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婭
五千年的中國文學史從本質(zhì)上講是詩史,學習國語如果離開了詩歌的教學也就意味著舍本逐末??鬃诱f:“不學詩,無以言?!痹姼枋钦Z言的鉆石,情感的鈾,更像一杯陳年醇香的佳釀,滋養(yǎng)著炎黃子孫的血脈。近幾年的教材特別是今年的人教版加大了詩詞篇目?!墩Z文課程標準》對古詩詞教學提出這樣的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蹦敲疵鎸υ姾T~林,怎樣讓學生能快樂地遨游其中呢?
一、研“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書讀的多,讀的熟,就能在誦讀中潛思體味,領會精義,感受文采。古詩詞中蘊含一種鮮活氣脈——靈性,非吟誦涵詠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韻。所以古詩詞教學中“讀”就顯得尤為重要。
教師在指導學生誦讀時,應適當教給學生一些具體的誦讀方法。例如讀辛棄疾的《西江月》中“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就需要用歡快、愉悅的語速、語調(diào)去讀才能讀出“豐收在望”喜悅之情。讀李清照的《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就需用緩慢的語速,低沉的語調(diào)去讀才能讀出李清照孤苦凄涼中流蕩無依的慘淡的境地,柔腸百斷的怨情。
二、細“品”
眾所周知,古詩詞是中國古文化的珍貴遺產(chǎn)。它們以極為凝練的語句,表現(xiàn)出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內(nèi)容和情感。大多數(shù)詩詞都是詩畫結(jié)合,音韻和諧優(yōu)美,營造出或優(yōu)美、或幽深、或凄清、或磅礴的意境,給人以美的享受。所以在教學中,在指導學生“讀”的基礎之上,應通過一定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一起去“品”,即品味詩詞的情境,領略詩詞所具有的色彩美、結(jié)構(gòu)美、韻律美、意境美,從而獲得自己的情感體驗。
1.品語言
古詩的語言特色是形成其獨特意境的基礎。境由心生,但需“言”造。無論是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還是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都顯示了古人“煉”字之功。教學中就要抓住這些貴為詩眼或句眼的詞,引導學生加以揣摩品味。例如學習王灣的《次北固山下》“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中“平”字更加體現(xiàn)出了江面的寬廣開闊。“正”字生動而準確地體現(xiàn)出了風的柔和微小。經(jīng)過這樣的品味,古詩的語言美,學生自當心領神會了。
2.品意境
古詩詞的意境是指古詩詞中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與描繪的生活圖畫相融相匯,從而產(chǎn)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的境界。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痹娙恕扒閯佣o發(fā)”,詩中蘊含著強烈的感情。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披文入情”,即從文章的語言入手,探討作者在作品中的“情意”,才能使學生領會詩人的感情,進而領悟詩的意境美。那么如何讓學生真正去體會呢?
首先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運用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表情、動作等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心,使學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響,與詩人產(chǎn)生共鳴,從而一同進入或歡欣或傷感的情態(tài)。例如“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中“停、投、拔、顧”這四個動詞精準表現(xiàn)出“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李白一反常態(tài),“酒”不能咽,“饈”不能食的內(nèi)心苦悶之情。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一個“采”字盡顯淵明的閑適。
其次,要抓住詩詞中的意象。意象是作者用來表達思想,抒發(fā)感情的載體,所以品味詩詞時要抓住這些意象,仔細體味。例如抓住“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中的“明月”就能深刻地體會李白用人性化了的使者傳達內(nèi)心對友人的思念之苦。品味“采菊東籬下”中的“菊”,就會感受到陶淵明風骨凌霜的內(nèi)心情致。這樣通過引導學生品味詩詞中的意象,才能使學生“悟其神”,會其“意”,領悟古詩的意境美。
當然,詩詞中還有很多方面值得我們?nèi)W習鑒賞,如詩詞的色彩美、韻律美、結(jié)構(gòu)美等,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根據(jù)不同的詩詞特點,選擇一定的方式加以取舍,而無需面面俱到。
三、致用
葉圣陶先生指出“學習語文要非??斓胤浅C鞔_地學以致用?!薄皩W以致用”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們在古詩詞教學中必須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
1.能解“情”
歌以詠志,詩以傳情。王灣“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表現(xiàn)的是濃郁深沉的思鄉(xiāng)思親之情;馬致遠“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抒寫的是天涯游子的的感慨之情,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傳達出一種豁達樂觀的心情。每一首古詩詞都傳達了作者內(nèi)心的情感,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入境悟情,透過文字了解作者及其寫作所處的時代背景,準確把握詩的意境,情感。
2.會悟“理”
古詩詩人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繪之中,或給人以鼓舞,或給人以啟迪,因而詩中暗含深刻的哲理,教學中要注意加以引導體悟。比如杜甫的《望岳》是一首古今傳誦的寫泰山的名詩,它給人們以啟迪的哲理是:人生就要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的雄心壯志。所以我們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學到文化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使他們的心靈得到開啟、凈化、陶冶和塑造,便形成追求真善美的人格品質(zhì)。
3.得技“法”
詩歌情感的表現(xiàn)手法豐富多樣。有的運用移情于物手法,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等,詩人將主觀感情賦予客觀外物,正如王國維所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有的運用反襯手法,有的映襯渲染,虛實相生,動靜互見等手法。教學中教師不但要讓學生結(jié)合作者的寫作意圖理解這些表現(xiàn)手法,更重要的是能夠引導學生學會運用這些手法到自己的寫作中,做到“古為今用”。例如在教學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時,可引導學生把詩中寫景(第一句),敘事(第二句),抒情(第三、四句)三個步驟以及李白富于聯(lián)想想象的手法應用到日記中,這樣對那些日記無話可說,層次不清,中心不明確的學生會起到一定的效果。
總之,學無止境,教無定法。這就需要我們每一個教者在實際的教學中不斷的摸索,擇善而從,以生為本,因文施教,因材施教,找尋到適合課堂教學中真正的“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