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霓
每每聽(看)到青少年自殺的報道(新聞),人們的心都是沉甸甸,一個個活生生的花季少年過早凋謝。人們在痛惜之時也在反思,我們的孩子們怎么回事?難道是社會關愛的缺位?學校教育的失???生命的價值在青少年的心中為何如此低廉……
《中國青年發(fā)展報告》表示,我國17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中,有超過65%的青少年認為自己收到學校與家庭的壓力過大,大約有2800萬的青少年受到情緒問題以及行為問題的困擾,并有10%~12%的青少年存在焦慮、抑郁等心理健康問題,5%左右的學生曾進行過自殘行為,有過自殺行為的青少年超過1.9% [1]。調查顯示,青少年自殺的原因主要有:精神障礙、重大生活事件的影響、家庭危險因素、社會媒介的影響。自殺已經(jīng)成為我國社會、醫(yī)療領域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在青少年的自殺、自殘行為比例逐漸上升的過程中,可以得出在對于青少年的教育過程中嚴重缺少“死亡教育”,青少年的生活中充斥著應試教育的壓力,學校與家長重視的是學生成績增長、身體成熟,嚴重忽視青少年的成長期也面臨著人格的完善與情緒的敏感變化,在青少年的生活環(huán)境中缺少對生命價值的探討,導致青少年沒有正確的生存觀與死亡觀,對于生命的價值產(chǎn)生漠視行為,最終導致青少年在學習、生活的過程中受到情緒與行為的打擊時,選擇用自殺來進行抵抗 [2]。
一.產(chǎn)生自殺的成因
自殺是指人在經(jīng)歷生活中的身體或情緒的不同程度打擊,經(jīng)過復雜的心理活動,有意識的自愿結束自我生命的一種自我毀滅式行為。
青少年自殺既是社會現(xiàn)象更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種特殊表現(xiàn),盡管自殺的原因是多樣的,歸結起來不外乎內部(主體)的與外部(客體)的兩個方面。前者如對生活信念的懷疑、悲觀、厭世、孤獨等,后者則有家庭、異性、就業(yè)、經(jīng)濟壓力、人際關系、社會政治事件等。自殺是在一定外因的強力作用下,個體內部心理機制瀕于總崩潰的結果[3]。自殺的心理過程一般展現(xiàn)為:外部社會帶來的打擊—內心自我否定階段—對社會產(chǎn)生反感階段—對自我產(chǎn)生厭棄階段—對生命感到絕望階段—對生命進行放棄,在青少年的發(fā)展過程中自殺的主要成因主要可以歸為四類[3]。
1.精神障礙:精神障礙又稱精神疾病,是一組由不同原因所致的大腦功能失調,表現(xiàn)為精神活動和行為的紊亂。精神障礙可大致分為精神病和神經(jīng)癥兩類,據(jù)有關資料統(tǒng)計:因精神障礙而自殺的青少年占13.2%,其中精神疾病與人格變量在自殺者中所占比率——抑郁癥(50%)、人格障礙(20%)、精神分裂(15%)、其他(15%),根據(jù)以上數(shù)據(jù)我們可以得出抑郁癥在青少年的精神障礙影響中的比例達到一半左右,成為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表現(xiàn)因素,患有抑郁癥的青少年將會表現(xiàn)出的行為主要有厭世、對生活缺少熱情、情緒低落、自我否定并時常產(chǎn)生自殺的想法。
2.學習壓力:在青少年的成長階段,自4~5歲剛剛開始形成自我意識的階段,就進入幼兒園生活,然后小學生活,初中生活,在青少年的發(fā)展階段,學習成績是家長與教師最為關心的一件事,他們的生活重心完全圍繞學習展開,《廣州青少年發(fā)展調查》中顯示,超過70%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學習壓力過大,嚴重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尤其是在中學階段,中學階段的學生開始面臨升學的壓力,自身正處于青春期的情緒敏感階段,情緒的轉變過程中缺少宣泄的出口,被學習的壓力所淤堵,最終可能造成情緒的崩潰。學習壓力的表現(xiàn)群體在成績較好的青少年群體中,也較為突出,在這一部分學生中,家長的緊迫相比,學校的緊逼式教學都是造成青少年對學習產(chǎn)生反感的原因,嚴重者將會對生活產(chǎn)生厭棄狀態(tài),對于考試產(chǎn)生抗拒心理,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極端者將會產(chǎn)生自殺行為。
3.人際交往的壓力:青少年的發(fā)展過程中,隨著年紀的不斷增加,青少年的自主意識在飛速的擴展,與父母、教師之間的交往不能得到情感上的滿足,青少年的同齡社交需求在不斷的提升之中,在學習生活的過程中發(fā)展親密的伙伴是青少年的成長需要。人際交往的過程中,青少年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一方面,青少年剛剛開始形成自己的獨立社交群體,缺少社交自信,害怕在人際交往中受到挫折,情緒較為敏感青少年自尊心較強,害怕在人際交往中獲得失敗,無法正視自己的缺點與不足,過分苛刻的要求自己;另一方面,青少年在青春期處于人格建立的階段,渴望脫離父母的掌控,但是部分父母希望可以為孩子選擇更加合適的朋友,導致青少年在人際交往中更為叛逆產(chǎn)生情緒的劇烈波動。
4.家庭危險因素:家庭危險因素主要表現(xiàn)為家庭教育不當、家庭成員不全、家庭關系不和諧、家庭外部因素轉變等多種原因。在青少年的教育過程中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是較為普遍的教育問題,無視孩子的青春期成長變化,父母一味的將自身成熟的思想經(jīng)驗灌輸給子女,缺少與孩子的交流,甚至有打罵等過激教育的出現(xiàn),子女在成長過程中處于不被理解、孤立無援的生活狀態(tài)之中;其次,在進行子女的教育中,部分父母將自己年輕時未完成的愿望強加于子女身上,嚴重忽視青少年自身的訴求與愿望;最后,在家庭中的影響因素還包括對子女的溺愛,在青少年的發(fā)展階段,過度的苛刻或過度的溺愛都是青少年極端情緒產(chǎn)生的原因,在面對挫折時可能會采取極端的處理方式,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二.預防措施與方法
1.改變傳統(tǒng)教育模式與教學內容
在與學生交往的日常過程中,需要重視學校教育帶給學生的影響,青少年的教師與班主任需要重視在教學開展過程中對學生的心理情緒識別,為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對學生的情感變化及時的進行掌握與分析,對于出現(xiàn)不良情緒的學生予以正確的指導,為學生提供情緒轉化的意見。教師在學生心中具有超強的權威性,教師的正確指導可以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師生之間的情感互動交流,可以幫助教師更加了解青少年的生活狀態(tài),為班級的管理提供更加具有優(yōu)勢的管理辦法。在學校教育的開展過程中,還需要擴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實用性,在學校中開設心理健康成長熱線,在學生的情緒安撫上積極的利用“同輩關懷”的優(yōu)勢,可以培養(yǎng)情緒較為開朗的學生,成為心理健康電話輔導人員,為有情感疑惑的同學進行負面情緒的開導,促進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建立互幫互助小組,為學生的人際交往提供更多的渠道,定期的進行心理健康普查活動,把青少年自殺意念防患于未然。
教學內容改變: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過程中需要豐富對生命感悟課程的創(chuàng)立,一方面,在教學內容中增添對生命可貴的內容升級;另一方面,重視對學生進行死亡的觀念教育,死亡教育的內容已經(jīng)被很多西方國家的中小學課程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圍之中。
我國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過于避諱對死亡的談及與深入的講解,需要轉變傳統(tǒng)的思想觀念,幫助學生了解生命的珍貴性,并通過真實生活的感受,幫助學生感悟人生[4]。
教學方式改變:在新理念的教學方式轉變中,對于核心素質教育、成長娛樂教育就是對學生的長處、進步大加贊賞、表揚,但對一些缺點、短處甚少提出批評意見,從而忽視學生的抗壓能力教育,不利于學生堅韌的心理塑造。在教育的開展過程中需要加強對學生的綜合教育,獎罰分明,根據(jù)學生的特點教師需要進行教學方式的調整,實現(xiàn)因材施教,避免學生的個別極端現(xiàn)象產(chǎn)生。
2.積極參加體育活動
青少年在學習生活中在教學的壓力之下很少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室外活動,嚴重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積極開展體育活動,可以減少青少年負面情緒的產(chǎn)生,有利于學生的個人堅強素質培養(yǎng),促使學生將頑強意識遷移到日常生活中來,以增強自身的抗挫折的能力。有調查顯示:在對心理醫(yī)生的問詢中,有80%左右的醫(yī)生認為積極進行體育活動是可以治療抑郁癥的手段之一 [5]。
3.學會調整自身的心態(tài)
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存在從未產(chǎn)生過心理障礙的人,在一定的條件下,人都會有負面情緒的產(chǎn)生,對于負面情緒的化解是一個人應該必備的能力。青少年自我調控也是舒緩壓力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對于個人來說,青少年要有健康的心態(tài),一方面不要給自己樹立過高的目標,盲目和別人相比,自尋無謂煩惱;另一方面也不能毫無目標,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
4.營造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
家長應該尊重孩子、愛護孩子的角度出發(fā),避免在孩子面前提起自己在社會上遭遇的不愉快及談論目前社會上的種種負面現(xiàn)象,應增強對孩子的基本保護意識,青少年的人格還沒有完全長成,比較缺少化解壓力的能力,青少年將會對社會產(chǎn)生失望、乃至絕望的感受。在有關孩子交友、擇校、就業(yè)等重大問題上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強加給孩子,父母應該積極營造一種祥和、民主、誠信、包容的家庭氣氛。
5.提高校醫(yī)務人員和心理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
由于中國的心理服務尚處于起步階段,服務人員的數(shù)量與質量都不足。在發(fā)達國家中,每百萬人中就有500人從事心理學的研究工作,而在我國每百萬人中僅有3—5人從事心理健康服務,而由心理學研究轉為專門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學者則更是少而又少。國內心理輔導機制不完善,因此,一些內向學生常心事重重卻得不到及時疏導,常常束手無策。
總之,防范勝于醫(yī)治,社區(qū)和學校應建立完善的預警機制,給他們正確的指導和關愛,幫助他們走出心理的陰影,同時加強學生挫折教育,提高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避免悲劇重演。
參考文獻:
[1] 譚亦芳、王薇.1.9%學生有過自殺未遂行為 青少年自感壓力過大[N].南方都市報,2002年11月29日
[2] 梁劍.體育教學—現(xiàn)場急救與逃生教育的最佳載體[J].中國學校體育,2008(7):33-34
[3] 汪道之.心理醫(yī)生[M].北京:中國商業(yè)出版社.2001
[4] 曹保印.死亡教育缺失釀惡果 花季少年走上人生不歸路[N].工人日報,2003-11-20
[5] 鄧樹勛、莊弼.體育與健康[M].廣東省教學教材研究室編,200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