學漢語教學的規(guī)模大多有限,師資力量上無法滿足跨學科的專業(yè)設置需求。按照德國相關規(guī)定,通過相關師范類考試才能成為正式教師,而目前在德國根本就沒有漢語教學的師范類考試,因為此前中學不把漢語作為正式外語教學課程。直到2011年,德國哥廷根大學才開設正規(guī)的中文師資培養(yǎng)專業(yè),針對培養(yǎng)中小學漢語教師,首次將中文師范專業(yè)納入正規(guī)師范教育中[2]。而以漢語為母語的一些漢語教師,如中文學校包括孔子學院的教師,教學水平也參差不齊,一些人沒有接受過專門的師范培訓,缺乏專業(yè)的外語教學法、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培訓,跨文化溝通能力不夠強,有的德語水平尚未達到熟練運用程度,這都使教學效果受到影響,給德國漢語推廣增加了難度。
第四,???? 漢語教材、教法存在滯后。在教材方面,目前德國使用的漢語教材有中國出版的翻譯成德語的教材和德國當地出版的漢語教材兩大類,真正適合德國人使用的漢語精品教材不多,不能滿足各種學習者的需求。中國人編的教材通常缺乏針對德國社會生活的語言素材和真實情景,容易忽略德國文化,部分語言材料老化、過時、呆板。而德國人編的教材則過于簡單,甚至出現一些常識性錯誤。雖然近年來出版了好幾十種漢語教材,但一些新出版教材的內容經常是“新瓶裝舊酒”,而且過于重視視覺材料,忽視聽覺材料,所以國內近年出版教材不少,加上以前的成果數量雖也可觀,但當地采用的卻不多,甚至有時感覺可供挑選的寥寥無幾,很多德國學校使用的漢語教材都不是新版漢語教材。在德國從事漢語教學的教師顧安達說出了德國學生對教材內容的訴求:“學生經常抱怨課文內容顯得有些幼稚或膚淡,說明教材內容不太適合德國已完成高中學業(yè)的學生。比如,不必告訴學生中國人是用筷子吃飯的,北京是中國的首都,中國是人口最多的國家等。西方人在中國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而且應該學會一些句子,教材中很少見到。如”中國菜吃的慣嗎?“、”你是中國留學生嗎?“等等。又如怎樣回答中國人提出的一些問題,怎么通過一些話題開始聊天,并能有禮貌地結束這種聊天等等,在教材里很少提到。在教法方面,對外漢語教學多年來,多在教授字詞句上做文章,注重語言知識傳授,而忽視交際能力和文化認知能力的教學,沒有結合學生年齡和興趣、個人經歷開展互動和交際活動,學生學習漢語比較膚淺,流于表面化,實際運用能力差,與現實社會發(fā)展的需求不相適應。而且,在校學習者大多把漢語作為選修科目,周課時不多,有教學方法上又都強調閱讀,缺少聽說技能的訓練;即使是漢語專業(yè)的學生,由于入學時起點較低,課程設置又強調文學文化的課程,如果在學習期間或畢業(yè)后無機會去漢語地區(qū)進修,也很難培養(yǎng)出能運用漢語的高級人才。此外,教學手段不夠現代化,大部分的學習還是在教室里面的枯燥發(fā)音和語法學習,沒有采用先進教學設備進行教學,這方面也與其他二外教學存在著較大差距[3]。
第五,???? 中國支持推廣漢語教學的力度有待加強。中國政府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是對外漢語學習發(fā)展的重要保障,對外漢語辦學、教師招募、培訓、進修和教材建設都有重大影響。目前中國對德國漢語教學的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與德國是中國在歐盟最大貿易伙伴的地位不相適應,而德國漢語學習在整個歐洲又處在一個非常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德國漢語學習發(fā)展穩(wěn)步,對推動整個歐盟漢語學習都非常有益。此外,對外漢語教學標準與評估體系的建設仍然滯后,阻礙著漢語教學的順利發(fā)展。在德國及其他歐盟國家,困擾漢語推廣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缺少一個全球化背景下對外漢語教學的評估標準。歐盟和美國都有外語教學與評估標準,不僅建立了內容標準,而且還有配套的能力標準、水平標準和實施標準。如《歐洲語言學習、教學、評估共同參考框架》(CEF)和美國《21世紀外語學習標準》(ACTFL)都規(guī)定了語言學習進行有效交際所必須掌握的知識與技能、語言活動、語言運用的環(huán)境與水平標準,它改變了以往以語言知識為核心的教學理念,強調交際、強調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重視文化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這樣較好地解決了外語教學的定位、評測、推動問題。我們仍然缺乏一個科學、完整的規(guī)范標準,也導致漢語課堂教學、教材編寫以語言測試方面存在的局限性,不易實現語言運用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缺乏標準體系,也導致漢語無法順利進入中小學課堂,不利于推廣普及。
四、???????? 漢語在德國的發(fā)展前景
一位來自哥廷根大學的教授認為,中文值得學習!甚至預測在2020年中國會成為世界經濟之最,打敗美國??茖W政治上也都舉足輕重,形勢變?yōu)椋骸癢er jetzt kein Chinesisch kann, kommt nicht welt”(不會中文,如何走向世界)。越來越多德國企業(yè)把市場瞄準中國,在華的德國企業(y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據德國商會數據統(tǒng)計,2015年,中國就有5200家德國企業(yè)。經濟的趨勢,帶動了文化的發(fā)展,各國不同領域的頂尖人才都渴望向中國聚攏。
一位學習音樂的德國女士說:“很多人都說音樂的當下潮流和未來趨勢都在亞洲。我是否應該現在開始學習中文,有誰在學中文?在書店里看到好多關于中文學習的書籍……”
除了工作原因或為將來發(fā)展綢繆而學習漢語,還有很多德國人因為熱愛中國文化而學習漢語。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因此也孕育了滿目琳瑯的中華文化。京劇,書法,茶道,刺繡,剪紙,相聲……每項中國國粹都引人入勝。
漢語在德國的教學受到中德兩國領導人的關注。2009年10月12日習近平副主席在柏林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女士會談時提出了今后一個時期發(fā)展中德關系的五點建議,其中第四條是:“中方將擴大邀請德國教師和學生赴華進修、開展夏令營交流等活動,愿通過法蘭克福國際書展中國主賓國活動,讓德國人民更多了解中國文化,擴大兩國關系民意基礎”。默克爾總理表示完全贊同。兩國領導人對文化教育交流的建議和贊同,加上孔子學院在德國的建立,將更有助于漢語和中國文化在德國各個地區(qū)的傳播。
五、???????? 結束語
2014年3月29日,習近平在柏林會見德國漢學家、孔子學院教師代表和學習漢語的學生代表,同他們就加強中德語言文化交流進行座談時說“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國際關系民主化的時代背景下,人與人溝通很重要,國與國合作很必要。溝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就是語言。一個國家文化的魅力、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過語言表達和傳遞。掌握一種語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國文化的鑰匙?!?/p>
由此可見,中德兩國都在積極地推動和促進兩國之間的交流與學習,德國的漢語熱潮仍會高漲。相信在國家的積極推動和人們的積極改進下,對外漢語教育在德國的發(fā)展前景一定更加燦爛輝煌。
參考文獻
[1] 王燕. 德國中學漢語教學知多少,中德人文交流網.
[2] 郭洋. 德國漢語教學發(fā)展迅速{EB/OL}.新華網,2014-3-25.
[3] 柴野. 訪德語區(qū)漢語教學協(xié)會會長、著名漢學家顧安達{N}.光明日報,2013-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