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艷
摘 ?要:新課程標準對教學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教學中注重探究性教學的實施便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探究性教學符合學生認知的規(guī)律,利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但在教學中,因不同課程學科特點的不同,探究性教學的實施途徑也存在差異。為此,本文以初中生物為例,提出了初中生物教學中開展探究性教學的有效策略,利于一線生物教師更好的開展探究性教學。
關鍵詞:生物;探究性教學
探究性教學是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一種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與傳統(tǒng)教學方式相比有其自身的特點。下面,對探究性教學的內涵及意義概述如下:
探究性教學是以學生為課堂主體,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探究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強調動手動腦,反對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倡導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究和發(fā)現知識。這種教學方式的實施為每個學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空間,利于每個孩子個性的塑造,改變了以往模板化、填鴨式的教學方式。
從探究性教學的實施效果來看,初中生物教學中實施探究性教學其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開展探究性教學,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物是一門與生活關系密切的學科,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學生很難體驗到生物學科的獨特魅力,久而久之便會喪失對生物的學習興趣。而探究性教學,通過與日常生活關系密切的探究活動,如“解剖和觀察雞翅”、“探究種子萌發(fā)的外部條件”等,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發(fā)現驚奇、產生質疑,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生物的興趣。
二、開展探究性教學,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精神
探究性教學強調讓學生自身動手動腦去做去想,自己去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找到問題解決的途徑。在不斷的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實踐能力及創(chuàng)新意識便可以得到很好的提升。
1、初中生物教學中開展探究性教學的策略
由以上分析可知,探究性教學方式的實施不僅是貫穿新課改的需要,更對學生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下面,結合自身教學的認識,提出幾點初中生物教學中開展探究性教學的策略。
2、轉變教學觀念,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第一,樹立“教是為了不教”的觀念,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在這樣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今天傳授的新知識明天可能就成為過時的知識點,所以作為教師不應該簡單的傳授知識,而應該讓學生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和探究知識的途徑,教會學生養(yǎng)成探究問題的能力。例如,《探究螞蟻的取食行為》的活動。生活中我們會發(fā)現,當有食物掉在地上之后,螞蟻很快就會發(fā)現,并且來搬運食物。那么螞蟻喜歡什么味道的食物呢?對于這個問題學生們眾說紛紜。但是大部分同學都認為螞蟻喜歡吃甜食。那么螞蟻是不是最喜歡吃甜食呢?根據提出的問題,于是我讓學生自己去設計實驗。在做探究實驗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很多問題,起初我并沒有直接指出,而是讓學生去探究去摸索,通過實驗學生懂得了如何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知道了怎樣去探究一種生物現象。這種表面上的“不教”,實際上為了更好的“教”,讓學生體驗到了探究問題的樂趣,提升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轉變師生角色,鼓勵學生探究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教師和學生的課堂地位是不對等、不平衡的,學生常處于課堂教學的被動地位,這對學生課堂學習是不利的。對此,教師應樹立師生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充分的尊重和關系學生,積極構建民主型師生關系,這樣學生才會在課堂中積極參與課堂思考,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利于學生對課堂問題提出創(chuàng)造性的建議和意見。
四、樹立“學為主體”的教學觀念
新課標倡導“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觀念,作為教師應在生物課堂教學中,不要過于積極的將問題幫學生給解決了,應留足時間讓學生主動去思考去探究問題,積極發(fā)揮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去探究。
1.借助課本探究活動,幫助學生學會探究
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是開展探究性教學的前提和基礎,但要真正讓學生掌握探究的方法,樹立自主探究的意識,教師還應該充分借助生物課本中涉及到的探究活動,幫助學生懂得如何去探究問題。下面,筆者結合初中生物中“種子萌發(fā)的外界條件”這個實驗,來闡述如何進行探究性教學。在教授這個實驗時,很多學生都認為種子萌芽需要的條件必須有水、溫度和空氣。但是也有個別同學提出,種子萌芽需要光。為此,班級對種子發(fā)芽是否需要光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有的同學認為:種子萌發(fā)過程必須有光。但也有的同學認為:種子萌發(fā)的過程不需要光。對于班級學生產生的爭辯,作為老師的我并沒有給予他們的爭辯下結論,而是引導他們開展實驗,讓他們用事實去證明自己的觀點。
為了證實各種的觀點,班級的學生自發(fā)的分成了兩組,設計了兩個實驗:實驗一,將20粒綠豆種子放在黑箱子內,里面有適量的水與空氣。實驗二,將種子放在有適量水、空氣及有光照的箱子內。經過一周觀察發(fā)現,實驗一和實驗二箱子內的種子都能萌發(fā),通過計算發(fā)芽率,實驗一和實驗二的發(fā)芽率差不多。通過這個實驗,學生深刻的認識到光照并非是種子萌芽的必要條件。整個教學過程,都是以學生的質疑貫穿始終,教師只是充當了點撥的作用,通過課堂探究活動的開展,學生的明白了探究的程序,探究能力得到了提升。
2、布置簡易的探究實驗,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
要想讓在課堂中學習到探究方法和形成的探究意識轉變?yōu)閷W生的探究能力,則要通過課外的探究活動給予鞏固。為此,老師在教完某個內容后,就應該布置相應的探究活動,如“怎樣保存肉類食品?”,“怎樣探究菜青蟲的取食行為?”等。通過提出這些生活中易見的問題,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還可以通過學生的親自思考、設計探究活動,來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
結語:
探究性教學方式是目前中小學課堂教學中十分推崇的一種教學方式,其對學生整體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對于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來說,授課老師應依據自身的教學風格,通過轉變教學觀念,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借助課本探究活動,幫助學生學會探究;布置簡易的探究實驗,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等途徑進行探究性課堂教學的組織,增強學生的生物探究能力。
參考文獻
[1] ?冀慶濤.生物探究式教學提升高中生學習力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
[2] ?董楠.初中生物科學探究教學模式實驗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