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華
“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闭f到周恩來的詩,首先躍入人們腦海的就是這首壯懷激烈、催人奮進的詩。周恩來愛詩、寫詩、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
“道義爭擔敢息肩”
周恩來詩作生涯始于1914年,這年,16歲的周恩來創(chuàng)作了兩首《春日偶成》:
(一)極目青郊外,煙霾布正濃。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蹤。
(二)櫻花紅陌上,柳葉綠池邊。燕子聲聲里,相思又一年。
年輕的周恩來出手不凡,采取的是隱喻手法,表達了對當時封建軍閥政府和袁世凱獨裁統(tǒng)治的痛恨,對人民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周恩來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引用了周恩來好幾句詩,其中兩句是“險夷不變應嘗膽,道義爭擔敢息肩”,以此介紹了周恩來面對國家和人民困苦的錚錚誓言。此詩出自周恩來的《送蓬仙兄返里有感》,作于1916年。
《大江歌罷掉頭東》一詩是周恩來19歲時的作品。那是1917年夏,周恩來從南開中學畢業(yè),準備東渡日本求學,尋求革命真理,臨行前,他揮毫寫下了這首經(jīng)典。
“一線陽光穿云出”
周恩來對古體詩很熟悉,對現(xiàn)代詩也頗有研究。而且都是直面時代的新主題,胸懷國家和民族安危的大主題。
西北風呼呼響,冬天到了。出門雇輛人力車,車夫身上穿件棉袍。我穿著嫌冷,他穿著卻嫌累贅;脫下來放在我的腳上,我感謝他愛我,他感謝我助他方便。共同生活?活人的勞動!死人的享福!
這首題為《死人的享福》的詩,是周恩來1919年末的作品。此詩通過記述與人力車夫的偶然相遇,用質樸的語言,抒發(fā)了對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譴責了舊的吃人的制度和剝削。
在今天日本京都西北嵐山山麓的龜山公園里,有一個高達2.4米的周恩來詩碑,碑的正面鐫刻著廖承志書寫的周恩來著名詩篇《雨中嵐山》:
(節(jié)選)瀟瀟雨,霧霧濃;一線陽光穿云出,愈見姣妍。人間的萬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見到一點光明,真愈覺姣妍。
1919年4月,周恩來在從日本回國途中,游覽了京都,寫下這首現(xiàn)代詩,借景生情,抒發(fā)了看到馬克思主義“一線陽光”的喜悅,也表達了振興中華的壯志希冀。
“夢想那赤色的旗兒飛揚”
1922年初,黃愛在組織領導長沙紡織工人大罷工中被殺害。黃愛曾在天津加入過周恩來的覺悟社,是周恩來的同志好友。消息傳來,正在歐洲倫敦的周恩來悲憤交加,揮毫賦詩《生別死離》,以詩聲討反動軍閥,悼念同志好友:
? (節(jié)選)沒有耕耘,哪來收獲?沒播革命的種子,卻盼共產花開!夢想那赤色的旗兒飛揚,卻不用血來染它,天下哪有這類便宜事?
? 周恩來在寫給國內朋友的一封信中把這首詩介紹給他們,并直抒胸臆,“亡友噩耗傳來,反而更堅定了我對共產主義的信仰……我堅信我會讓他的死更有價值!”
“仍感不能成詩,遂以告廢”
周恩來的詩大多是年輕時候創(chuàng)作的,建國后,日理萬機的他,詩興猶在,但無睱顧及?,F(xiàn)在能查到的只有1958年10月31日寫的一首詩:
? 粉身碎骨英雄氣,百煉千錘斗士風。走石飛沙留俠跡,上天入地建奇功。
? 此詩背景是兩件大事,一是鄭振鐸因飛機失事而遇難,二是志愿軍全部勝利回國。一悲一喜,周恩來心情復雜,便提筆寫下這首詩。
? 此詩本計劃刊發(fā)于《人民日報》上,但在發(fā)表的前一天晚上,周恩來直接打電話給《人民日報》總編輯吳冷西,說“先不發(fā)表了”。至于原因,周恩來寫給鄧穎超的一封信中說,有感于志愿軍感人戰(zhàn)績,又臨鄭振鐸、蔡樹藩等遇難烈士大會前夕,“思潮起伏,不能成寐,因成歪詩一首,送給陳總(陳毅)校正,仍感不能成詩,遂以告廢。”
? 一個自我“告廢”,體現(xiàn)了周恩來詩歌創(chuàng)作的嚴謹、認真。
(摘自《文史精華》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