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格薩爾》是一部我國藏民族歌頌民族英雄的史詩。其內容源自于藏族人民在千百年來,面對惡略的自然環(huán)境、外族的入侵和本族內部的不合,以及外來文化及其影響下誕生的新的文化流派與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之間產生的沖突,給老百姓帶來了重大的災難。在這種動蕩不平,民不聊生的歲月里,人們向往和諧、自由的生活,希望在本族內部能誕生一個能通天入地,神通廣大的英雄,來帶領大家撫平這一切的磨難,并能得到大量的牛、羊、馬匹、金銀財寶等,能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一、《廓拉察宗》中抒寫提親禮品的品種和數(shù)目
《廓拉察宗》的作者是“仲巴上部”部落的部落首領仲巴·拉格?!爸侔筒柯洹本嘟褚延袔装倌甑臍v史,其總共分為上、中、下三部。那么,這部《廓拉察宗》的作者仲巴·拉格生于1943年,他是“仲巴上部”部落的最后一代首領。其不僅是一位愛民如子的部落首領,而且也是該部落的一位注重文化知識;才華出眾的格薩爾神受藝人。在《朵康格仲部落史》記載道:“拉格,跟其他以往的仲巴部落的首領們比起來,雖然都一樣未曾拜師學習,但天資聰慧的拉格從小就喜歡自學各種文化知識,等其上任“格仲上部”首領時,已經熟練掌握了藏語的語法,并有抒寫各種題材的散文、詩、詞的能力。他好動腦子,勤奮好學,喜歡寫作,尤其是喜歡翻越格薩爾傳。拉格,雖然跟其他格薩爾說唱藝人不一樣,其身為一方不落之長,職權握于自己的手中,相對來說應該擁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但卻因為一種機緣,跟大多數(shù)的“格薩爾”神受藝人一樣,一次偶然的事件—經過了一場夢,卻成為了一名傳唱《格薩爾傳》的藝人。拉格在于1962年拉格前往印度,并長久定居在那里。那么在印度期間他抄錄了《夢笠金宗》,從1965年至1984年抄寫這部爭奪北部廓拉食鹽資源的傳說《廓拉察宗》等十八部格薩爾傳。
在《廓拉察宗》中,當嶺國降服廓拉國之后,曾輔佐過三代廓拉國君的老臣德欽辛繞去拜見格薩爾,請求圣主格薩爾把在廓嶺之戰(zhàn)中逝去的眾廓拉君臣的亡靈超度到極樂世界,把剩余的廓拉民眾納為嶺國的子民。并根據天神的諭旨和喇嘛卜卦擇算的生辰屬相,決定將把廓拉公主—空行母的化身“桑沙曲吉卓瑪”許配給了嶺下部的(翁部)的姜赤俄欽時,向嶺國敬獻的饋贈的彩禮有“二十五張黑狐皮;一十五張威虎皮;一十三張花豹皮;九張蛇裔雪豹皮;七張乳白雪猁皮;五張棕熊皮;三張赤狐皮等,還有其它的財寶,如:馬、兵器、盔甲、綢緞、氈子等很多彩禮品”等。與之不同的是,在藏區(qū)舉行婚禮時一般都是由男方向女方提親的,而女方向男方提親事也許可能存在,但很少見。不管處于何種原因,在史詩中廓拉向嶺國提親時饋贈的財禮來說,與現(xiàn)實中藏族民間提親時饋贈的禮品比起來,不論在品種、價值、數(shù)目等各方面來說,都送了一個超乎人們想象的重財禮。
二、迎親時傳統(tǒng)民間和史詩中的饋贈品
1、傳統(tǒng)民間迎親時財禮的品種及數(shù)目
迎親的禮品又稱“祝聘”或“納采禮”。是婚姻活動中重要的程序,指男女雙方送一大筆錢財。各地在禮俗上不盡相同。每個地區(qū)在迎親時互相所贈的禮品的品種和數(shù)目,跟所處的時代以及這個地方的經濟特型、生產水平和人文習俗有著很大的關系。在敦煌寫本中關于婚姻的資料婆為記載的比較多,重彩禮的現(xiàn)象在眾多寫本中都有所反映。比如“伯三二八四《婚事程式》記載,彩禮主要是結合著送婚書時帶去,云:“(彩禮)次五色彩、次束帛、次豬羊、次須面、次野味、次果子、次酥油鹽、次醬醋、次椒姜次蔥蒜,已上物并須盤盛花,單羊皿入轝,綾羅以箱,襆盛入輿,其函使押送,切須了事,依次第,不得前卻?!?/p>
2、《廓拉察宗》中迎親時財禮的品種和數(shù)目
中鄰國降服了郭熱國之后,按照天神的諭旨,格薩爾下令要求舉行嶺下部的(翁部)的姜赤俄欽和郭熱公主空行母的化身桑沙曲吉卓瑪兩的婚禮。之后以王子扎拉孜杰為主的牟姜部的諸王臣準備了婚禮儀式。并派蕃雛彌瓊卡岱和牟部協(xié)嘎江扎等嶺下部(翁部)的七名將領帶著裝滿了五谷,并用旗箭(彩箭)和?;昃G松石裝飾了的白神袋,還有帶給廓拉國的財禮有:代表權威性的二十五張草豹皮;布滿條紋的十三張猛虎皮;充滿斑點的九張豹子皮;七張猞猁皮;五張色彩華麗赤狐皮;還有其它的如:金、銀、銅、鐵、綠松石、緞子、馬、騾、駱駝等家畜類的;盔甲、寶刀、箭、長矛等兵器類的;磚茶、酥油、牛羊肉、特等飲食類,等等一共九十九物。與古代中原地區(qū)婚俗儀式中所贈送的財禮比起來,由于生活環(huán)境和地方習俗不一樣,在所贈的財禮品種及數(shù)目大不相同。與現(xiàn)在玉樹地區(qū)婚禮品相比,雖然有相似之處,但還是差別很大。
三、史詩中饋贈重財禮的文化內涵
《格薩爾傳》是一部我國藏民族歌頌英雄,歌頌美好生活的史詩。是我國藏族人民在十一世紀以來漫長的歲月里,用集體智慧創(chuàng)作出來的一部極為珍貴的文學巨著。因此,其中每一個細節(jié)性的內容上無一反應不是藏民族長期積淀下來的民俗生活和民俗心里。那么,這在《廓拉察宗》抒寫廓拉和嶺國兩國互贈的婚禮品的品種和數(shù)目上尤為突出。莫斯認為“社會中的各種事物都有其功能,都在起著作用,只有將每一件事物與整個集體而不僅是與特定部分相聯(lián)系才能對事物加以理解。沒有一種社會現(xiàn)象不是社會整體的一個整合部分(‘黃淑娉和龔佩華’譯)” 在《廓拉察宗》中,廓嶺兩國舉行婚禮時互相贈送大量的財禮,尤其是大量的贈送不同品種的猛獸皮毛。據各種歷史文獻記載,藏族使用此類猛獸皮毛的習俗,能追溯到上古吐蕃時期開始,就有穿戴這些猛獸皮毛的習俗,并且每一個品種都富含有智慧、權威、英勇等不同的象征意義。
這是一種民眾在長期面對于艱苦不平的生活,向往和平,向往美好生活的一種社會心理。其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源自于現(xiàn)實,但又脫離于現(xiàn)實的民俗心里。藏民族就以這種樂觀向上、堅強不屈、勤勞、勇敢的天性和睿智、聰慧的心靈在創(chuàng)造物之文明的同時,創(chuàng)造出了燦爛奪目的藏族文化。
參考文獻:
[1]、仲巴·拉格 《廓拉察宗》 [Z] . 西寧 青新出(2006)準字第60號 2006.
[2]、黃淑娉、龔佩華 《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M]. 廣州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高國藩 《敦煌民俗學》 [M] . 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9.
[4]、洛旦增尼瑪? 《朵康格仲部落史》 [M]. 蘭州 甘肅民族出版社 2012.
[5]、芬蘭 E.A.韋斯特馬克 《人類婚姻史(第一卷)》 [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9.
作者簡介:尼瑪旺毛(1989年10月-),女,藏族,青海雜多。職務:老師,學歷:本科 ,單位:雜多縣瓦里灘孤兒福利學校 ,研究方向:史詩學