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釵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使學生在不同內(nèi)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苯處熑缒芰⒆阄谋?,以文本為核心,合理鏈接資料,給學生提供更多與文本相似的范例,或深入學習的信息,讓學生的閱讀和作文比翼雙飛。
一、連接現(xiàn)實生活,遷移語言范式
文學源于生活,語文教學最終也應該回歸生活。教師閱讀文本時要挖掘文本與生活的聯(lián)系,教學時找準連接點,將文本與生活相結合,引導學生從文本走進現(xiàn)實生活,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
(一)聯(lián)系生活,學習謀篇布局
教學《頤和園》一課,在學生了解作者參觀方法后,我鏈接了我市的南山公園,要求學生按照這樣的路線(噴泉廣場——萬壽園——石階——經(jīng)緯橋——鼓樓——石板小路——棋苑),學著作者用適當?shù)脑~語把這些景點連接起來。學生經(jīng)過思考,動筆填詞,呈現(xiàn)出這樣的答案:
學生1:走進南山公園大門,就是噴泉廣場。
學生2:穿過小樹林,橫穿大馬路,來到萬壽園。
學生3:登上石階,轉過兩個彎,到了半山腰,站在半山腰往北望,一座巨大的橋梁橫跨兩山之間,那就是經(jīng)緯橋。
學生4:走過長長的經(jīng)緯橋,就來到鼓樓。
學生5:繞過鼓樓,順著石板橋往下走,就是棋苑。
緊接著,我告訴學生:寫《美麗的南山公園》時把這些句子放在每段的開頭,就能使你的游覽順序清晰明了。接著,在學習了長廊的介紹方法和順序之后,我再次鏈接了南山經(jīng)緯橋的資料,讓學生仿照長廊的寫法,寫一寫經(jīng)緯橋。這樣以文本的篇章結構為藍本,仿照課文的表達方法,寫一篇游記。有了文章和段落的“骨架”,鏈接現(xiàn)實生活,給學生足夠的“可炊之米”,降低了習文的難度。學生寫出來的游記,條理清晰,有模有樣。
(二)連接生活,學習句式表達
二年級《霧在哪里》運用擬人的手法,講述“霧”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科學童話,課文語言獨特,用“無論……還是……都……”等句式表達大霧籠罩下的景象,生動有趣。仿寫句式訓練環(huán)節(jié),教師出示學校全景圖,圖上標出各方位及景物的名稱,讓學生想象看圖說句子。有了學生熟悉的景象,再配上現(xiàn)成的句式,學生興致高漲,很容易遷移句式表達,學習到規(guī)范的句式。
以上兩處的文本學習與現(xiàn)實生活鏈接,注重表達方式的遷移,將范文的語言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實現(xiàn)閱讀與寫作的融合。
二、補充作者資料,達到情動辭發(fā)
有些文章語言平淡質(zhì)樸,看似簡單,內(nèi)容卻蘊含深意。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有限的人生閱歷,難以感悟文章蘊含的深意。這時不妨鏈接與作者相關的資料或者作者其他作品,補充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把文本理解放置于廣闊的課外閱讀層面上,使學生的視野得以擴大,思維發(fā)散,感悟深化,在“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中提高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一)精選作者其他作品
五年級的《桂花雨》情真意切,教學中,學生質(zhì)疑:課文倒數(shù)第二自然段寫了杭州的桂花才是香飄十里,但是琦君的媽媽說它比不上家鄉(xiāng)院子里的桂花。作者這樣寫不是自相矛盾了嗎?為了撥去學生心中的疑云,教師精選琦君《鄉(xiāng)思》《水是故鄉(xiāng)甜》中作品片段,師生配樂品讀。學生了解琦君漂泊一生的坎坷歷程,感受頗豐:有的學生說,家鄉(xiāng)的桂花飄香中有著對故鄉(xiāng)濃濃的愛;有的學生說,母親的心里牽掛著家鄉(xiāng),家鄉(xiāng)的東西是最好的,誰也比不上;還有的學生說,月是故鄉(xiāng)明。我想琦君媽媽的話也是這樣的意思……在學生情感積蓄充盈中,教師播放歌曲《桂花開了》,出示練筆:故鄉(xiāng)的桂花又開了。故鄉(xiāng)的桂花雨啊!你————————,叫我如何不————————?學生一邊欣賞歌曲,一邊完成練筆。情至心靈,文思泉涌,筆下生輝。
(二)簡介作者生平事例
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中最后一段話含義深刻,需要學生品讀感悟,單憑文本的內(nèi)容有一定的難度。教學中,我出示杏林子患病的照片,配樂簡介杏林子令人欽佩的一生,感受著她頑強的毅力,不屈服命運安排的決心。在資料補充中,學生靜靜聆聽,與作者感同身受,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有了這樣充沛的情感體驗,再讓學生說說自己積累的“熱愛生命的名人事例”,學生開闊思維,想到了海倫[?]凱勒、霍金、貝多芬、張海迪等身殘志堅的偉人。
講述前,學生需要提煉出人物最感人的事例,組織語言;講述中,教師配上音樂,學生飽含感情地娓娓道來。通過自己講述的事例,印證了句子的內(nèi)涵,理解了句子的含義,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中,當學生閱讀出現(xiàn)困惑后,教師沒有用簡單粗暴的說教式講解,而是巧妙地鏈接作者的作品或相關資料,讓學生自己在品讀作品中,在聆聽資料介紹中,自己了解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再以音樂渲染氣氛,促進情感升華,達到情動辭發(fā)。
三、拓展文章原著,訓練讀寫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中不少的文章選自國內(nèi)外經(jīng)典名著,教學這類文章,要教學生如何閱讀,從學會閱讀一篇文章,帶動一本名著的閱讀,掌握方法,深入探索文本與原著或多維甄別、或相互印證,登上更新的閱讀高度?!丁傍P辣子”初見林黛玉》一課,我把學習目標定在外貌描寫上,于是,學生學習了王熙鳳外貌描寫的段落之后,我鏈接了《紅樓夢》中關于描寫林黛玉外貌的段落,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閱讀,進一步感受曹雪芹描寫人物外貌的方法。同時滲透了比較閱讀的方法,使學生初步感知同一作家、同一主題、同一方法,卻能刻畫出不同人物性格的外貌描寫方法,為課堂練筆提供更多的寫法范例。
四、鏈接電視欄目,創(chuàng)設表達情境
創(chuàng)設情境訓練學生寫話,有了課文語言和內(nèi)容的支持,學生只需提煉語言概括內(nèi)容,解決寫什么的難題。此時,鏈接資料,能調(diào)動學生提取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和寫作素材,使學生更加主動地閱讀課文,促進對課文思想內(nèi)容的理解。
例如:教學五年級的《橋》,我鏈接了中央臺創(chuàng)辦的《感動中國》的欄目,屏幕上出現(xiàn)頒獎現(xiàn)場情景,我問:今天,老漢來到CCTV感動中國欄目的現(xiàn)場,成為十大感動中國的人物,作為評委的你們,請為他寫一段頒獎詞吧!學生心潮澎湃,積極調(diào)動平時積累的詞匯,捕捉課文中老漢的幾個特寫鏡頭,或單舉一個鏡頭贊揚老漢的臨危不懼,或幾個鏡頭簡要提煉組合,贊頌顯老漢無私無畏的共產(chǎn)黨員的偉大形象。
五、選用同“體”文章,搭建實踐平臺
課文是例子,教師用課文教學生學習語言表達或閱讀策略等能力,才能真正體現(xiàn)語文課程的性質(zhì)。統(tǒng)編版教材的編排體系中,四年級的語文閱讀策略是“提問”,根據(jù)這樣的編排理念,我校教師在執(zhí)教《蝙蝠和雷達》,以質(zhì)疑和解疑為主線,教給學生從“題目、關鍵詞句、表達方法”等入手提問,用“聯(lián)系上下文、聯(lián)系生活”等方法解決問題。接著,他馬上鏈接另一篇說明文《水母的順風耳》,要求學生4人一小組合作學習,用上剛才學到的質(zhì)疑和解疑的方法?!厄鸷屠走_》與《水母的順風耳》是兩篇十分相似的說明文,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學會提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把學到的閱讀策略內(nèi)化為自己的閱讀策略,這是兒童學習語文最有效的途徑。又如另一位教師在教學《西門豹》一文中,學生領略了西門豹“委婉表達”的語言藝術后,教師鏈接了同樣是歷史故事的《請君入甕》,讓學生了解故事大意后,請學生學著西門豹委婉表達來俊臣和周興的對話,并上臺表演。有了文本語言的指引,學生現(xiàn)學現(xiàn)用,使出將計就計、弄假成真之妙招,用上“麻煩”“請”等語言委婉表達,達到言與思的共同生長。
當然,立足文本,鏈接資料的方法還有很多,如《女媧補天》課末,教師延伸神話故事閱讀,先出示精煉概括神話故事的一句話和段落,再猜猜由神話故事誕生的成語。學生興致大增,帶著新的求知欲和探究欲,閱讀課外多姿多彩的神話故事,引導學生寫寫讀后感,這樣既拓寬閱讀面,又提升閱讀力和表達能力。教學《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首先抓動作、悟形象,而后鏈接影視資料,觀看小嘎子和胖墩兒的二次摔跤,用上準確的動詞、巧妙地比喻描寫二次摔跤的情景,在評析練筆中,豐滿人物形象,又激發(fā)學生閱讀《小兵張嘎》興趣,可謂一舉兩得。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立足文本,適度、適量地鏈接課外資料,能與文本資源相親相融、交相輝映,為閱讀教學打開另一扇窗,這樣增加學生閱讀的深度與廣度,有效地促進學生閱讀理解和練筆,為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提升打下堅實基礎。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