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宇
摘要:《和大人一起讀》是部編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新教材)中一個全新的欄目。這個欄目一問世就引起了各方的關注。部編本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語文課堂的拓展延伸,往家校合作學習延伸,往孩子的日常生活延伸?!逗痛笕艘黄鹱x》也是旨在于讓孩子平穩(wěn)過渡幼小銜接,激發(fā)孩子們的閱讀興趣。面對這樣的教學目標很多人會和我一樣產生疑惑:和誰讀?怎么讀?等種種問題。在此,筆者將自己對于這個欄目的理解以及操作建議以《剪窗花》為例與大家分享。
關鍵詞:民謠;新教材
部編義務教育小學語文中增添了一個全新的欄目——《和大人一起讀》。面對這個全新的欄目,很多人產生了疑惑:和誰讀?怎么讀?老師又該怎么開展教學?筆者將結合一上的《剪窗花》一課,淺談自己的看法。
1 什么是《和大人一起讀》
1.1 《和大人一起讀》是閱讀材料
一年級上冊《和大人一起讀》編排的8篇閱讀材料,都較好地體現了兒童主體論的選文標準,符合孩子的語言發(fā)展規(guī)律。其中的文章,兒歌民謠類有四篇:《誰會飛》《小兔子乖乖》《剪窗花》《春節(jié)童謠》。故事童話類四篇:《小鳥念書》《小松鼠找花生》《拔蘿卜》《猴子撈月亮》。這些文章題材豐富,能給兒童提供不同的精神滿足。如《小松鼠找花生》能滿足兒童的好奇心;《誰會飛》激發(fā)了孩子的求知欲;《剪窗花》《春節(jié)童謠》能讓加深孩子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和體驗;《猴子撈月亮》生動有趣,讓孩子們讀完還能回味無窮;《拔蘿卜》能讓孩子們結合兒歌,亦誦亦吟。這些生動有趣的材料,為培養(yǎng)幼小銜接時期兒童的閱讀興趣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1.2 《和大人一起讀》是閱讀方式
《和大人一起讀》中的大人是誰?不少人都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孩子的爸媽,高年級的哥哥姐姐,學校的老師,鄰居的阿姨,等等,這些都是“大人”。但是,筆者認為從孩子課外閱讀實施的客觀條件來看,多指孩子的爸媽。
通過和大人一起進行親子閱讀,孩子們潛移默化地學會了閱讀的一些方法:如遇到不認識的字詞,大人可以和孩子一起查字典,讀一讀拼音;在閱讀中遇到了難讀的句子,孩子出現斷句或者讀錯的現象,大人可以做好示范,幫助孩子理解句意并糾正;在閱讀之后孩子有不理解的問題,大人可以幫助孩子解惑,更可以和孩子一起查找資料,幫助他們擴充更多的知識。
2 如何《和大人一起讀》
在實踐中,老師們需要明確教材的編排意圖,適當地指導家長根據教材的文本特點積極有效地實施安排孩子的課外閱讀,讓孩子們領悟文化內涵和語言應用規(guī)律。筆者將以《剪窗花》為例,談談自己的看法。
民謠是我國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通過一代代人口耳相傳保存下來,是中華民族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有著形象的語言,跳躍的節(jié)奏,獨特的美感,鮮明的個性,讓孩子在感受語言文字的過程中,被吸引,被打動,從而激起孩子們的閱讀興趣,提高其閱讀品位,豐富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是孩子們不可或缺的精神營養(yǎng)品。因此,作為“大人”應該引導孩子們去感受民謠的語言美,體驗情感的真,激發(fā)閱讀中的趣。
2.1 會唱歌的文字——感受民謠的韻律美
民謠是一種語言,更是一種有節(jié)奏的語言,民謠,區(qū)別于其他文學作品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具有強烈的節(jié)奏感,節(jié)奏之于民謠,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民謠,閱讀的對象是兒童。他們更喜歡朗朗上口,音韻和諧,富有節(jié)奏感的文學作品,優(yōu)秀的兒童民謠應該是呼吸平穩(wěn),脈搏張弛有序,有強烈的節(jié)奏感,閱讀時讓人產生和諧快樂體驗。
2.1.1 我來讀,爸媽聽
《剪窗花》是一首民謠,因此在教學時,讓孩子感受到民謠的節(jié)奏,音韻顯得尤為重要。這時候的孩子已經學習完聲母和單韻母,其中課文中的“拿、我、花、喜、喳、只、雞、鴨、鯉魚、哦、個、娃娃”這些字詞孩子們已經能夠自己進行拼讀了,我們鼓勵孩子獨立嘗試拼讀。其中孩子們還沒有學過的復韻母拼讀,可以由老師或者爸媽拼讀給孩子聽,孩子跟讀。
2.1.2 爸媽讀,我來聽
在學習《剪窗花》的時候,筆者建議可以采用爸媽大聲讀的方式。大聲讀可以在親子之間開展,也可以面對整班或個別學生。大聲讀的讀書形式既培養(yǎng)了孩子們傾聽的習慣,也激發(fā)了他們自主閱讀的興趣。大聲讀時,其間加入孩子的猜測、表演、交流和討論。大聲讀是沒有任何技巧的,最高的技巧就是大人的熱情,你不用擔心自己的普通話不夠標準,音色不夠完美,朗讀不夠惟妙惟肖。只要讀了,孩子就會有收益。大人們對文字的熱愛,會通過自己的聲音和表情傳達給孩子。孩子在傾聽過程中感受到,《剪窗花》聽起來容易上口,又好記。爸媽在示范讀的時候,可以將韻腳“a”這個音讀得重一些,讓孩子更容易察覺,從而產生韻律感。
2.1.3 我和爸媽一起讀
在孩子的誦讀過程中,爸媽可以變換形式,和孩子們一起拍手讀、加上動作讀。在和孩子共讀中讀通字詞,讀通句子,直到讀背成誦。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始終是活動的主體,并通過“聽、讀、動、思”有良好收獲。
2.2 會微笑的文字——感受民謠的趣味美
富有生活情趣是民謠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尤其是寫給孩子的民謠,語言生動活潑,饒有趣味,它們從兒童的視角,來表現日常生活中的情趣。筆者認為,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這樣的情趣。
2.2.1 看圖讀窗花
“大人”:看圖說一說,你都看見了什么?
“孩子”:我看見了兩只喜鵲,梅花,還下雪呢。
“大人”:喜鵲在干嘛呀?
“孩子”:我覺得他們在枝頭聊天。
“大人”:他們聊天的聲音是怎么樣的呀?
“孩子”:嘰嘰喳喳的
“大人”:你還看見什么了?
“孩子”:我看見一個小朋友抱著一條很大的魚。
“大人”:這條魚的尾巴可真有意思,你發(fā)現了嗎?
“孩子”:它的尾巴是翹著的。
“大人”:是啊,它正在甩尾巴呢。
“孩子”:還有,還有!還木有小雞和小鴨子。
“大人”:是啊,我們看著圖一起讀一讀這首民謠吧。
2.2.2 動手剪窗花
讀了《剪窗花》之后,“大人”還可以引導孩子一起動手剪窗花,還可以引導孩子們認識到,剪窗花這一手藝背后蘊含的美好祝愿,將文本和生活聯系起來。孩子們還可以一邊剪一邊說。例如:
“大人”:小剪刀,手中拿。
“孩子”:我學奶奶剪窗花。
“大人”:剪梅花,剪雪花。
“孩子”:剪對喜鵲叫喳喳。
“大人”:喜鵲那是報喜的鳥,你猜它會來報什么喜呢?
“孩子”:說我又有進步了。
“大人”:剪只雞,剪只鴨。
“孩子”:剪條鯉魚搖尾巴。媽媽,為什么要剪鯉魚???
“大人”:鯉魚寓意是好運呀。大紅鯉魚誰來抱?
“孩子”:哦!再剪一個胖娃娃。
“大人”:這個胖娃娃就是你呀,是我們的小福娃,能給我們家?guī)砗眠\和祝福。
2.2.3 拓展學民謠
在這個基礎上,根據孩子的學情,采用一篇帶多篇的方式,適當拓展課外閱讀的素材。比如在學習完《剪窗花》這篇民謠之后,可以補充孩子喜聞樂見的民謠給孩子誦讀,拓展孩子的知識。例如:
《二月二》
正月十五湯圓子
二月驚蟄喂丸子
三月清明下種子
四月芒種栽秧子
五月端陽包粽子
六月天熱扇扇子
七月中旬樁谷子
八月十五殺鴨子
九月重陽揚谷子
十月小雪穿襖子
冬月天寒殺蝗子
臘月除夕吃餃子
又如《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數五九看垂柳,春打六九頭;
七九凍河開,八九雁兒來;
九九又一九,銀牛遍地走。
與此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和大人一起讀》 不同于日常的常規(guī)課,關注的不是通過學習,孩子認識了多少字、學習了多少新的知識、能夠表達多少語言。它關注的東西只有一個——培養(yǎng)兒童的閱讀興趣。任何功利性的學習要求,不但不能提升兒童的閱讀興趣,反而可能會扼殺他們讀書的興趣。所以,閱讀中,“大人”不要給孩子設定明確的學習任務,同時也要避免某些評判對兒童造成的可能的心理壓力,要保證兒童閱讀的積極性,讓他們在安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喜歡上閱讀。
2.3 會發(fā)光的文字——感受民謠的傳統(tǒng)美
剪窗花是古老的漢族節(jié)日習俗,新春佳節(jié)時,中國許多地區(qū)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漢族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根據這一點,在閱讀過程中,“大人”可以和孩子聊一聊,你還知道什么窗花也是承載著祝福的?例如:
“大人”:我們一起來看這些窗花,你發(fā)現了什么?
“孩子”:我發(fā)現他們都是紅色的呢。
“大人”:是啊,這是中國紅,象征著日子紅紅火火。所以,窗花一般在重要的節(jié)日用的。
“孩子”:那什么節(jié)日用怎樣的窗花呢?
“大人”:結婚的時候有喜字蘊含著“雙喜臨門”;過年的時候有福字,蘊含著福臨門;有時候門口還會貼著兩個童子,象征著財源滾滾。
此時,“大人”可以出示視頻,對比中外過年的時候不同的景象,中國人民在剪福字,貼窗花的時候,外國人民正在張貼圣誕老人的畫像。讓孩子感受到中外文化的差異,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習俗的獨一無二。
“大人”:那你還在什么時候剪過窗花???
“孩子”:我們六一兒童節(jié)的時候也會剪很多窗花貼在窗上。
“大人”:是的,這是我們對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我們現在還會有各色各樣的窗花,為了給節(jié)日添彩。
3 總結
《和大人一起讀》是一個需要家?;ハ嗯浜系倪^程。老師需要從家長那里得到反饋,家長需要從老師這里得到建議。與此同時,最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孩子的肯定,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興趣和閱讀信心,讓孩子逐漸形成主動閱讀的意識。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