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傲燕 梁玉龍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開展對話教學,營造對話氛圍,以問題引導學生交流、討論,讓不同的觀點得以碰撞、情感得以交匯,讓學生的生命得到成長,從而促進幸福課堂的構建。
對話是以真誠態(tài)度、平等意識的交往活動,是基于精神敞開、心靈相約基礎上的溝通交流。部分學生對話態(tài)度消極,在交流時選擇沉默、在傾聽時缺少批判,難以捕捉語言文字背后的精神內涵。小學生活潑好動,有很強的表現(xiàn)欲,他們以自我為中心,難以靜心傾聽,阻礙對話難以繼續(xù)。學生知識儲備不足、缺少生活閱歷,不能與文本進行深層對話,不能深刻感悟人間百態(tài),缺少分辨的能力。
語文學科充滿人文性,如果忽視了文本的審美,不能感受文章的獨具匠心,就難以體會到優(yōu)美的文字、豐富的情感,只是看到枯燥乏味的文字,不能感悟豐厚的人文內涵。
一、創(chuàng)設對話情境,巧妙設計問題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從而能主動融入文本與作者順利展開對話。
如在《花鐘》一課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呈現(xiàn)鮮花的圖片,讓學生進入花的世界,感受花的芬芳迷人,并讓學生暢談自己的感想。教師板書課題,并提出問題:花鐘是什么?為何起名叫花鐘?為何稱花為花鐘?花和鐘是如何聯(lián)系在一起的,花如何成為花鐘的?問題是對話之源,要有深度,能讓學生在探索中體悟情感。教師要善設疑,要瞄準學生的現(xiàn)有認知水平,調動學生參與對話的興致。問題要有深度、有價值,要避免膚淺的對話,能開啟學生的思維,誘引學生去探索文本,能投身于對話之中。教師要善于“留白”,讓學生用自己的生活體驗、知識經(jīng)驗去理解文本,從而提升對話的能力。教師要依托教材,關注學生的生活,根據(jù)文本內容、學生發(fā)展、教學媒體設計內容,從三維目標的視角去設計過程,將生動活潑的素材注入文本,讓學生經(jīng)歷“跳一跳”的過程去摘果子,促進他們能力的發(fā)展、素質的提升。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豐富學生的感受,喚起學生對話的欲望,讓他們主動參與到文本的對話交流中。
二、強化對話指導,提升交流質量
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重教輕引,教學內容遠離學生生活,學生無法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教師要引領學生融情于文,通過朗讀、討論,與作者、文本進行深入交流,在品味文本語言中感受人物的形象,接受情感的熏陶,豐潤自己的精神世界,實現(xiàn)幸福成長。部分教師固守傳統(tǒng)因書而教,學生因教而學,被迫接受知識,難有思維的啟迪、情感的體驗,他們的表達受到抑制,不敢大膽言說,吐露自己的心聲。
教師要融入“對話教學”的理念,以積極的態(tài)度與學生進行對話,發(fā)掘學生的對話動力,開展深入淺出的對話,讓學生獲得對話的體驗,產(chǎn)生對話的動力。教師要引導學生表述最真實的聲音,既有思考后的準確回答,也有因素影響下的錯答,教師要關注傾聽,珍視學生的不同聲音,捕捉其中的亮點,因生施評,為學生提供表現(xiàn)的機會,讓不同的思想相互碰撞。每位學生心里揣著“十萬個為什么”,教師不能敷衍學生的回答,要從他們稚嫩的提問中學會思辯,從質疑聲中學會思考,從中獲得寶貴的資源,以豐富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
如在《童年的水墨畫》第二課時教學中,教師讓學生仔細閱讀《林中》,用自己的話去描述,說說第一句、第二句都屬于什么描寫?表現(xiàn)了什么?“是誰一聲歡叫把雨珠抖落”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表達效果?這“一聲歡叫”是誰發(fā)出的?發(fā)揮自己想象,說說孩子為什么發(fā)出吹叫?教師只有為學生留有多元表達的機會,讓他們融入自己的思考、想象,表達自己的聲音,讓不同的觀點產(chǎn)生碰撞。
三、結語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澄清認識,正視對話觀念,改進教學策略,激發(fā)對話興趣,提升傾聽意識,培養(yǎng)對話習慣,強化對話指導,建立多元評價,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發(fā)展、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讓課堂成為學生幸福成長的樂園。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