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柔剛
摘要:科技進步推動了社會發(fā)展,使人們進入了信息化時代,從而對媒體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媒體融合已經成為了必然趨勢,時政新聞是傳遞黨的方針、政策,呈現會議和領導活動的新聞,想要拓寬時政新聞的受眾范圍,就要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創(chuàng)新傳播傳播內容和方式,本文對媒體融合背景下如何提升時政新聞的傳播力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媒體融合;時政新聞;傳播力
一、媒體融合的含義和時政新聞報道的現狀
媒體融合從字面意思上來看就是將多種媒體融合在一起實現功能的統(tǒng)一。在信息化時代,媒體融合也是必然的發(fā)展趨勢,其真正的含義就是將不同媒介的形態(tài)進行融合,不管是傳播手段還是功能都可以進行融合,也是互聯網與傳統(tǒng)媒體進行整合與創(chuàng)新的表現形式。
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進步,互聯網的普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媒體形式,傳播的“寬度”“廣度”“深度”也在日益拓展。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人們大多通過雜志、報紙等紙質媒體了解時政新聞,然而在當今信息化發(fā)展迅速的時代下,傳統(tǒng)媒體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渴望通過便捷的途徑,看到更加貼近生活、更加親民的時政報道。因此,時政新聞應緊跟時代發(fā)展的腳步,從傳播的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創(chuàng)新,有效提升傳播力和感染力,這樣才能拓寬受眾范圍,實現可持續(xù)的發(fā)展。
二、當前吋政新聞報道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時政新聞報道的采編方式比較傳統(tǒng)。從目前的時政新聞報道來看,大多新聞記者只是依據自己的工作經驗從常見的新聞角度進行報道,而忽視了新聞真正的價值。不僅如此,目前時政新聞報道的主題基本上都是與黨委、政府或領導有關,與人民群眾生活相關的時政新聞內容較少。因此,目前的時政新聞雖然已經運用了媒體融合的模式,但是采編方式依然無法滿足受眾的需求。
其次,時政新聞本身的報道內容多是以會議或領導的講話內容為主。新聞記者有時一天需要去往多個地方采訪不同的會議和領導活動,即使是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寫出的稿件也沒有創(chuàng)新,報道內容太過于枯燥,沒有辦法吸引受眾的注意力,達不到拓展時政新聞受眾范圍目標。因此,在采訪寫作中,新聞記者應豐富時政新聞的報道內容,了解受眾的想法和興趣,依據他們的需求對時政新聞進行改進,這樣不僅能夠凸顯媒體融合背景下時政新聞的特色,對于提升時政新聞的傳播力也有很大的幫助。
最后,媒體融合背景下許多新聞記者對于政策和方針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表面,而沒有進行更深一步的探究,沒有達到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最好的效果。新聞記者在報道時政內容時,對會議或者領導講話內容沒有進行深挖其本質意義,就會使時政新聞的報道內容過于片面,就會導致受眾在觀看新聞時也不能了解其真正想要傳達的信息,因此,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應在客觀報道時政新聞的基礎上,不斷完善時政新聞的結構、挖掘時政新聞的深度,增強報道內容對公眾的引導力和傳播力。
三、媒體融合背景下提升時政新聞傳播力的有效途徑
(一)改變傳統(tǒng)呈現內容方式
新聞報道的種類有很多,而時政新聞主要報道的是黨和政府相關的重要新聞,是連接人民群眾與黨和政府的紐帶,直接引導著群眾思想的轉變。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時政新聞要改變傳統(tǒng)的寫作思路,順應新媒體的傳播方式和傳播特點,了解受眾的需求,創(chuàng)新時政新聞的內容,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從而提升時政新聞的傳播力。
時政新聞工作者在撰寫稿件的過程中,在客觀報道的基礎上可以加入一些主觀內容,使觀看者有親身體驗的感覺,文字的表達上也要盡可能生動活潑。同時,在信息化時代,新聞記者也可以利用各種各樣的多媒體手段,制作圖片和視頻,創(chuàng)新時政新聞的呈現形式。相對于文字來說,人民群眾更喜歡觀看圖片或視頻,這樣能增強新聞的“體驗感”,既方便群眾理解,又不顯得枯燥無味,更好地激起受眾欲望,從而拓寬受眾范圍。
例如,中央電視臺為了跟上時代的腳步,在融媒體背景下成立微視頻工作室,打造“快看”短視頻平臺,精心策劃微視頻生產等。在APEC會議期間,央視新聞客戶端推出時政微視頻專欄《V觀》,通過對新聞素材的加工制作避免與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焦點訪談》等時政節(jié)目播放相同的內容,經過重新剪輯,更適合人民群眾運用智能手機觀看,可以與其他時政節(jié)目進行互補,形成立體多元的傳播矩陣。同時,《V觀》還依托中央電視臺在時政新聞上的資源優(yōu)勢,給大眾呈現出獨家的時政畫面、重要的議程現場、領導人活動全程等等。在敘事方面,《V觀》也應用了豐富的敘事符號,人們通過觀看原生態(tài)的影像能直觀地感覺到現場的氛圍,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將時政新聞變得更生動鮮活、易感可知。
(二)突出重點抓住受眾眼球
人們在看新聞的過程中,第一眼就是關注新聞標題的內容,然后決定繼不繼續(xù)閱讀,因此如果新聞標題內容新穎,就會吸引人們進行閱讀,對于時政新聞來說也是一樣的。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時政新聞想要提升傳播力,在新聞的標題上就要注重創(chuàng)新,簡單明了,突出重點,同時要了解受眾的關注點,運用多種多樣的方式進行新聞的表達,吸引群眾的注意力,讓群眾有繼續(xù)讀下去的意愿。
傳統(tǒng)的時政新聞報道都是將新聞客觀、真實地反映出來,這雖然體現了新聞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卻讓群眾失去了閱讀的興趣,覺得內容枯燥無味,也理解不了新聞本質上想要傳遞給受眾的信息,從而無法拓寬時政新聞的受眾范圍。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時政新聞記者應該掌握受眾的關注點,尋找具有話題性并且與民生有關的時政新聞,同時在撰寫新聞的過程中,要注重標題的運用,采用有吸引力的標題,并且在內容上運用風趣的語言,讓人們感受到時政新聞也是“有趣”的,時政活動和領導的講話并不是高高在上的,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人關注時政新聞,提升時政新聞的傳播力。
例如,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人民日報》的傳播形式只是報紙,比較單一。在融媒體背景下,《人民日報》的記者主動拓寬了傳播領域,通過開設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手段,推出群眾喜聞樂見的貼近性新聞。新穎的標題、客觀的圖片和反映新聞真實情況的視頻廣泛吸引人們的注意力,讓受眾在茶余飯后瀏覽手機中,了解了黨和政府的最新動態(tài)和政策走向,很好地促進了時政新聞傳播力的提升。
(三)拓寬時政新聞報道領域
傳統(tǒng)媒體背景下,時政新聞的報道內容基本以會議以及領導活動為主。而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應該拓寬時政新聞的報道領域,將時政觀念樹立起來,把時政新聞的報道對象擴展到與時政相關的人或事物上,同時不斷豐富報道的內容,這樣才能夠吸引更多的群眾關注時政新聞,從而擴大時政新聞的輿論范圍。
時政新聞記者道時要選取最恰當的道角度,根據人民群眾的需求,從人民群眾的關注點出發(fā),對新聞進行有角度的報道。不僅如此,政府制定的新政策的實施也要通過時政新聞的報道體現出來,這些信息往往都具有權威性。因此,時政新聞記者要以更廣的視野,拓展時政報道領域,把握好新聞的發(fā)掘和跟蹤,既拓展新聞本身的實際價值,還幫助群眾更多更好地了解政策,從而獲取人民群眾的信任與喜愛。
四、結語
在信息化時代,媒體融合是必然的趨勢。時政新聞報道要積極順應這樣的趨勢,多角度發(fā)掘好新聞內容,全方位運用好多種媒體融合形式,不斷創(chuàng)新傳播方式方法,廣泛引起群眾對時政新聞的關注和喜愛,從而提升時政新聞的傳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