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彩明 鄭立 戴小英
摘要:?目的 探討肺康復在呼吸機依賴患者的臨床作用,提高對肺康復的認識。方法 回顧性分析1例運動神經元病呼吸機依賴患者的臨床資料及肺康復方法,并復習相關文獻。結果 1例呼吸機依賴患者,診斷為運動神經元病、兩肺炎、呼吸衰竭、腔隙性腦梗死,經過3個月的內科常規(guī)治療結合肺康復治療,最終成功撤機。結論 呼吸機依賴患者撤機較困難,需要較長的時間,個體化的肺康復治療有助于成功撤機。
關鍵詞:肺康復;呼吸機依賴;撤機
【中圖分類號】R81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19)06-212-03
機械通氣是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急慢性呼吸衰竭的有力手段,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來相關的并發(fā)癥,包括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呼吸機誘導的膈肌功能障礙、重癥監(jiān)護病房獲得性肌無力等,增加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和醫(yī)療費用。有研究顯示,機械通氣超過7天的患者與機械通氣時間較短的患者相比,死亡率顯著升高。因此,應盡快撤離通氣支持以使患者充分恢復自主呼吸,然而,仍有約20%的機械通氣患者將發(fā)生困難撤機,導致呼吸機依賴的發(fā)生,對患者、家庭、社會均造成巨大的負擔。目前國內關于呼吸機依賴患者成功撤機的文獻報告較少,我們曾治療1例運動神經元病呼吸機依賴患者,經內科常規(guī)治療結合肺康復治療后成功撤機,現(xiàn)報道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患者女性,75歲,因“呼吸困難1年余”于2018年6月19日入院?;颊?017年初開始出現(xiàn)勞力性呼吸困難,病情逐漸進展,曾在多家醫(yī)院診治,診斷為“運動神經元疾病”,2018年4月初因嚴重呼吸困難入住外院ICU,血氣分析提示提示PH7.33、PO141mmHg、PCO94mmHg,CT提示腔隙性腦梗死、兩下肺炎癥,予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抗感染、化痰等治療,4月11日行氣管切開術留置氣切套管,嘗試撤機3次均失敗。既往曾診斷“胸廓出口綜合癥(右)”,并行右側臂叢神經探查術,術后仍有右上肢乏力。有“青霉素”過敏史。個人史、家族史無特殊。入院體格檢查:體溫36.8℃, 脈搏109次/分,呼吸22次/ 分,血壓123/76mmHg(1 mm Hg=0.133 kPa),平車入室,精神欠佳,不能發(fā)音,口唇紫紺,留置鼻胃管、氣管切開留置氣切套管,呼吸急促,呼吸運動雙側對稱減弱,雙肺叩診清音,雙肺呼吸音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心臟、腹部查體無特殊。雙下肢無水腫。神經系統(tǒng)查體:神志清醒,咽反射弱,右上肢肌力3級,左上肢及雙下肢肌力4級,雙側肌張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腦膜刺激征陰性。ADL完全依賴。輔助檢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計數(shù)12.2×109 /L,中性粒細胞絕對值10.22×109 /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83.9%,血紅蛋白101g/L,血小板407×109 /L。血氣分析:pH7.38,PaCO57.0mmHg,Pa077.0mmHg,Sa095%,氧合指數(shù)171.1。肝功能:前白蛋白77.7mg/L,白蛋白35.7g/L,膽紅素、轉氨酶正常。CRP124.6mg/L。大小便常規(guī)、腎功能、電解質、心肌酶、甲狀腺功能、腫瘤標志物均正常。痰培養(yǎng):找到少量革蘭陽性球菌和革蘭陰性桿菌、革蘭陽性桿菌,未找到真菌。心電圖:竇性心律、提示左心室肥大。頭顱CT: 右側基底節(jié)區(qū)腔隙性腦梗死、腦萎縮。胸部CT平掃:兩肺下炎癥,并兩肺下葉節(jié)段性不張、兩側少量胸腔積液。泌尿系彩超:左腎囊腫。腹部及雙下肢靜脈彩超:未見異常。心臟彩超:二尖瓣輕度關閉不全、三尖瓣輕度關閉不全、左室順應性降低、左室收縮功能測值在正常范圍。診斷為兩肺炎、Ⅱ型呼吸衰竭、運動神經元病、腔隙性腦梗死。入院后予常規(guī)內科治療(包括抗感染藥物、機械通氣、纖維支氣管鏡吸痰等),同時進行肺康復治療。
1.2肺康復方法
1.2.1運動訓練:上肢行握力器力量訓練,下肢行腳踏車鍛煉,并行鄭氏臥位康復操訓練。每日20-30分鐘,分次完成。鄭氏臥位康復操操作方法:拉伸起坐:患者雙手拉住床邊,利用上肢力量將上半身拉起至坐直,然后維持5秒,然后再次躺平。橋式運動:患者取仰臥位膝關節(jié)屈曲,雙足底平踏在床面上,用力。臀部始離床面約10-15cm,再次重復??罩胁溶嚕夯颊呷∑脚P位,屈膝抬高雙腿,上半身保持不動,兩小腿在空中交替做空踩自行車的動作,直到做到腳踩不動為止。訓練在白天未能脫機時于機械通氣下進行,能脫機后于氧療下進行。運動強度目標以Borg scale評分在4~6分或自覺疲勞程度評分12~14分。
1.2.2呼吸訓練:第一階段為帶機狀態(tài)下的耐力訓練,操作方法:保持PEEP和FiO2不變,逐步下調壓力支持水平,以潮氣量>4ml/kg為目標。當患者所需的呼吸機壓力支持水平下調至10cmH2O后進入第二階段訓練。第二階段為脫機狀態(tài)下的耐力和肌力訓練。操作方法:清除聲門下分泌物,松開氣囊,脫離呼吸機,F(xiàn)iO2不變,鼻導管吸氧,氣管套管接語音閥,囑患者經鼻深吸氣使腹部隆起,略停一兩秒后,用嘴包緊鄭氏多功能呼吸康復閥的咬嘴做大力呼氣至腹壁下陷,每做5次鍛煉后主動咳嗽,休息一下,再次鍛煉。每日30-60個呼吸周期。訓練中止標準:患者心率、呼吸頻率或血壓較脫機前增加20%時或血氧飽和度低于90%;輔助呼吸肌參與,主觀感覺不適。訓練過程中,出現(xiàn)訓練中止標準時,則中止訓練,返回原機械通氣模式和參數(shù),讓呼吸肌充分休息,第2天繼續(xù)進行。
1.2.3 多科合作:物理治療師協(xié)助胸部物理治療(包括體位引流、震顫法手法排痰)、關節(jié)活動度、力量訓練和漸進式運動訓練,指導患者床上活動和坐立從而促進有效咳嗽、輔助患者從床上坐起到站立并從床上移至輪椅上、指導患者攜氧進行漸進性的行走等活動。
2 結果
患者能間斷脫機并逐漸延長脫機時間,吞咽功能改善,運動能力提高,6周后拔除鼻胃管經口飲食,能下地平地拄拐杖緩慢行走,白天脫機無不適,夜間繼續(xù)呼吸機治療,3月后成功撤機。
3 文獻復習及討論
肺康復是一種基于對患者全面評估并量身定制的綜合干預措施,其包括但不限于運動訓練、呼吸訓練、健康教育、營養(yǎng)干預、心理支持及行為干預等,涉及多個學科,旨在提高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患者的軀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并促使患者長期堅持促進健康的活動。肺康復的最適人群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他疾病如神經肌肉疾病、腦卒中等導致的慢性呼吸系統(tǒng)障礙的患者也可受益,在2013年更新的ATS/ERS(美國胸科學會/歐洲呼吸學會)肺康復指南適應癥中包含了呼吸機依賴。呼吸機依賴是指患者脫離呼吸機后不能自行調節(jié),從而干擾并延長了脫機過程,可見于神經肌肉病變,如運動神經元病、肌無力癥、格林巴利氏綜合征、膈肌損傷等病例。目前國際上對呼吸機依賴時間界定尚未統(tǒng)一,多數(shù)學者認為持續(xù)機械通氣超過30天仍不能撤機者,常見原因包括神經系統(tǒng)因素、呼吸系統(tǒng)因素、心血管系統(tǒng)因素、心理因素。本例患者連續(xù)應用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超30天,符合呼吸機依賴的診斷。其基礎疾病為運動神經元病,住院時間長,呼吸機依賴原因考慮與本身基礎疾病、ICU獲得性肌無力、反復感染病情遷延、長期機械通氣致膈肌功能障礙、心理因素等綜合因素相關,患者在沒有發(fā)生嚴重肺部感染之前無需機械通氣,考慮運動神經元病尚未嚴重累及呼吸肌,具備撤機的可能性。
本病例肺康復的特點:(1)運動訓練:ICU 住院的患者多處于臥床和制動狀態(tài),導致肌肉萎縮,進而導致脫機困難,增加了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風險。運動訓練對撤機的促進作用包括: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肺功能、減少鎮(zhèn)靜劑對呼吸中樞的抑制并幫助恢復肌力、減少患者發(fā)生瞻望及抑郁的風險。運動訓練是肺康復的基石,包括有氧訓練、間歇訓練、抗阻/力量訓練,有氧訓練聯(lián)合抗阻/力量訓練在改善患者耐力和機能方面,比單純有氧訓練更為有效。在設計運動訓練的種類和強度時應注意個體化,對于活動量低、體質較弱者,更適合采用間歇訓練“運動-休息-運動”方式,低強度、短時間內多次進行。該患者長時間臥床,肌肉功能下降不可避免,我們制定個體化的方案,采用間歇訓練,多種鍛煉方式結合,包括下肢有氧運動、上下肢抗阻/力量訓練及康復操,肌肉功能得到改善,心肺耐力提高。(2)呼吸訓練:呼吸機誘導的膈肌功能障礙是撤機失敗重要因素,其在ICU發(fā)生率高達64%。呼吸訓練能提高患者呼吸肌功能、促進排痰、改善肺組織血液代謝、增加氣體交換效率。其分為呼吸方式訓練和呼吸肌肉鍛煉兩類。呼吸方式訓練的方法有縮唇呼吸、腹式呼吸、主動呼吸循環(huán)技術等,呼吸肌肉鍛煉包括吸氣肌鍛煉和呼氣肌鍛煉。本病例采用腹式呼吸結合呼吸肌鍛煉,使用呼吸康復閥將呼氣相正壓、呼氣相同步震蕩及呼氣阻力三者作用聯(lián)合在一起,起到擴張小氣道、減少氣體潴留、呼吸相同步震蕩排痰及鍛煉呼吸肌肉的作用。與國內學者介紹的方法類似,我們將呼吸肌功能鍛煉分為帶機狀態(tài)下的耐力鍛煉與脫機狀態(tài)下的耐力和肌力鍛煉兩步。(3)心理支持與疏導:ICU中機械通氣患者50%~80%發(fā)生譫妄,導致機械通氣時間、ICU住院時間延長,病死率增加,此外,焦慮和抑郁患者撤機失敗概率較高。美國呼吸治療協(xié)會(AARC)2001年出版的指南提出,心理因素可能是非呼吸因素中導致呼吸機依賴最重要的因素。有研究顯示,醫(yī)務人員、患者、患者家屬之間的交流可以達到很好的心理行為矯正效果。該患者長期機械通氣,多次撤機失敗,對撤機恐懼,對呼吸機心理依賴極強,我們?yōu)槠溥x擇了獨立的普通病房治療,家屬床旁陪護,并通過語音閥能夠發(fā)聲交流,醫(yī)務人員、家屬與患者之間進行頻繁的交流,心理行為得到良好矯正。Dieter等研究發(fā)現(xiàn),患者脫機成功與否,并不決定于患者的年齡、呼吸機應用的時間或是氣管切開的時間,而是決定于個體化的治療,如基礎疾病的控制、營養(yǎng)支持、充足的睡眠、心理因素的影響。本病例在ICU長時間治療未能撤機,最后在普通病房撤機成功,提示對于呼吸機依賴患者,ICU未必是治療的最佳場所。
從該病例可以看到,呼吸機依賴患者的撤機是有可能實現(xiàn)的。肺康復有助于呼吸機依賴患者的撤機治療,但并不是機械通氣撤機困難的補救措施,已有學者對機械通氣患者早期肺康復治療進行探討,證實對ICU機械通氣72h內的患者行早期肺康復治療是安全有效的。因此,肺康復在機械通氣患者的介入時機、介入方式值得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Goligher EC, Ferguson ND, Brochard LJ. Clinical challenges in mechanical ventilation(Article). The Lancet 2016(No.10030):1856-66
[2]MacIntyre NRM. Current Issues i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for Respiratory Failure*. Chest. Improving Outcomes in Respiratory Failure: Ventilation, Blood Use and Anemia Management 2005(No.5):561S-67S
[3]Pe?uelas O, Frutos-Vivar F, Fernández C,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of ventilated patients according to time to liberation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Article).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11(No.4):430-37
[4]Boles J, Bion J, Connors A, et al. Weaning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he 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Clinical Respiratory Physiology 2007(NO.5):1033-56
[5]Bolton C, Bevan-Smith E, Blakey J, et al. British Thoracic Society guideline on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in adults. THORAX 2013(Special SI):ii1-ii30
[6]黎毅敏,何國清. 機械通氣撤機策略與方法.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08(第12期)
[7]閆鵬,解立新. 危重癥患者肺康復研究進展.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2018(第5期):405-09
[8]倪越男,梁國鵬,徐靜,等. 心肺康復治療對撤機的幫助. 中國呼吸與危重監(jiān)護雜志 2016(第4期):421-24
[9]Vonbank K, Strasser B, Mondrzyk J, et al. Strength training increases maximum working capacity in patients with copd-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comparing three training modalities. Journal Of Cardio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And Prevention 2012(No.3)
[10]周敏,趙建平. 現(xiàn)代肺康復常用方法.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2018(第5期):410-13
[11]Demoule A, Jung B, Prodanovic H, et al. Diaphragm dysfunction on admission to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Prevalence, risk factors, and prognostic impact - A prospective study(Article).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13(No.2):213-19
[12]劉英,劉小軍. 呼吸康復在吉蘭-巴雷綜合征呼吸機依賴患者成功脫機中的應用.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5(第12期):34-36
[13]羅祖金,詹慶元,夏金根,等. 應用呼吸肌功能鍛煉對長期機械通氣患者成功撤機1例報告. 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 2009(第9期):839-40
[14]趙浩天,王華偉,龍玲,等. 重癥患者撤機失敗原因與處理. 中國急救醫(yī)學 2019(第4期):393-97
[15]NR M.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for weaning and discontinuation of ventilatory support. Chest 2001(No.6):375S-484S
[16]Barchfeld T, Dellweg D, Bockling S, et al. Weaning from long-ter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Data of a single weaning center from 2007 to 2011. Dtsch Med Wochenschr 2014(No.11):527-33
[17]吳淼,倪朝民,吳鳴,等. 機械通氣患者早期肺康復治療的臨床觀察. 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 2018(第7期):806-11
通信作者:陳彩明(1985),女,研究生,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呼吸與危重癥/肺康復。
基金項目: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衛(wèi)生廳自籌經費科研課題(Z2018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