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仁崗
【摘 ?要】頑固性咳嗽,多見于感冒之后,以咳嗽癥狀重,持續(xù)時間長,治療效果不理想為特點。其多因外感失治、誤治,從而導致風寒閉肺、痰濁阻肺,肺失宣降,肺氣上逆而成,治療宜宣散與潤養(yǎng)并施,止嗽散為常用方劑。
【關(guān)鍵詞】止嗽散;頑固性咳嗽;加減運用
【中圖分類號】R15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5-0076-01
頑固性咳嗽是咳嗽的一種特殊表現(xiàn)形式,其特點是咳嗽癥狀較重而且持續(xù)時間較長,治療效果不理想,頑固難愈。多見于感冒之后,為臨床常見病,同時也是臨床疑難病。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此種咳嗽的發(fā)病機制可能與細菌、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等病原體作為變應(yīng)原引起氣道變應(yīng)性炎癥等因素有關(guān)。常用的鎮(zhèn)咳藥、抗組胺藥等臨床治療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
1 臨床表現(xiàn)
咳嗽持續(xù)時間半個月到2個月,甚至多達數(shù)月,多見干咳或陣發(fā)性嗆咳,有的白天咳嗽癥狀明顯,而較多病例的咳嗽則發(fā)生在夜間或清晨。如有咯痰,多為白色粘液樣痰,且難以咳出,常通過一陣劇烈咳嗽,痰出方使咳嗽暫獲緩解,咳嗽常由說話、飲食及聞異味或油煙而誘發(fā)。部份病人可伴氣緊、咽干,聲嘶、自汗,畏風寒等癥,舌質(zhì)多淡紅、苔多薄白,脈多浮滑或弦緊,部分病例曾有類似咳嗽的反復發(fā)作史。血常規(guī)檢查多正常,或有中性粒細胞輕度增高;兩肺聽診多無明顯異常,或有呼吸音增粗;肺部X線攝片多見肺紋理略粗。
2 病因闡析
頑固性咳嗽多因外感失治、誤治,從而導致風寒閉肺、痰濁阻肺,肺失宣降,肺氣上逆而成。金元醫(yī)家劉完素在《河間六書·咳嗽論》中言:“寒、溫、燥,濕、風、火六氣,皆令人咳嗽?!闭f明六淫之邪最易侵表犯肺,致肺氣郁遏不宣,清肅之令不行而發(fā)為咳嗽。程鐘齡也特別重視風寒為患,提出“咳嗽之因,屬風寒者十居其九”。此皆說明風寒是外感咳嗽之中最常見的病因。因而,外感咳嗽的治療可用辛溫宣肺、化痰寧嗽之法而數(shù)劑見安。然而由于失治、誤治,遷延日久而致頑固纏綿者往往有之。故臨床上,經(jīng)常遇到久咳患者,經(jīng)多種治療乏效,而作各種常規(guī)化驗檢查,以及X線檢查,往往無明顯異常可見,病程少則半月,多則有達數(shù)月者。通過詳詢病史,可發(fā)現(xiàn)多數(shù)患者病初都濫用抗生素,或者過早投用了寒涼中藥,比如桑葉、菊花、金銀花、連翹等藥。張景岳曰:“大抵治表邪者……最忌寒涼收斂之劑”,此正如《素問·五臟生成篇》中所謂“肺欲辛”者是也。若因辨證不明,誤治、失治,誤用寒涼之藥,從而使得風寒之邪留戀不去,傷及肺陽,氣機痹阻則胸悶;風邪上干則咽癢、咳嗽頻急;治節(jié)失司,津聚水泛,則咳痰;且每于咳痰后邪有出路,郁滯暫解,則咳勢亦隨之暫減。
3 治法小議
咳嗽治療,初起得法尤為重要。咳嗽治療宜早,尤其貴在得法。程鐘齡提出 “初治必須發(fā)散”,且明確指出“不可過散”。不散則邪不去,過散則肺氣必虛,皆令纏綿難愈。肺為嬌臟,不耐寒熱,攻擊之劑概不任受。對于外感咳嗽而言,發(fā)病之初“若小寇然,啟門逐之即去也”;但若治療失當,則易致遷延不愈成頑癥。頑咳日久必正虛,所以治療上既要祛除外感余邪,又要扶助肺系正氣,即不能單純地宣發(fā)祛邪以傷正,又不能一味地斂肺補澀而滯邪,應(yīng)宣散與潤養(yǎng)并施,驅(qū)邪與扶正并舉。
4 遣方用藥
程鐘齡針對咳嗽發(fā)病特點及肺臟特性,苦心揣摩,所創(chuàng)制的止嗽散是的對之方。原方以桔梗、荊芥、紫苑、百部、白前各二斤,甘草十二兩,陳皮一斤,共為末,每服三錢,開水調(diào)下。此方藥只七味,且藥量極輕微,但經(jīng)臨床運用,取效甚廣?,F(xiàn)在臨床多改為湯劑服用,通過臨床驗證,本方辨證加減治療頑固性咳嗽療效確切,效果顯著,一般5-7劑見效,最多用至15劑。止嗽散以紫菀、百部為主藥。紫菀,苦溫,可溫肺下氣、消痰、止咳。《本草正義》中指出,紫菀專能開泄肺郁,定咳降逆,無論為寒為火,皆有非此不開之勢;百部潤而不燥,能開泄降氣,凡咳皆可用之,同時認為止嗽散之所以能治療咳嗽,功效顯著,其中紫菀、百部二味藥,可宣通肺氣,功不可沒。紫菀,百部配以荊芥之升散、桔梗之宣肺、白前之平逆降氣、陳皮之降逆化痰、甘草之調(diào)和諸藥,全方藥效溫潤平和,不寒不熱,既無須擔心用藥過當,又有開門驅(qū)邪之功。故服用本方之后,外邪易散,而肺氣得宣,從而咳嗽自止。誠所謂“藥不貴險竣,惟期中病而己”。 全方能宣通肺氣,溫潤相宜,宣肅得當,有升有降,用于治療風寒戀肺之久咳甚為合適。
臨床上,患者癥狀雖有相似,但又各有不同,故尚需隨癥加減運用。若咽癢甚,時有畏風惡寒者,可加蘇葉、桂枝、防風等;若咳甚似喘,加麻黃,僵蠶等;痰多清稀加干姜、茯苓;若痰稠難咯者,可加法半夏、炒蘇子、炒萊菔子等以祛其痰;若兼夾熱邪傷肺,可加黃芩、魚腥草清其肺熱;若燥邪傷肺,口干無痰者,可加瓜蔞仁、浙貝母、知母、柏子仁以潤其燥;若肺氣不足,體虛易感,可加黃芪、炒白術(shù)等以補肺固表。若年事已高,形神衰憊,可配服金匱腎氣丸等。另外若屬外感咳嗽移于五臟六腑者,亦可以止嗽散加減治之。比如,咳嗽兼見兩脅作痛者屬肝臟,可加醋柴胡、炒枳殼等疏肝理氣止痛;如咳嗽兼面紅、便秘口渴者,屬陽明,可加大黃、石膏清解陽明之熱。
典型案例分析:孫某,女,27歲,患者于2017年2月21日就診,主訴咳嗽反復發(fā)作一年余加重三月?;颊咭荒昵?,懷孕期間受涼后出現(xiàn)咳嗽。開始以干咳為主,因處孕期未能正規(guī)服藥治療,近三月咳嗽加重,咯吐白痰,伴見咽癢,口干,納食尚可,大便溏,舌淡紅苔薄白膩,脈細數(shù)。此證屬風痰束肺,肺氣失宣,治以疏風宣肺,化痰止咳,處方7劑如下:
炙紫菀 10g , 荊芥 10g,炙百部 10g,杏仁 10g,蘇子 10g,炒枳殼 10g,炒白術(shù) 10g,白芍 10g,桂枝 10g,茯苓 10g,炙甘草 10g。
后隨訪,服藥后咳嗽治愈,但2017年3月10日不慎受涼后,咳嗽又作,吐痰較少,原方續(xù)服后得解。
方義分析:方中荊芥、桂枝疏風宣肺;炙紫菀、炙百部、蘇子、杏仁共用以潤肺化痰止咳;白芍配桂枝,調(diào)和營衛(wèi),開中有合;茯苓、炒白術(shù)健脾化痰;炙甘草調(diào)和諸藥。
3 討論:
為了減少外感后頑固性咳嗽的發(fā)生,首先我們要適量運動,增強體質(zhì);戒煙;平時要適寒溫,尤其是季節(jié)交替之時,更需注意,不給外邪可乘之機;飲食宜清淡,勿過食辛辣肥膩之品,致痰濁內(nèi)生;作為醫(yī)生,要杜絕濫用抗生素;在發(fā)病早期,要辨證準確,用藥及時得當,方不致延誤病情。本文所討論之咳嗽多指外感后出現(xiàn)的咳嗽,對于肺癌等重病所致的頑咳,止嗽散雖無法治愈,但也有一定緩解癥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