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世林
摘要: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研究是語文教學法研究的重點,也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具體要求。改變、優(yōu)化教學策略,轉(zhuǎn)變教學方式,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促進教師的專業(yè)化成長,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轉(zhuǎn)變觀念,精心備課,機智教學,構建真正意義上的高效課堂。
關鍵詞:教學策略 高效課堂 效率
隨著小學語文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在一系列改革措施中人們關注最多的是怎樣通過改革實現(xiàn)對學生的“減負增效”的問題。而要實現(xiàn)“減負增效”,真正地減輕學生負擔,最關鍵的是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把學生從低效、重復、機械、高負擔中解放出來,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高效率、高產(chǎn)出、低負擔的高效課堂,使課堂成為學生語文知識學習和語文素養(yǎng)養(yǎng)成的“主陣地”。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有更多的課余時間去提升個人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也能促進語文教師的專業(yè)化成長。
一、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在實際的班級中,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對知識的接受能力等各不相同,這是客觀存在的學生差異性,作為教師,不僅要能發(fā)現(xiàn)這些差異,更重要的是要去尊重這種個體差異,能根據(jù)這些差異,為學生量身打造適合其發(fā)展的教學策略,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因此,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之前的備課時,既要顧及大多數(shù)學生的較高要求,也要考慮到少數(shù)學生的較低目標,設計教學活動時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共同進步”的原則。讓每個學生都能站到自己認知的最高處,發(fā)揮自己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在老師的教學中能夠因自己的“材”,準確地接受教師的“教”,實現(xiàn)在能力等因素的差異下的相對共同進步。
二、以提高能力為目的設定目標,讓學生在目標達成中實現(xiàn)收獲
高效的教學目標設計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和條件,是教學活動的落腳點和依據(jù),是教學活動的核心所在。
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實際能力,側重于設計鍛煉學生能力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目標的達成中有“獲得感”“成就感”,積極參與目標的實施,圍繞教師的設計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其次要明白通過教學目標的設定和課堂教學要讓學生達到什么樣的能力,根據(jù)這一方向去確定教學內(nèi)容和設計目標,使所有既定目標都有能力訓練的維度和導向性,把目標高度和學生能力目標的高度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再次要選擇易于為學生所接受的教學方法,學法決定教法,思考怎樣教的前提是思考學生怎樣去學。當然,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既要依據(jù)文本的內(nèi)容,又要遵循課標的要求,但最主要的還是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fā),落實到學生的實際能力和需要達到的能力上來,把提高學生的能力作為課堂教學的根本目標之一。
例如:設計《慈母情深》教學目標之初,我設計的目標是:通過課文的描述,感受母親對兒子的愛。顯然,這樣的問題不僅空泛,而且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不具體,沒有針對性,學生的真實能力沒有辦法體現(xiàn)。經(jīng)過一番思考后,我將其改為:抓住母親的外貌、動作、語言等描寫,感受母愛無私和偉大。這樣一來,目標具體化了,能力目標也明確了,學生不僅能通過文中具體的描寫,感受到母親的無私和對兒子深深的愛,還能學會運用這些描寫方法去寫自己熟悉的人,對寫作方法有了新的認知,寫作能力也有了提高。
三、以減輕學生負擔為目的使用教材,凸顯教材的范例作用
減輕學生負擔的先決條件是提高教學效率。換言之,判斷一節(jié)課是否高效,一種比較有效的檢驗辦法就是看其能否減輕學生的負擔。高效課堂不僅體現(xiàn)在教學質(zhì)量上,還體現(xiàn)在老師對教材的處理上。首先,要弄清課文入選教材的背景或者意圖,切合實際地“活”用課文。在認真吃透教材,了解教材的內(nèi)容、要求和特點的情況下,對文本有整體客觀的認識,把教材的編定意圖與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有機地結合起來,從學生的能力人手,或“刪”,或“減”,或“改”,使之不僅成為教師教和學生學的范本,更成為學生課堂上樂學的對象,成為課堂外能力延伸的“源泉”。例如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搭石》一文,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很難理解什么是搭石,因而他們對村民們?yōu)樗酥氲拇緲闫焚|(zhì)的感受就不夠準確,這種美德也很難潛移默化地融入學生的思想之中。我在實際教學中,選擇了一篇描寫城里一位退休老人義務植樹和維護公園樹木的文章-《老人與樹》,老人的美德之光瞬間照亮孩子們的心房。隨后以此文對比《搭石》教學,學生自然心領神會。
其次,對教材進行重組和延伸。語文課本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個例子,是語文“課程標準”的一種具體的載體。教材使用效率的高低,直接決定著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對教材進行拓展和增補,就是一種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行之有效的辦法。它不僅改變了語文課堂“一本書”的老傳統(tǒng),還為語文課堂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教學的時間沒有變化,但是學生的學習興趣卻極大地提高了,閱讀的視野也拓寬了,閱讀能力也在“潤物細無聲”中提升了。因此,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預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交換閱讀自己課前查找或收集的與課文相關聯(lián)的文章,也可以閱讀老師課前整理、補充的文章。這種“淡化”教材選文,拓展閱讀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的容量“明減實增”,且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語文課本,不僅是語文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一種有效手段。它促進語文教學向著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轉(zhuǎn)變,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較大的發(fā)揮空間,主體性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從而最大化地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
四、設計高效的問題,實現(xiàn)高效課堂
語文課堂提問不僅是一種教學策略,更是一門藝術。問題多與少、目的性強與弱等,將直接關系到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是否有效,能否達到高效。有效的問題,或者說高效的問題,是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重要條件之一。
首先,教師所提的每個問題都應具有導向性。我們所提的每一個問題,最終都要指向備課時設計的某一個目標,通過提問與回答,讓學生的知識達到內(nèi)化并實現(xiàn)語文素養(yǎng)的最大化提升,從而達成教學目標。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感悟父親的堅持、艱難和偉大,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請大家畫出文中描寫父親外貌的句子,并說說你從這樣的描寫中感受到了什么。學生從父親的外貌描寫中很快就獲得了具體感受。其次,設置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梯度。教學目標的達成,往往不是拋出一兩個問題,學生回答完后就能實現(xiàn)的。多數(shù)情況下,一個目標的突破與完成需要一系列巧妙問題的精心設計,循序漸進地把一個個問題解決掉后,才能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讓學生在“山重水復疑無路”中有所領悟,最終實現(xiàn)“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課堂教學效果。同樣是<地震中的父與子》,為了繼續(xù)讓學生感受父親的堅持、艱難和對兒子的愛,我設計這樣三個問題:1.大家默讀課文第12自然段,邊讀邊想,文中哪個字、哪個詞深深地打動你的心?2.父親此時此刻已經(jīng)挖了36小時,可是作者為什么不直接寫挖了36小時,而是這樣強調(diào)時間的進程呢?3.是什么支撐著父親這36小時的苦苦挖掘呢?學生由“挖”人手,通過思考,目標問題一步步如下樓梯一樣順利解決。再次,問題的設置要有一個明確的“抓手”。學習課文的一個根本方法就是讓學生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去理解課文,學生在理解時能否抓住關鍵詞,將直接影響學生能否理解透句子,進而理解文章的內(nèi)涵。因此,我們在設計問題時,要給學生預設一些“文眼”,讓學生在理解問題時有個抓手,找準方向,學生只有抓住了問題的核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實現(xiàn)“百發(fā)百中”。
綜上所述,高效課堂的研究已出現(xiàn)“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各種有效的教學策略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作用已然彰顯,它正在改變著我們的語文課堂。優(yōu)化教學策略,合理運用教學策略,對于高效語文課堂的構建來說也算是“一枝紅杏”,但是“這枝紅杏”能否招來滿園春色,還需更多教師來“培育”和更長的時間來“管理”。
參考文獻:
[l]李敏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55個細節(jié)[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3]李炳亭.高效課堂22條[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陸晨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