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麗
清人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說:“開卷之初,當以奇句奪目,使之一見而驚,不敢棄去,此一法也。”當然,他說的是如何寫好一篇文章的開頭,不過,這句話對語文教學的第一環(huán)節(jié)——導入同樣適用。正如于漪老師所說:“閱讀課文的起始階段猶如一篇文章的開頭,須反復斟酌,讓學生的思維興奮起來,迅速進入學習的軌道。”上課伊始,教師應該用最簡練的語言,最短的時間,選用最有效的方法,把學生的情緒調(diào)整到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這一環(huán)節(jié)不僅是教師匠心的藝術再現(xiàn),更是學生認知過程的心理需要。在教學活動開始之際,學生普遍存在著希望上好課的動力準備,心理學稱此現(xiàn)象為“心向”,這種“心向”既強烈又短暫。因而,有經(jīng)驗的語文教師都非常重視每堂課的導入設計,他們往往能以精湛的導入愉悅學生的耳目,激發(fā)學生的心靈,開發(fā)學生的智力,觸發(fā)學生的情思。導入所用的時間不長,但它對一堂課的成功與否往往有著重大的影響。一個好的導入設計,能使這堂課先聲奪人,引人入勝,更為重要的是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為授課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如果每位教師在備課時都十分重視導入的設計,在走進課堂之前都能認真推敲一下這堂課開始的三言兩語,那么,一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綜觀眾多語文教育名家,無不在導入的設計上精益求精。
導入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體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1、調(diào)集學生的注意
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時。大腦皮層上的相關區(qū)域便形成了優(yōu)勢活動中心,對所注意事物專心致志。人的注意力越集中,對周圍其他干擾的抑制力就越強,這時人對事物的觀察得最細致,理解得最深刻,記憶得最牢靠。
2、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學習興趣是語文學習活動中最直接最活躍的意向心理因素,它對于維系注意力,增強理解與記憶,激發(fā)聯(lián)想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喚起情感體驗,都具有積極作用。
3、引學生上正軌
導入是整個教學過程中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的首要作用和功能就是引導學生順利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它好比通往正題的橋梁,能有效的把學生的思維引入正軌,從而產(chǎn)生濃厚的探索興趣。
4、啟迪學生心靈
知識性,思想性,藝術性完美結(jié)合的導入,必然會撥動學生的心弦,調(diào)節(jié)其心志,陶冶其情操,完善其人格。
5、給予學生享受
優(yōu)秀的導入設計其美學價值不容忽視。教師用優(yōu)美而充滿激情的語言營造情境,再現(xiàn)形象,必然會使學生的心靈產(chǎn)生震動,也必然會使他們體驗到審美的歡愉。
導入在語文教學的作用毋庸置疑。同時應當予以注意的是,導入是藝術也是科學,它不僅要求教師具備敏銳的眼光,靈活的思維,創(chuàng)造的頭腦,而且要求教師在設計過程中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目的性原則
課堂教學不同于講評書、說相聲,它是一種目的性強的活動。40分鐘,分秒必爭,重點、難點突出,段落清楚,層層緊扣,上下銜接,任務明確。為此,課堂導入要加強目的性,克服隨意性和盲目性。要符合總的教學目的,體現(xiàn)教學意圖,注意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切忌花樣翻新、洋洋灑灑、離題萬里。
2、計劃性原則
教師在備課時,應視課堂導語為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精心策劃。在上課前,對課堂導語言語的先后、講述的緩急、語氣的輕重、形態(tài)語言的配合、板書的布局與其他教學活動等等,都要做到充分周密的考慮,切忌“信口說來”。
3、激勵性原則
好的課堂導語就是要如投石擊水,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為此。教師在課堂導語時,要具有激勵性,導入時的一舉一動、一投足、一句話、一個詞都應具有激勵性,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引起聯(lián)想,喚起學生躍躍欲試、先睹為快的欲望。
4、趣味性原則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比绻粋€學生對學習感興趣,就能發(fā)揮其全部才能的80%—90%,反之,他的才能只能發(fā)揮20%—30%。在課堂導語中,就是要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在愉悅中進入學習。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教學對象、教學時間隨機應變,設計出“百花齊放”的導語,做到以“情”入境,以“奇”入境,以“疑”入境,以“趣”入境,自講課一開始就吸引住學生,從而達到思維定向、內(nèi)容定旨、情感定調(diào)的作用。如此,學生能耳目一新,興趣盎然,有備而戰(zhàn),師生配合默契,教師也能提高教學效果。
1.巧設懸念法。
在小語教材中,有篇文章《魯冰孫漂流記》,我這樣給學生引入:英國青年魯冰孫喜歡航海旅行,有一天,他越過大西洋和太平洋,經(jīng)歷無數(shù)險情后,船不幸翻了,船上的人全部遇難,只有他一人幸存,他只身漂流到一個荒島,在這個荒島上,他會遇到怎樣的情況呢?他能生存下去嗎?請大家現(xiàn)在讀讀這個故事,你就會找到答案的。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一口氣讀完了文章。懸念容易引起學生興趣,吊起學生胃口,讓他們帶著疑問和迫切想知道結(jié)果的心情去讀文章,自然更加認真,更加細心。
2.課題導入法
一般的說,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對全文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因此抓住了課題,就容易抓住文章的中心。如《鳥的天堂》,先問學生怎么理解天堂的,文章是鳥的天堂,那為什么叫鳥的天堂,鳥的天堂是什么樣的呢?又如《將相和》,問“將”是什么意思,文中指誰?“相”是什么意思,問中相指誰?“和”是什么意思?將相和什么意思?進而引入文章的教學。
3、創(chuàng)設情境,揭示課題
老師先板書:地震,然后讓大家交流課余時間搜集的有關地震危害的資料,然后老師給大家播放相關影片資料,讓大家談看了感受,接著揭示課題: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殘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親人,流離失所。1989年,當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襲美國洛杉機時,有一對父子演繹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動地故事。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第十一課——《地震中地父與子》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4、即興導入法。
就是根據(jù)授課時的天氣環(huán)境、場景、教室氛圍,結(jié)合所要講的課文內(nèi)容,用巧妙的語言來縮短學生與教材的距離?!?/p>
語文教學的綜合性特點,決定了語文課堂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導入的方法自然不止以上提到的這些,還有成語導入法,溫故知新法,談話導入法等等,我們都可從中領略到導入藝術的豐富多彩。而且這些導入方法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聯(lián)系的,甚至是交叉運用的。教師在設計導入的過程中往往要綜合運用多種方法才可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這里,我要強調(diào)的是不管采用哪種導入設計,都要為全課的教學目的和教學重點服務,與講課內(nèi)容緊密相聯(lián),自然銜接。具體來說,一是力避落入俗套,要給學生以新鮮感,造成一種良好的學習心態(tài)。二是不故弄玄虛,嘩眾取寵,要給學生以實實在在的收獲。三是開宗明義,單刀直入,用簡潔、生動的語言表達豐富的內(nèi)容。
“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一個好的開頭是師生間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橋梁,它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又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為整堂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開頭,使整個教學活動進行得生動、活潑、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