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嵐
摘 要:習語是語言使用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固定表達方式,其具有非常濃厚的名族色彩,也正是由于其高文化含量的特性使其成為翻譯的難點。因此,研究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其翻譯方式具有現(xiàn)實意義,為了確保譯文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保持形式與內(nèi)容上與原文相對應,應采用一定的翻譯技巧,從而使翻譯傳神達意。
關鍵詞:習語;文化;翻譯
世界上每一種語言均有其固定的習語,這是語言在長期使用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特殊的語言表達方式。對于習語的定義,許多語言學家都曾定義過,在《牛津高階英語詞典》中將習語定義為:一組詞的意思區(qū)別于單個詞詞義的組合。習語具有生動、精辟、寓意深刻等特點。習語是文化的載體,也是語言的精華。習語使用恰當可以很好地增強語言表現(xiàn)力,具有錦上添花的效果。為了能夠?qū)⒚耖g的習語流傳下去,大量的歷史典故、歇后語等往往被用一種巧妙的方式應用于寫作中。但各個民族及國家對于習語的表達方式存在較大差異,在翻譯中通常難以達到異曲同工的效果,這就是文化差異所致。
1 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
1.1 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
習語的產(chǎn)生往往與該國家或民族的生活及工作環(huán)境密切相關[1]。英國是一個被海洋包圍的國家,英國人長期在海上活動,其把大量與航海事業(yè)活動相關的詞語應用于日常生活中,從而產(chǎn)生了大量的習語。如all at sea(茫然不知、迷惑);go by the board(被忽視);smooth sailing(一帆風順);go with the stream(隨波逐流)等等。而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以農(nóng)業(yè)為生,與農(nóng)業(yè)相關的大多數(shù)習語都是人們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長期積累而來的。如順藤摸瓜(to follow the vine to get the melon)、種豆得豆(as you sow,as you reap)等等。這些成語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活動密切相關,這種大陸文化與海洋文化具有鮮明的對比,而這也就是習語的地理環(huán)境差異。
1.2 宗教信仰的差異
宗教信仰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于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的各方面均有重要影響。英漢習語的差異也能很好地反映出中西方宗教差異。中國的主流宗教是佛教,在漢語中有“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立地成佛”、“借花獻佛”等與佛教有關的成語。而西方國家多數(shù)信仰基督教,因此,在英語中具有大量與其信奉的神“上帝(God)”有關。如“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成事在人、謀事在天)“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等等。不同信仰的民族其習語也有很大差異,如果對中西方宗教文化不夠了解,就很明白這些習語的含義。
1.3 歷史文化的差異
不同的民族其歷史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也不同,這也使各自的歷史文化差異較大。在韓語中的“天干地支”和“陰陽五行”,我們無法在英語文化中找到類似的概念。同時,英語中的“She is a cat”,我們不能將其理解為“她是一只貓”。在英漢語言中有許多的習語源于歷史事件及神話等,盡管這些習語從結構上來看相對簡單,但往往蘊含深厚的歷史文化。漢語的典故成語多出自神話故事、傳記典籍等,如“臥薪嘗膽”、“精衛(wèi)填?!?、“刻舟求劍”等等。而英語的典故多來自于民間傳說、希臘羅馬神話及《伊索寓言》等,如look before you leap(三思后行)、A chilles' heel(致命的弱點)、a wolfin sheep’s clothing(披著羊皮的狼)等等。這些習語的意義深遠,不同的歷史事件所形成的習語也有很大差異,只有了解這些習語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掌握其含義。
1.4 風俗習慣的差異
英漢歷史背景的差異造就了不同的文化,風俗習慣往往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由生活習慣所產(chǎn)生的習語往往具有民族特色。這種差異很好地體現(xiàn)在狗的俗語上,在英語中帶狗的習語往往是褒義的,如a gay dog(快樂的人)、a lucky dog(幸運兒),但在漢語中帶狗的習語往往是貶義的,如“狗眼看人低”、“高級跳墻”等。此外,飲食習俗的差異也能體現(xiàn)習語的差異[2],英國人的飲食主要以面包、牛奶及黃油等食物為主,許多習語與這些食物有關,如“save one’s bacon”(擺脫困境)及“big cheese”(大人物)等等。而中國人的飲食以米、茶等為主,由此產(chǎn)生了“粗茶淡飯”及“家常便飯”等習語[3]。由此可見,同樣的事物在不同的文化下,其含義也有所不同。
2 英漢習語翻譯方法
由于中西方文化具有很大差異,而習語是文化的一種載體,習語翻譯一直是翻譯過程中的難點。在翻譯過程中往往要兼顧民族文化和讀者的接受程度,在翻譯效果上要求傳神達意及譯文與原文形式和內(nèi)容上的統(tǒng)一,從而能夠讓不同民族文化之間能夠很好地溝通。以下是目前英漢習語翻譯的主要方法。
2.1 直譯
直譯就是在翻譯習語的過程中,按照習語的字面意思進行翻譯,習語的特點是其整體意義并非是構成詞詞義的相加,盡管這種直譯方式可能并不符合習語的性質(zhì),但那些具有很強文化色彩及比喻形象突出的習語采用這種翻譯方式往往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直譯方式采用合適不僅可以很好地表達原文的形象及含義,還能讓人感到新鮮。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常被人翻譯成“條條大路通羅馬”,從而逐漸成為耳熟能詳?shù)乃渍Z。再如“crocodile tears”譯成“鱷魚的眼淚”,“armed to teeth”翻譯成“武裝到牙齒”等等。直譯是習語翻譯的常用方式,但使用這種方式進行翻譯的過程中應考慮讀者的理解能力,避免弄巧成拙。
2.2 意譯
在英漢習語中,有很多習語中所蘊含的信息往往難以通過直譯的方式表達出來,這些習語通常含有特殊的歷史、政治及地理等內(nèi)涵,當難以找到相對恰當?shù)脑~語進行翻譯的時候,可以考慮采用意譯。意譯法的不足之處在于可保留原文的基本意思,但很難保留文化信息?!皐hen in Rome,do as Romans do”,如果從字面意思進行翻譯,我們常翻譯為“在羅馬,像羅馬人一樣做”,這種翻譯方式讓人感覺很突兀,但如果翻譯成“入鄉(xiāng)隨俗”,這就非常符合漢語文化,使人們很好地理解。中西方在文化、歷史、宗教等方面具有很大差異,在歷史發(fā)展中各自形成的成語通常在語言形式和表達方式上各具特點,盡管很多習語在修辭手法的運用上具有類似之處,但文化背景的差異,造成其采用比喻的物體并不相同,對于“害群之馬”我們只能翻譯成“Black sheep”,而非“Black horse”。而也有一些比喻形象無法找到相應的比喻形象,而又無法采用直譯,此時可以考慮上下文進行意譯。如“no room to swing a cat”,如果直接翻譯成“沒有空間吊貓”,中國人可能會一頭霧水,不知所云,不得已只好翻譯成“空間狹小”,但這種意譯方式就破壞了原文的文化特色。
2.3 套譯
套譯是指直接采用漢語中的一些現(xiàn)成的習語進行翻譯,在漢語中,我們有時候可以找到就形象、風格及色彩與英文習語相對應的習語或成語。這種翻譯方式就語言意義和文化內(nèi)涵的角度來說是基本相等的[4]。如“spend money like dirt”翻譯成“揮金如土”;“to add fuel to the fire”翻譯成“火上澆油”、“castle in the air”翻譯成“空中樓閣”等等。這樣的翻譯方式讓人感覺很貼切,英文與漢語無論是在形象還是喻義上都是基本對等的,但研究發(fā)現(xiàn),這種能夠在另外一種語言中找到對等成語或習語進行翻譯的情況比較少,有時候套譯很好用,但這種翻譯方式應用相對有限。盡管可能看起來使對等的,但在很多情況下也是有明顯差異的,比如“pull someone’s leg”并不能翻譯為“拖后腿”,其意思其是是戲弄某人。
2.4 直譯與意譯結合
某些英漢習語具有很強的文化印記,如果想要在最大程度上表達出原文意思,從而盡可能保留其民族/文化特色,單純地采用直譯或意譯往往是無法實現(xiàn)的。這時可以考慮采用直譯與意譯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翻譯,盡管譯文可能并沒有原文那么簡潔,但卻能夠很好地彌補直譯無法達意、意譯難以傳神的缺陷。比如,“Achille’s heel”采用直譯的方式可以翻譯為“阿基里斯的腳后跟”,對于不了解希臘神話的人是無法理解其含義的,而如果在這種直譯的基礎上加上意譯,就能夠很好地表達其意思,其可以翻譯為“阿基里斯的腳后跟,致命的弱點”。又如“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對于不熟悉西方文學史的讀者,很難準確進行翻譯,因為這種西方文化在漢語文化中并不能找到對應體,Homer是指荷馬,由于其創(chuàng)造了多部偉大的作品,因此在西方文化中,Homer往往是指智慧超群的人,如果在成語后面加上“—Even the wise are not always free from error”,這樣不會存在理解問題了,可以翻譯為“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3 小結
翻譯是不同民族之間思想溝通和文化交流的過程,翻譯既要跨越語言障礙,同時也要跨越文化鴻溝。在英漢習語的翻譯過程中,由于涉及到文化背景的差異及表達習慣的不同,在進行翻譯過程中應了解習語中的社會文化,并選擇合適的翻譯方法,是翻譯得體的關鍵。在實際的習語翻譯過程中,要求從語言結構、文化差異等角度進行綜合考慮,在遵循翻譯原則的前提下,使譯文具有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既要達意,也要在最大程度上做到傳神。
參考文獻:
[1] 張瑜.論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和等值翻譯策略[J].海外英語(上),2016,24(12):154-155.
[2] 葛佳吟.英漢飲食習語的文化差異及其翻譯策略[J].寧波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19(3):96-98.
[3] 申衛(wèi)華.從英漢文化差異看英語習語的翻譯[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13(1):36-39.
[4] 王暉,李瑞敏.英漢文化差異與習語翻譯[J].劍南文學(下半月),2012,6(8):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