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哲
指畫又稱手指畫、指墨畫或指頭畫,是我國傳統(tǒng)繪畫領(lǐng)域中的一種特殊繪畫藝術(shù),以指、掌、拳甚至肘沾墨作畫,別有一番古雅意趣與特殊技巧。關(guān)于指畫藝術(shù)的起源,唐人張璪《文通論畫》中有“或以手摸絹素”記載,近代李放《八旗畫錄》載順治帝福臨“嘗以指上螺紋,蘸墨作渡水牛,神肖多姿。自后,臣高其佩等皆擅長指墨,其法實始自世廟也?!雹偃豢v觀唐至清初這一時間段,并無指畫作品流傳于世,順治帝的指畫可能為一時興起所做,偶一為之,并再無其它作品傳世。雖學(xué)術(shù)界對誰是指畫的創(chuàng)始人這一問題尚有爭議,但對于高其佩將指畫藝術(shù)真正推向一個高峰,并獲得極大成功,是學(xué)者們所一致認同的。
高其佩(1660 - 1734),字韋之,號且園、南村、書且道人。另有山海關(guān)外人、創(chuàng)匠等。遼寧鐵嶺人,隸漢軍鑲黃旗,官至刑部右侍郎。其藝術(shù)才華出眾,能詩、擅畫。8歲學(xué)畫,早期臨摹大量前人作品,山水、人物受吳偉的影響,中年以后, “舍筆而求之于手”用指頭繪畫,所畫亭閣人物、花烏、魚蟲無不簡恬生動,筆墨精細,設(shè)色艷麗,精妙絕倫,晚年遂不再用筆,以指畫擅名于康熙、雍正年間,影響深遠。
據(jù)高秉《指頭畫說>中記載,高其佩一生作畫五六萬幅,現(xiàn)存世約二三百件。青島市博物館共藏高其佩指畫5件,其中高其佩絹本設(shè)色指畫《壽帶圖》頗具代表性,此畫為1969年由青島市財政局撥交入藏,1972年由國家鑒定委員會劉九庵先生定為國家二級文物。
高其佩絹本設(shè)色指畫《壽帶圖》內(nèi)容簡練,設(shè)色淡雅,整幅畫面由梅花、一雙壽帶烏組成。壽帶烏與梅花的組合為中國傳統(tǒng)花烏畫中常見的題材,從畫面內(nèi)容看,是一幅祝壽圖。 “梅”“壽”諧音表意“以介眉壽”, “眉壽”既長壽,古人認為老人長眉即為長壽,以此祝愿長命百歲,以介眉壽取自《詩經(jīng)·豳風(fēng)·七月》“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常見的壽帶烏與梅花組合還有“齊梅祝壽”圖,出自“舉案齊眉”的故事,繪成一對壽帶烏雙棲雙飛在梅花與竹枝間的瑞圖,相傳壽帶烏是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化身,它們常常成對出現(xiàn),拖著曼妙的長尾上下翻飛,飄然若仙,形影不離。以雙寓“齊”,以梅諧“眉”,以竹諧“祝”,寓意夫妻恩愛相敬如賓,白頭偕老。
高其佩絹本設(shè)色指畫《壽帶圖>軸縱179.5、橫46.5厘米(圖1),采用傳統(tǒng)S型構(gòu)圖,簡潔明快,畫面閑逸超脫,靈動自然。圖繪一株依巖老樹干向右上方斜探,皴法自然,蒼勁挺拔,上湍則是綻開的折枝梅花自右向左下方伸展,枝杈上蹲立一只縮頸的壽帶烏向下觀望,樹干下一展翅飛翔的壽帶烏與之相呼應(yīng)。所繪壽帶烏藍綠翅羽,藍頂紅啄,十分好看,生動充滿靈氣。手指作畫較毛筆作畫局限性更大,筆畫可根據(jù)繪畫內(nèi)容、造型的需要任憑畫家選擇使用,指畫卻全憑畫家的幾個指頭,高其佩卻靈活運用手的各個部分,甲、肉、掌、背都在使用之列。 “指頭畫的指法的運用,在畫極小的人物和花烏時,以無名指和小指相互使用”,②在壽帶烏的羽毛刻畫上,以指蘸濃淡不一的墨色勾抹出,再潤染花青色,底色潤淡墨巧妙留白,突出羽毛的質(zhì)感與靈動。一烏蹲坐梅枝,通過對比,突出主體,枝條的繪制富有彈性,雖為指畫,卻使其動感之態(tài),勝于筆端。有毛筆所無法表達出的情趣,古拙且優(yōu)雅,形神兼?zhèn)洹T诒憩F(xiàn)老干時,高其佩對水分多少的把握恰到好處,增之則過于潤澤,無法體現(xiàn)老干的蒼勁,減之則過于干枯,無法表現(xiàn)樹的生命力,由此可見作者高超嫻熟的技藝。清代畫壇盛行摹古,不少畫家落入“泥古不化”的窠臼,而高其佩卻另辟蹊徑,突破傳統(tǒng),以指代筆,并將指畫推向一個高潮,風(fēng)靡一時。
畫卷右側(cè)題自識款“其佩仿古”,后鈐“高其佩”朱文方印。畫之下端空白處有秦小峴囑程同文所書題詞,計十行: “毛羽翩翩,枝南枝北呼珍偶,春風(fēng)吹透,梅萼圓如豆。迢遞天涯,底事迥翔久,空回首,故山林藪,無奈紆青綬。調(diào)寄點絳唇,乙丑十二月十九日,秦小峴師題句,屬程同文書?!逼鹗字煳挠 拔淖志墶薄⒑筲j“小峴”朱文方印、“秦瀛之印”白文方?。▓D2)。題詩詞者秦小峴(1743- 1821),名瀛,原名沛,字凌滄,號小峴,晚號遂庵。乾隆三十九年(1774)舉人,官刑部侍郎。以詩古文名當世,工行、楷,兼善隸書。
題跋“毛羽翩翩,枝南枝北呼珍偶,春風(fēng)吹透,梅萼圓如豆。迢遞天涯,底事迥翔久,空回首,故山林藪”生動的描繪了畫面內(nèi)容:早春時節(jié),梅花盛開,兩只壽帶烏一南一北呼吁珍偶。一烏盤旋低飛,不停的回望來時的山林湖沼,卻久久不得歸?!扒嗑R”指系官印的青色絲帶,亦指官印。“無奈紆青綬”一語道出不得歸的原因是官職在身,暗指作者自己。前半首詞寫景,后半首抒情,情感真切,寓意深刻。
高其佩作品多自題“鐵嶺高其佩畫”“鐵嶺且道人指頭生活”款,如青島市博物館藏高其佩絹本指畫《雄雞圖》立軸(圖3)、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高其佩《乞兒圖》(圖4)等,把原籍冠于姓氏之上,高其佩別號“山海關(guān)外人”,突出表現(xiàn)其為山海關(guān)外遼寧鐵嶺人。依據(jù)胡昌健所撰寫的高其佩年譜一文③,縱觀高其佩一生,順治十七年(1660)生于江西建昌署中,成長在官宦之家。在江西生活了14年(1660 - 1674),隨后在京師、浙江、四川、安徽、云南等地為官任職,他生命的74年,就是在這些地方度過的,依現(xiàn)有史料看,高其佩并沒有在遼寧鐵嶺生活過,甚至從未在山海關(guān)外生活過。也許正是對故鄉(xiāng)無限的熱愛與眷戀,才得以在作品落款處時時不忘落以自己的籍貫,不因出生、成長在南方,成家立業(yè)后,忘卻北方僻遠的家鄉(xiāng)。
秦瀛生于乾隆八年(1743),從落款“乙丑十二月十九日”可知,款題于清嘉慶十年(1805)。此時秦瀛已是62歲高齡老翁,他20歲以后便時常出游在外,或為生計、或為仕途,亦或為游歷交友。乾隆四十一年(1776),秦瀛入朝為官,開啟了長達幾十年的為官之路,官歷京師、浙江、湖南、廣東等地。時有歸隱之心,但心系百姓與社稷,礙于頭上的官帽,手中的官印,肩上的責(zé)任,一直輾轉(zhuǎn)于各地為官不得歸故土。也許正是和高其佩相似的為官經(jīng)歷與人生軌跡,令秦瀛睹物思人,感慨萬千,內(nèi)心情感一并而發(fā),遂題此詩詞,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以詩喻自己也喻先人高其佩。
題跋中所落“十二月十九日”,為北宋文豪蘇軾生辰,自康熙年間起,文人墨客常在此日相聚為東坡先生慶生祭奠,名日“壽蘇會”。其形式多為以懸掛蘇東坡畫像、陳列其喜愛之物進行祭祀,并輔之以詩文創(chuàng)作、題詠書畫、古物鑒賞的一種文人消寒雅集。壽蘇活動自清初至民國間興盛不衰,在嘉道時期極為盛行。秦瀛作為“壽蘇會”的倡導(dǎo)者,曾于嘉慶三年在杭州任杭州湖觀察時主持建設(shè)蘇公新祠,廣邀文人墨客聚于祠下進行了他的第一次“壽蘇會”,嘉慶十年十二月秦瀛入朝為官,同年的壽蘇會,秦瀛折柬招楊芳燦等同人于蔡式齋所舉辦。④嘉慶十年正是壽蘇會最為興盛之時,作為祝壽題材的高其佩絹本設(shè)色指畫《壽帶軸》或成為此次雅集上的題詠對象。
高其佩絹本設(shè)色指畫Ⅸ壽帶圖>不僅僅反映出高其佩高超的指畫藝術(shù)特色,也是清代文人之間交往的可視資料,見證與記錄了文人墨客的雅集聚會,無論是藝術(shù)價值還是歷史價值都是彌足珍貴的。
注釋:
①轉(zhuǎn)引自羅青《中國名畫家全集·高其佩》,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9頁。
②楊仁愷《高其佩》,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79年版,第16頁。
③胡昌健《巴蜀史地與文物研究》,光明日報出版社,201 5年版,第495頁至520頁。
④秦瀛《十二月十九日召集同人于椿樹胡同蔡式齋侍御書齋祭蘇文忠公有作》一首(七古), 《小峴山人詩文集》卷十七,清嘉慶二十二年刻道光間補刻本,見《清代詩文集匯編》407冊。
(責(zé)任編輯:李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