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梅
摘 要: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點,而議論文寫作是中學生作文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學語文作文教學的重災區(qū)。借助不同版本《六國論》的對比閱讀,能幫助學生更為直觀的認識到自己在以往議論文寫作中存在的不足。便于他們在實例分析的基礎上,學習規(guī)范的議論文寫作。
關鍵詞:對比閱讀;同中求異;論點;論據(jù);論證
在學生看來,議論文寫作較記敘文相對容易,但呈現(xiàn)的結果并不如他們所想的樂觀。不會確立論點,錯誤地使用論據(jù),論證方法單一……在學生議論文寫作中屢見不鮮。究其原因,不是學生不懂得議論文寫作常識,而是無法將生硬的寫作理論運用到寫作實踐中,有對比,有分析,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議論文寫作訓練更容易被學生接受。
一、激趣導入,“讀”前明“理”。
有爭議性的問題設置能最大限度調(diào)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為后面的文本對比閱讀打好堅實的基礎,因此,我以“有人說,要想學好議論文,只背蘇洵《六國論》,你是否同意?”作為本次教學活動的發(fā)端。無論學生的回答是同意還是不同意,都需要給出充分的理由。在爭論的過程中,學生間接回顧了議論文的相關寫作常識,如:議論文的基本要素是什么?每一個基本要素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議論文的基本結構是什么?一篇好的議論文的評價標準是什么……只有明確以上問題,學生才能在闡述理由時做到言之有據(jù)。這樣,在進行正式的對比閱讀前,學生可以說已經(jīng)通過思考問題,明確了議論文寫作的禁忌與要求,做到了借助對比閱讀提高議論文寫作的基礎——明“理”。
僅僅做到明白寫作道理還是不夠的,因為在日常學習中,理論知識具備,卻無法運用于實踐的情況很多,所以接下來要做的是在三個不同版本的《六國論》對比閱讀中,強化學生對論點、論據(jù)、論證的使用印象。
二、援例對比,同中求異。
蘇氏父子“一門三杰”,蘇洵、蘇軾、蘇轍恰好都寫過《六國論》,將他們的文章放在一起進行對比閱讀,對學生來說比較有話題性?!案缸尤苏l的議論文寫得更好?”這個疑問一旦產(chǎn)生,不用教師督促,學生也會認真的進行對比閱讀。
同寫六國破滅的原因,父子三人都用了開門見山的方式提出中心論點。蘇洵提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碧K軾認為“區(qū)處條別,鋤而盡去之?!峥贾雷儯鶉跃么?,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皆出于此。”蘇轍則說“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比硕家蚤_門見山的方式提出中心論點,這是相同之處,但側重點又有所不同。蘇洵側重“賂秦”,蘇軾側重“養(yǎng)士”,蘇轍側重“明勢”。
在論據(jù)使用方面,三人都用了事實論據(jù)和道理論據(jù),但所占比重各有不同。在論證方法的使用上,三人都用了比喻論證,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但蘇軾在此基礎之上又多用了引用論證、假設論證和類比論證。
在實例對比的基礎上,學生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幾點寫作啟示:一、議論文寫作必須做到觀念鮮明,沖擊力強,而且需要將論點放在醒目的位置上。這是寫好議論文的第一步;二、確立論點應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不可人云亦云。對待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切入點,進行多角度換位思考;三、同樣的事實材料可根據(jù)寫作需求適當取舍,放大局部,目的是為了凸顯中心論點;四、議論文在分析問題時,應該以大量的史實作為依據(jù)增強說服力,正反對比論證能讓優(yōu)劣、是非立顯,是最簡省有力的論證方式;五、論證方法單一,只會削足適履。因需而選,豐富靈活,各盡其用,才能做到“法”盡其用。六、揚長避短,找到屬于自己的議論文寫作風格。如:蘇洵條分縷析、絲絲入扣,有縱橫家的風采;蘇軾用了大量鋪陳、夸張的手法,趨于辭賦家;蘇轍高屋建瓴、指點江山更有軍事戰(zhàn)略家的眼界。
這些啟示也許在學生以往的寫作中也曾有過,但遠不如以文本為依據(jù),在文章與文章字斟句酌的對比閱讀后得出來得明晰。有理有據(jù),言之有物,擺事實,講道理,自己主動的讀與悟,什么時候都比生硬地講解來得有效。
這個環(huán)節(jié)是通過《六國論》對比閱讀學寫議論文的關鍵,但僅僅做到這一步依然不夠。因為名家名作與學生的寫作水平畢竟有很大差距,對比分析還是為了給借鑒學習打基礎。
三、評改習作,模仿范例。
經(jīng)過同中求異的對比閱讀后,學生對議論文寫作必定有許多收獲。如果不能將其及時落實到寫的環(huán)節(jié),那么對比閱讀的效果就會消減。但是如果沒有任何鋪墊,直接布置議論文寫作任務,學生依舊會因為畏難心理影響寫作水平。此時如果降低要求,只是評改,相信有很多學生愿意積極參與,這就是利用“登門檻效應”?!跋葘⒆犹岢鲚^低的要求,待他們按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揚乃至鼓勵,然后逐漸提高要求,從而使學生樂于無休止地積極奮發(fā)向上。”可以從近期的月考作文入手,選擇其中一篇存在問題較多的作文為示例,分學習小組進行評改。對照《六國論》對比閱讀中所得到的寫作啟示,分別從論點、論據(jù)、論證、結構、語言等幾個方面給出修改建議。不僅要求發(fā)現(xiàn)問題,還要求他們對不當之處進行適當?shù)脑鰟h和改寫。然后分小組展示修改后的作文,并說明修改理由。一方面,能幫助學生再次強化前一環(huán)節(jié)得到的寫作啟示。另一方面,來自于教師和同齡人的肯定與表揚,能最大限度的幫助學生樹立起寫作信心。在此基礎上,再要求學生循序漸進的仿寫蘇洵《六國論》的論點段和論據(jù)論證段,最后上升到完整的議論文寫作,明顯水到渠成。雖然實際的寫作要求提高了,但因為有前面的訓練做鋪墊,學生的寫作信心增強了,寫出規(guī)范的議論文,也就不再是“紙上談兵”。
當然,借助《六國論》對比閱讀學寫議論文相較于整個寫作教學系統(tǒng)而言只是杯水車薪,但有了這樣的訓練做基礎,必定能讓學生學習議論文寫作的起點更高,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
[1] 陳倩. 登門檻效應:步步為營 得寸進尺.《改變生活的心理學法則》.武漢出版社出版.2009年07月
[2] 李佩玉.《現(xiàn)代語文:中旬.教學研究》.2016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