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菊
運動能力是體能、機能、技能和心理能力等在身體活動中的綜合表現,是人類身體活動的基礎。高中學生運動能力發(fā)展的重點是發(fā)展體能、運用技能和提高運動認知,而學生運動能力的提升應從被動和主動兩方面進行。
一、開展適當合理的基本體能訓練
在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等文件精神中,建議每節(jié)課最好安排10分鐘左右的體能練習。在體能訓練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注重體能練習的手段和方法的豐富多樣、實用有趣
基本體能訓練的過程中,應避免單調、枯燥、乏味的體能練習,提高學生體能練習的興趣,可采用針對性的游戲或競賽、音樂或韻律活動、定向越野等新穎有趣的結對互助練習、教學比賽、拓展活動等方式。
2.注重體能訓練的全面性
動作技能的學習對練習者體能的要求進行了發(fā)展。為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并為掌握運動技能奠定良好基礎,使學生體能全面協調發(fā)展,在一般體能練習中,應盡量安排一些補償性體能練習。例如學習跳高,這對下肢和軀干的運動負荷較大,在體能練習盡量安排上肢運動練習或是提高心肺耐力和靈敏性等其他體能練習,促進學生體能協調和全面發(fā)展。
3.循序漸進合理分層教學,重視語言鼓勵,增強學生信心
我國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張“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從現在看來,其意就是承認差異、進行有差別的分層教學。教學中,關注學生體能發(fā)展的性別差異和個體差異,注重因材施教區(qū)別對待時,教師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逐步加大運動負荷,使學生的練習適應能力得到鍛煉和提升。需要注意的是,雖然要循序漸進地加大負荷,但是也不能超過學生身體和心理所能承受的最大負荷,尤其應創(chuàng)設有利于體能較弱的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體能練習的教學情境與活動,使學生體驗運動的成就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自身的體能水平。
4.掌握高中生身心特點,提高體能練習效果
高中生,自我意識開始發(fā)展,他們對自己身邊事物有一定見解,與此同時他們的自尊心、性格差異也慢慢增強,心理十分敏感,加上社會閱歷的增加及思維方式的變化很容易受外界的干擾。體能練習中應保證練習的強度和密度,多鼓勵、多表揚、樹榜樣,逐步形成比趕超的良好學習氛圍,培養(yǎng)學生不畏困難、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
5.巧妙靈活、因地制宜開展體能練習
體育教學中要巧妙地開發(fā)與利用各種器械和場地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如在練習背肌和手臂力量時,可能因學校場地資源的限制不能同時開展,那么在練習中可分組完成。一部分學生練習規(guī)定數量的引體向上,一部分學生練習雙杠臂屈伸,另一部分學生練習俯臥撐,完成規(guī)定數量之后小組之間進行輪換,這樣提高了時效性并解決了器材短缺的困難。體能練習時要根據季節(jié)和氣候等環(huán)境條件,因時、因地制宜地開展體能練習活動。
二、改變教學方式,提升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愛好,在愛好中提升體能
1.教學內容與情景化,增加教學內容趣味性
在體育教學時,要盡可能地將體育活動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做到深入淺出。這樣不僅抓住了體育活動的要點,還會讓體育活動趣味大增,便于學生進行體育活動。如投擲教學時,可以讓學生想象生活中的“拋擲紙飛機”的場景,抓住“拋擲”的要領,學生也就自然而然地規(guī)范了行為動作。再如設計接力賽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為接力賽緊張、刺激的氛圍注入趣味。教師可以讓學生假設“搬運物資”,學生通過接力傳送物資,這樣接力賽不再是鍛煉學生速度和反應能力的一項體育運動,也成了學生的一項生活游戲。所以,教師要盡可能地將體育教學內容和生活鏈接,讓學生抓住體育活動要領,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下進行體育鍛煉,增加學生的參與度。
2.課堂教學設疑問,體驗過程找答案
為了提高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能力,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體驗式教學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進行練習、思考和比較。如進行體育跑步時,蹲踞式起跑與站立式起跑有什么差別?讓學生體驗兩種起跑,通過體驗幫助學生逐步找到答案。
3.激發(fā)學生運動興趣,挖掘體育學習潛能
在體育教學中應避免采用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方式,注重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精化設計學習和活動情境,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促進學生體育興趣和愛好的產生,利用愛好提高學生體能。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合理運用學生獨立學習、小組學習、全班學習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也應避免教師講得多、學生練得少的狀況,要充分給予學生獨立、能動的學習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在做中學、做中思、做中樂,盡早地進行完整化、結構化的學習,形成豐富的、深刻的、個性化的運動體驗,真正實現“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的轉變,打造形式靈活多樣、學習充滿活力的體育與健康課堂的教學形態(tài)。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