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偉
摘要: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各地致力于中小學校建設,最大限度的滿足了九年義務教育的需求。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的劇增,以及教育理念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以往的校舍逐漸不能滿足現有教學實踐的需求,出現建筑外觀陳舊、建筑設計標準偏低、室外場地狹小、設備落后等一系列問題。對于沒有搬遷條件的處于城市中心區(qū)域的學校來說,改造與更新就成了刻不容緩的事情。
關鍵詞:空間體驗;小學改造
當前,人們對兒童基礎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我國部分小學有著悠久的發(fā)展歷史,校園底蘊積淀較深,在城市中往往是教學實力較為雄厚的小學之一,但幾乎普遍存在設施老舊的問題。在變遷的環(huán)境中,老舊小學在發(fā)展過程中幾經遷址重建,雖然目前形成了相對齊全的教學設施與現代化的教學環(huán)境,但在更新改造過程中,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在一次次變遷中流失,校園建設、布局及室內設計千篇一律。針對我國老舊小學的現狀問題,研究如何為學齡兒童營造更有文化氛圍的校園學習環(huán)境與活動空問、提升小學的教學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教學空間的靈活性改造
教室是學校建設中非常重要的教學空間,分為特殊教室和普通教室兩種類型。普通教室滿足學校中最基本的教學活動,是在校學生大部分時問都在使用的室內空間。在滿足教學需要的同時,還應考慮室內空間多變的可能性,留給在其中學習的學生們改造室內小環(huán)境、裝飾學習空間的需求。傳統(tǒng)的小學學校設計中教室室內空間主要分為學生的學習空間與老師的教學空間,空間布置相對固定,在對傳統(tǒng)小學校的改造中,在滿足基本教學需求之外,還需重視教室儲藏空間的設計,在有限的室內空間內合理布置物品存放的空間。
除此之外,特殊教室包括美術教室、陶藝室、音樂室等多功能教室。根據不同學科的教學方式的差異而對室內空間的要求不同??傮w上來說可以從以下角度來考慮:其一,靈活可變的室內空間可以作為因教學改革而應對不同教學方式的轉變。當下學校教學的方式不僅僅拘泥于傳統(tǒng)的課本講述形式,對于不同層次的教學方式變革,適應當下靈活的素質教育需求,教學空間的改造也應做出對當下教育新理念的回應。其二,特殊教室的差別很大程度上體現在教學桌椅與教學設備上,為滿足盡可能多的教學需求,也需要在特殊教室的改造中重視教具與教學設備的水電等基礎設施的供給上。其三,針對不同教學需求的教室,應重視教室室內空間氛圍的營造。可以從室內墻面裝飾色彩、地面鋪裝形式、采光照明方式等做個方面綜合考慮。
二、儀式性建筑門廳空間
門廳是從室外進入建筑的第一個室內空間,除了在空間上有連接室外與室內空間的作用之外。在傳統(tǒng)建筑中特別強調的是門廳作為儀式性空問的表達,作為老舊學校的教學樓門廳,門廳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學生在上下課人流活動高峰期能夠有效的疏散人流,從負責上下疏散的樓梯間直通到建筑的室外,避免發(fā)生人流擁堵以及因為疏散不當而造成的擁擠踩踏事故的發(fā)生,因此門廳的大小以及位置尤其重要。
其次,對于從室外進入室內的學生等人群,門廳設計需要重視對門廳氛圍的營造,其中包括室內設計的風格導向與文化主題的宣傳等。大氣明亮的建筑入口會給人以直接的氛圍感受,通常以室內的兩層通高空間來提高門廳的層高,不會造成因為室內過低而帶來的室內空問的壓迫感。在室內設計的方面,門廳需要明亮的室內視野,可以通過建筑的采光或者室內布光等手段來處理室內光線不佳問題。有條件深化室內設計的可以有選擇的布置主題性的展示墻面,例如從學校的百年傳承歷史中尋找設計素材,將文字性的校訓、名人名言以及具有鼓舞提高精神氣質的警句來作為室內設計的有效因素。其次,圖像作為一種迅速直接可以被接受的信息來源,合理有序的布置學校百年歷史照片也是十分有效的設計手法。
三、校門形象的新塑造
首先,學校入口設計應和學校整體風險相協(xié)調。因為歷史因素,作為具有一定歷史沉淀的小學學校的文化傳承,學校大門入口需要體現出大氣沉穩(wěn)的風格與姿態(tài),莊重卻不能太沉重,既能保持歷史與時問帶來的沉淀又不失作為小學的青春與活力。因此,對于入口形象的把握是十分考究的。其中設計的手法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需要控制好入口大門的整體尺度。尺度太大會與校園的主體建筑不協(xié)調,尺度太小,不利于展現學校的形象。盡可能在建筑體量達到一定平衡的前提下,做到建筑尺度的和諧與適中,便可既滿足學校日常出入與形象特征兼?zhèn)涞南笳饕饬x。二是需要考慮建筑材料的使用。傳統(tǒng)學校建筑常用石材、紅磚等傳統(tǒng)建筑材料傳達學校歷史的底蘊,營造古樸厚重的建筑質感。三是需要重視大門建筑的造型特征。傳統(tǒng)建筑的形制常用中軸對稱的設計手法來體現建筑的儀式感。作為小學學校設計,在體現歷史的人文情懷的同時,還需兼顧小學學校日常使用的便捷靈活度。造型不可夸張怪誕,宜從傳統(tǒng)建筑中尋找歷史設計元素豐富入口建筑的外在造型。
其次,學校的入口不應僅僅是一個入口大門的建筑表達,還應包括入口前后之間的空間關系。例如校外的入口前場與進入校園的前廣場之間空間關系。校外前場是外界觀看學校的第一印象,也是日常學生家長接送學生的活動空間,兼具形象上與使用上的雙重功能。優(yōu)秀的建筑師需要合理的設計學生、家長、老師、一般民眾等各類可能出現在此的人群活動流線,避免因人群聚集造成的混雜與不安全的因素。進入學校后,入口大門在完成了校內與校外的環(huán)境轉變后,還需要合理有序地將學生引入教學樓內。這是作為老舊小學學校應具有的儀式性空間轉換。
四、結語:
歷史文化和時代文化是顯示器校園改造的重點內容。具體到校園建筑群體中,在保持校園建筑不變的情況下,通過校園景觀規(guī)劃與建筑室內設計,重新梳理了老校園的室內外環(huán)境。主題性的文化形象展示設計與趣味空問裝置有效的提升了小學校園的空間體驗氛圍,組團化的景觀設計真正的將校園自然環(huán)境與教學實踐結合在一起,使得原本單一的校園空間重新煥發(fā)了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劉博.基于生態(tài)理念的中小學校校園改造技術策略研究[D].清華大學,2016.
[3]郭雅琴.廣州市中小學校園更新擴建設計探索[D].華南理工大學,2016.
[4]王倩.基于兒童心理學的小學教學空間室內裝修設計研究[D].北京建筑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