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淑虹
摘要: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在教學生學。也就是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然要漁之,必先備有魚。對于學生來說就是要先有豐富的積累,方可利用各種方法來加以運用。
關鍵詞:教學方法;知識積累;有效運用
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語出《淮南子·說林訓》,原文說: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wǎng)。說的是傳授給人已有的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饑,卻不能解長久之饑,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
筆者心中一直有一疑問:池中無魚,何來漁之?必先有魚!固認為有魚方可漁,有魚會漁方可漁多魚之。魚漁亦是相長也,魚為漁之前,欲漁得先有魚。對于學生來說,就是要先有大量知識的累積,才能靈活運用。
一、巧背誦,授之以魚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來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古人的這些經(jīng)驗告訴我們,唯有多讀書才有道。因此,積累知識要從背誦開始。
背誦要做到準確無誤,才能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語言能力,積累豐富的語言。在小學低年級,從字、詞、句開始,教師就要教授給學生規(guī)范的語言。教材中課文的安排也非常有特點,不是相同句式的重復出現(xiàn),就是相同段落的重復出現(xiàn),區(qū)別在于同義詞的不同搭配。
例如,《春雨的色彩》這篇課文第2~4自然段結(jié)構(gòu)完全一樣,其不同點在于雨點落在不同植物時的動作不同,所帶來的顏色不同?!奥湓诓莸厣稀薄傲茉诹鴺渖稀薄盀⒃谔覙渖稀薄暗卧诙霹N叢中”“落在油菜地里”“落在蒲公英上”“春雨是綠色的”“春雨是紅色的”“春雨是黃色的”,學生注意到這一點之后就會舉一反三,快速而又準確無誤地背誦,同時習得規(guī)范的語言。
二、勤文摘,授之以魚
古人云: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古代讀書人抄書,多抄是在目染,多抄是在不斷地接近書本。這樣長久地練習,不會說也變得會說了,不會寫也變得會寫了,因為他肚子里有內(nèi)容,可以言之有物了。
筆者記得有名學生,父母覺得他不聰明,學習難以開竅。于是,筆者指導這名學生寫文摘,從摘抄動詞開始,到摘抄四字詞語,摘抄比喻句、擬人句、摘抄一段話、摘抄一篇文,每天抄文摘讓筆者批閱,一直到六年級。令筆者意想不到的是,低年級只考六七十分的他,到六年級居然能考到八九十分。更令人驚訝的是,他的文章不僅通順,而且還有真情實感。勤寫文摘,他人池中之魚繁衍到我池中,久而久之我池中聚集了眾家之魚。我池中之魚,我欲漁之就漁之,我欲漁多就漁多,我欲漁哪家就漁哪家,隨心所欲,漁魚自如也,何愁不會漁之?
三、巧拼文,授之以魚
寫作往往是一件讓許多學生頭痛的事。那是因為學生年齡小,缺少學習經(jīng)驗,語言積累不夠,難以表達心中的感想,畢竟學生的閱歷不多,感受不到關系、情感,又叫他們?nèi)绾伪磉_?再說,小學階段的那些文章歷來有多少人寫過,不乏那些得過獎的,不乏那些名人的創(chuàng)作。他們已經(jīng)寫得足夠精彩了,學生也不可能超越他們,教師為何不拿這些優(yōu)秀的資源來分享,為自己所用呢?筆者認為,首先可以從模仿開始。
例如,在教學寫“小金魚”時,筆者為學生提供了詳細介紹小金魚的資料,包括描寫小金魚的外形、生活作息、游戲玩耍的資料,同時讓學生帶來小金魚,在大屏幕下放大觀察。筆者一邊講解,一邊一一對應地出示這些內(nèi)容。學生看得仔細,學得認真。有了這些資料,他們分清楚了自己帶來的到底是紅鯉魚還是小金魚,更從中明確了小金魚的外形特征、活動特征。寫作時,學生非常興奮,迫不及待地想將自己觀察到與別人不同的地方,寫出來與大家分享。而一部分寫作能力較弱的學生有了筆者給他提供的機會,他們也不再為寫作感到無力,他們會從中去擷取自己喜歡的內(nèi)容來完成寫作任務。
又如,在教學寫“校園的四季”時,一開始學生言之無物,文章毫無神采。于是,筆者帶他們參觀了校園,一一介紹了花草的名稱,他們拿著筆和本記個不停?;氐浇淌液?,筆者借助多媒體出示了一些花草的圖片,以及對這些花草的詳細介紹,并且出示了一兩段對個別花草生動、形象的描述。學生興奮極了,特別是在講到羊奶子樹、羊奶子果的時候,學生看得非常認真,他們?yōu)榻裉鞂W習了這么多的知識而開心,覺得校園的一年四季居然有那么多好看的花草樹木,想馬上寫下來,讓筆者來點評誰寫的校園是最美的。
其實,上述話題作文是學生借助一定的文章,加上自己的觀察、想象,巧妙拼湊出來的。俗話說:熟能生巧。學生借此機會學會如何借鑒他人的文章為我所用,去翻閱更多的課外書,豐富了想象力??傊?,這就是筆者提供給學生許多的“魚”,讓學生自由地去“漁”,在不斷“漁”的過程中學會“漁”的技巧。
語文是一門先積累再運用的課程。因此,欲授漁,先授魚,非常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