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明 蔣亮
摘要:“自學+”的課堂模式遵循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本質需求。學生基于問題情境,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并借助于多元反饋,促進學習任務的完成和目標的達成。在此過程中,學生培養(yǎng)了學習所需的關鍵能力,發(fā)展了成長所需的必備品格。
關鍵詞:問題情境 合作探究
多元反饋 “自學+”
一、課堂價值: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習:財富蘊藏其中》提出的“學會認知”包含了對學習能力的要求。美國“21世紀學習體系”中也提出了“學習與創(chuàng)新素養(yǎng)”。我國北京師范大學林崇德教授團隊研制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中也把“學會學習”列為一項素養(yǎng)。由此可見,學習能力這個傳統(tǒng)的命題在新時代中仍然受到重視。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本質、過程、規(guī)律和價值進行深入探究,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實現(xiàn)培養(yǎng)具有自主學習能力且適應社會發(fā)展的獨立的人這一教育宗旨。
二、學習的實質:“自學+”下的合作探究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的實質就是自我建構意義的心理過程。作為意義建構的前提,問題始終充當著“先行組織者”的身份,無論是提出問題還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問題情境始終是促進學生啟動學習的驅動力、深入學習的原動力。認知心理學認為,探究作為人類一種本能需求,是思維的核心屬性之一,刨根問底是人的先天因子,支撐人的認知向前發(fā)展的原動力也正是認知本身的探究取向,而這正契合了學生學習過程中“自學化”的心理傾向和心理訴求。同時,社會心理學認為,人有自我表現(xiàn)的社會情感需求,這種社會情感的需求包括對話、分享、互惠、贊同、實現(xiàn)等,這兩種需求的疊加構成了人的核心學習力。
借助于多元反饋,人的認知系統(tǒng)在問題情境中得到發(fā)展,是一種“私人探路”和“自覺問診”的過程。以合作探究為核心,構成了如圖1所示的“自主學習”路徑,它反映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整個心理過程。
三、課堂模式:問題情境·合作探究·多元反饋
問題情境:問題是學習的心臟,教師要做問題的設計師,將教學目標問題化,問題能力化,能力層次化,為學生的自主學習鋪平道路,為學生自學提供機會和綠色通道。教師的問題要有梯度,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做到既有利于學生個性化學習,又為學生的自主探究指明方向。
合作探究:布魯姆掌握學習理論認為:只要給予足夠的時間和適當的教學,幾乎所有的學生對幾乎所有的內容都能達到掌握的程度。學生可選擇與自我內省式對話,與學材參閱性對話,與教師求解式對話等學習方式。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的定位是學生探究的引導者和促進者。
若學生的思維發(fā)生斷層,往往是某一關鍵學生想不到,這時教師就要當好引導者,適時予以啟發(fā)和點撥。若學生的認知結構與文本發(fā)生矛盾,則往往是學生的思維和認知不足,這時教師需要以“促進式教學”策略,助學生重新開辟探究之路。
促進式教學策略,筆者歸納為溫舊知、生活鏈、實踐圈、智慧樹、媒介包和導學案六種(如圖2)。其中溫舊知主要是因學生的“前知”較為薄弱,要幫助學生精準“補差”;生活鏈主要是將生活知識滲透到學習中,讓學生向生活借力,尋求生活感悟;智慧樹主要用于數理學科中,用圖示、圖例或類比的簡易案例作示例,并讓學生將其遷移到問題探究中,從而打開思路,在歸納、遷移、類比中提高能力;實踐圈是在實踐中建構知識,在實踐運用中獲得學習體驗;媒體包是利用信息技術強大的可視化、顯性化特征,讓學生穿過思維的“封鎖線”,到達理解、領悟的目的;導學案幫助學生掌握教材內容,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建構知識的重要媒介。
多元反饋: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多元反饋是“自學+”的必要環(huán)節(jié),是意義生成和價值共享的過程,是學生獲得自我認可和他人認可的情感體驗過程。毫無疑問,學生需要在與同伴、教師的合作中吸取反饋意見,從而在反思中內化知識,形成能力。在多元反饋中,班級的整體學習實現(xiàn)了優(yōu)勢互補的態(tài)勢。
美國當代教育家唐納德·舍恩主張:“現(xiàn)代的專家應以‘活動過程的省察’為原理的‘反思性實踐’去替代以往的專家以‘科學技術的合理運用’為原理的‘技術性實踐’?!苯處熞詭熒g的多元反饋為鏡鑒,反思學生的學習水平、個體學習風格以及自主學習策略,從而為下一步的教學和作業(yè)設計提供參照。
四、課堂展望:促進學生發(fā)展
1.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始于獨學,終于獨學。課堂應由師本課堂、生本課堂向“自本”課堂轉變?!白詫W+”的課堂指向每個學生的自主學習,重心更加下移,“自學+”課堂將有效放大教師和學生作為學習者的特征,使教師和學生在面對學習這一共同使命時保持同向性和一致性。
2.合作探究要指向內在需求?!白詫W+”課堂中,學生需要先進行自主學習,然后對自主學習的成果、結果和情感進行合作、交流、反饋,促進知識的內化和吸收,這個學習過程遵循了從個體獨學到群體合學再到個體內化的規(guī)律。
3.教和學要構建包容關系。課堂中學生的學習結果是多元的,教師既要包容學生的學習風格差異,也要包容學生學習的“快慢差異”,既收獲了學生當堂學習的成果,也收獲了學習過程帶來的過程價值,因而對學生的整體表現(xiàn)也毫無疑問持包容態(tài)度。這體現(xiàn)了立德樹人,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課程目標。
參考文獻:
[l]呂水庚,張五芳,張俊.做學生學習力的“促進者”[J].上海教育科研,2016(10):55 59.
[2]李暉,盧仲衡自學輔導教學模式述評[J].課程,教材.教法,2016(8):114 - 121.
[3]顧明遠.教育大辭典(簡便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86.
責任編輯:黃大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