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霞
【摘要】常識技能課程地位“邊緣”化,根深蒂固的“主副課”情結(jié)需拔除,在作為所謂“副課”的信息技術(shù)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一直在思索,逐漸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增負”增效。教師可以從自學、自我、自信、自律四個層面,有目的、有計劃地“增負”?!敖獭笔菫榱恕安唤獭?,“增負”是“潤物細無聲”的藝術(shù)?!霸觥笔怯弥腔蹖ふ摇皽p”的捷徑,達成事半功倍的課堂教學。
【關鍵詞】先學后教 分層分組 增負 無人監(jiān)考
“不留作業(yè)”“不考試”“取消百分制”……教育部下發(fā)《小學生減負十條規(guī)定》征求意見稿里,這些晃眼的詞語,讓為小學生“減負”成為中國社會熱議的話題。很多人錯誤地解讀了這些規(guī)定。于是出現(xiàn)了減了學校的“副”,增了學生的“負”,增了社會輔導機構(gòu)的“富”,增了家長的“付”的怪現(xiàn)象?,F(xiàn)實的“骨感”替代了理想的“豐滿”。常識技能課程往往處于“邊緣”地位,形同雞肋,常被學生戲稱為“放松課”,學生、家長重“主課”,輕“副課”的現(xiàn)象已司空見慣。
近年來國家大力推行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滿足學生接受更公平和更高質(zhì)量教育的期盼,讓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而根深蒂固的“主副課”情結(jié)如何拔除,如何在學習中淡化“主副課”,讓“副課”得到其應有的“尊嚴”?不僅僅是國家、學校應該注意的問題,更是教師的責任與擔當。小學信息技術(shù)課該怎么上?教學過程中,筆者不斷摸索、時刻反思、及時調(diào)整,漸漸地有了新思路,并做了大膽嘗試,也摸索出了較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增負”增效。
一、先學后教的“錯誤增負”課堂
剛開始,筆者是面面俱到地講解,不厭其煩地演示,總擔心學生不能理解、操作失誤。然而學生似乎并不領情,回敬筆者的是心不在焉聽課,應付了事的練習。至于學生掌握情況筆者卻一無所知,這該如何是好呢?
冥思中,筆者想到小學生對于未知的事物都抱有強烈的好奇心,為何不讓學生自行探索呢?于是筆者開始嘗試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堂上先明確學習任務并提出相關要求,讓學生帶著問題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進行思考,這樣放手讓他們充分自學,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被調(diào)動起來。學生借助學習平臺、網(wǎng)上搜索、書籍資料、嘗試操作,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學后存在的疑難問題,筆者就這些問題進行有效的講解。這即是所謂的“先學后教”。
“先學后教”在實施過程中也出現(xiàn)過問題。如書上的有些操作內(nèi)容沒有詳細的例子,不易看懂。學生的自學錯誤率特別高,回答問題也是漏洞百出。心理學家蓋耶認為:“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有成效的學習時刻?!币苍S這就是課堂“錯誤”的魅力所在。筆者利用“任務卡”化繁為簡,讓學生在錯誤后幡然醒悟。在課堂上,筆者也故意“忘記”關鍵的步驟、操作,在易錯點出現(xiàn)“常識性的錯誤”。當然這就需要教師儲備自己的“錯誤小金庫”,在課堂上頗具匠心、小題大做,讓學生正確認識錯誤,讓錯誤在課堂中展現(xiàn)出它真實的魅力。這些“錯誤”總?cè)堑脗€別學生邊回答邊笑話筆者的“健忘”,但筆者分明看出他們成功時的得意。當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可以制造問題,并會解決問題時,感到十分欣慰。這樣的課堂與一般的課堂相比,學生的課堂參與時間大大增加,課堂學習看似在“增負”,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卻在慢慢復蘇。
本學期剛開學,筆者就告知六年級學生要做“畢業(yè)設計”——用LOGO語言編程繪制“美麗的校園”。之前學生們從未嘗試過如此長時間、大跨度的操作任務,紛紛搖頭。筆者一放手、二鼓勵、三點撥,小設計師們拿出自己的規(guī)劃設計,并在“設計圖紙”上簽名,而后歷經(jīng)布局調(diào)整、初稿制定、步長規(guī)劃、細節(jié)調(diào)整、分步任務以及最終的調(diào)用組合,當一幅幅形態(tài)各異的“美麗校園”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時,學生的自豪溢于言表,筆者也由衷感受到了那份自豪與滿足。
學生有步驟的學習,教師有計劃的放手,有節(jié)制的“增負”,這樣信息技術(shù)課堂的良性循環(huán)就可逐漸形成。
二、小組合作的“分層增負”課堂
現(xiàn)在我們學校學生人均一臺電腦的需求一時很難解決,這就導致課堂上學生展示面窄、發(fā)言率低。有限的空間留給學生學習、探索、展示的機會都極其有限,但學生需要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這個平臺在哪里呢?多次的磨合后筆者找到了這樣的平臺,把同一時間單一個體的利用變?yōu)槎嘣獋€體的小組學習,對學生進行分層是教學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每個學期筆者都對學生“把脈確診”,綜合其個性心理特征、學習動機、興趣、習慣、接受知識的能力和基礎程度等各方面情況將全班學生劃分為A、B、C、D、E、F、G七個不同層次,并搭配成活動小組。
筆者從實際出發(fā),制定出了符合學生實際水平的教學計劃和任務。學習任務也從原來的三層任務細化至七層。每次任務完成,小組長都會記錄統(tǒng)計。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操作,學生完成率從46%提升至92%,學生的自信心大大增強。分層學習讓每個學生都保有尊嚴與信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享有平等的學習機會,并學有所獲。
在一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小組分層有一個優(yōu)勢,就是幾乎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在小組中展示、互動。筆者在小組內(nèi)部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每個學生都可以在這個小組中最大限度地發(fā)掘自己、展示自己、修煉自己。
為了讓小組制更加的“名副其實”,筆者進行了科學的安排。按實際情況筆者設立了四個獎項:(1)“團隊合作獎”(評判標準:小組完成任務的速度與解決問題的準確性,在小組任務卡上記錄標志:“■”)。(2)“智慧創(chuàng)意獎”(評判標準:任務創(chuàng)意的新穎程度,在小組任務卡上記錄標志:“▲”)。獎勵實行分配到每組,而“獎品”是派一位代表“獨享”一臺電腦,這樣既解決了計算機分配的難題,又加強了學生的團隊意識。(3)“今日進步獎”(評判標準:與自己比較,其他同學的進步程度;小組任務卡上記錄標志:“■”)。(4)“特別貢獻獎”(評判標準:找到比老師更加簡單的方法,或者挑出課堂上的“小錯誤”;小組任務卡上記錄標志:“★”)?!敖袢者M步獎”與“特別貢獻獎”是有獎勵時間限制的,受到獎勵的學生可以玩5分鐘學習平臺上的智慧小游戲,使得每堂課上學生興趣濃、參與度高。筆者的“隊長輪換制”,更讓那些羞于表現(xiàn)的學生都可以在小組中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
有計劃、有目的“增負”,“增”是用智慧尋找“減”的捷徑,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是為了不教,“增負”是“潤物細無聲”的藝術(shù)。
三、能者為師的“收徒增負”課堂
在新課程理念下,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管理。為了發(fā)揮學生的特長,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筆者在課堂中嘗試指導優(yōu)秀學生作為小老師,帶動全體學生學習,已經(jīng)成為日益普遍的現(xiàn)象。其實每個學生都有他的優(yōu)勢,合理利用這些讓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充分展現(xiàn)自己,于是筆者根據(jù)實際,培養(yǎng)出各具特色的小助手、大助教。
就年級而言,三四年級的學生,大多都會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提問題時,學生們是你未唱罷他已登臺,看似踴躍,但提出的問題都大同小異,沒有新意。外露、沖動、積極、毫無顧忌,不論對否都想嘗試,課堂氣氛活躍無比,但實質(zhì)效果甚微。故筆者選組內(nèi)完成任務最快、最準確的學生當小老師,表現(xiàn)力強的學生擔任發(fā)言人,沉著冷靜的學生擔任總指揮并作最終總結(jié)性發(fā)言,讓他們?nèi)巳藚⑴c,各盡所能。五六年級學生,其課堂表現(xiàn)有一定的分寸和顧忌,不太會輕易地胡亂操作,會細心觀察后再練習。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有75%的學生低年級時表現(xiàn)欲較強烈,而37%的學生進入中高年級后表現(xiàn)欲則逐漸減弱。尤其是女生隨著年齡增加漸漸羞澀起來,有43%的女學生低年級時表現(xiàn)欲較強,29%的女學生進入中高年級后表現(xiàn)欲開始慢慢減弱。小組內(nèi)的小老師已無法調(diào)動學生們的積極性,筆者就采用“全班大挪移”“我們來當小老師”等活動充分調(diào)動學生們的積極性。
從性格上來看,外向型的學生,在課中常常表現(xiàn)為活潑好動,大膽積極,其表現(xiàn)欲就顯得外露、主動、強烈,容易被察覺,他們往往愿意積極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與老師進行探討。對于這樣的學生,筆者會安排他們擔任“指導小老師”,讓他們的熱情感染到每個學生。內(nèi)向型的學生,其表現(xiàn)欲就顯得隱蔽,他們經(jīng)常是課上的“乖學生”,安靜、專注,有時整堂課都不舉一次手,不說一個字,仿佛“旁觀者”,這樣的學生容易被老師忽略,但筆者反而會讓他們擔任“技術(shù)講解員”,讓他們從“無語”的操作中逐漸能夠完整、清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見解。這樣既可讓外向型學生學會合作,樂于指導;也能使內(nèi)向型學生大膽參與,勇于展示。
每個學生都有自我表現(xiàn)欲,特別是在家人或知識技能比自己弱的人面前,就會顯得自信,表現(xiàn)得更好,甚至“超常發(fā)揮”。所以筆者鼓勵學生招收“小徒弟”,“小徒弟”可以是家人,也可以是其他同學等。如六年級的徐鈺雯就曾指導三年級學生獲得“電腦科技幻想畫”二等獎。如此“增負”不僅滿足了學生的表現(xiàn)欲望,也提高了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更有利于教師的教學。當有家長找到筆者說:孩子覺得課本上的知識遠遠不夠,想向課外拓展延伸。筆者被如此主動的“增負”熱情打動了,而這樣的“增負”情節(jié)比比皆是,信息技術(shù)在課外依然充滿活力。
四、比較測試的“無人增負”課堂
知識掌握程度的檢查一直是所有信息老師的心病。怎么及時準確地為學生們“把脈”,對課程進行調(diào)整呢?
信息技術(shù)課并沒有最終考試,平常的任務小測試也有別于常規(guī)考試,不橫向比他人,只縱向比自己,通過測試,學生可以判斷自己進步與否。學生利用信息技術(shù)教學平臺,進行各項操作測試。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專屬賬號,測試的等級是根據(jù)上次測試的成績自動配置,如打字測試,學生可以選擇二三個不同內(nèi)容、不同形式的測試題目,打字的時間、速度、正確率學生自己當場就可以查詢。幾分鐘簡單的測試,既讓老師了解到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又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六年級快畢業(yè)時,當筆者拿學生的畢業(yè)作品與他們第一次的任務記錄進行對比時,學生都會心地笑了,因為那進步是顯而易見的。
除了每次的課前小測試外,每五周我們都會有一次十五分鐘的自我檢測,但總會有學生趁老師不備做些“小動作”,而我則將計就計,采用無人監(jiān)考的辦法來考驗他們。這于學生是挑戰(zhàn),于我則是新體驗。起初,沒有約束的時候有些學生還真會有“蠢蠢欲動”的念頭,就連“精英”們也有那種想對答案的沖動,究其原因是分數(shù)、排名在作怪。所以筆者采取了三個措施:⑴取消分數(shù)制,以“進步”累積為評判標準,如果作弊,下次“進步點”反而會下降;⑵選擇考試形式,學生可以申請有人監(jiān)考或無人監(jiān)考;⑶簽訂誠信公約:公約上明示,知識技能掌握不好,沒有處罰;如果作弊,誠信度將下降,會有處罰。學生在班級的誠信公約上簽名,這樣他們就有一種自身壓力和強烈的班級榮譽感,思想上自然“增負”不少。學生全部選擇在誠信公約上簽名,到目前為止,沒有一例違約事件發(fā)生。無人監(jiān)考,蘊含著教育學中最根本、最起碼,然而很久以來恰恰被不少人遺忘了的思想——那就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學生對知識掌握的速度、程度其實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們對知識的尊重。體現(xiàn)了師生之間的相互尊重和信任,無人監(jiān)考是這種尊重的升華。學生的思想看似“增負”了,但他們的人格都成長了。
筆者認為只有尊重、自主、自信、開放的課堂才是“增負”的課堂,是真正意義上的“減負”學習。智慧的教師要善于駕馭課堂“增負”,從尷尬中捕捉契機,化平庸為精彩,化腐朽為神奇,讓學生擁有“驀然回首”的欣喜發(fā)現(xiàn),“柳暗花明”的意外收獲,“心有靈犀”的和諧共鳴,從而奏出一曲和諧的課堂主旋律。
【參考文獻】
[1]陶行知.中國教育改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鄧志偉.個性化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林華民.做一流的教學能手:特級教師林華民的108個教學主張[M].北京:朝華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